次贷危机时,华尔街五大投行有3个申请破产,美国为何独不救雷曼

21世纪初期,《华尔街日报》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正式提出了“华尔街五大投行”这一概念,后来欧美的财经界纷纷表示认可,并对此进行引用(也有媒体称之为“华尔街投行五巨头”或者“世界投行五巨头”)。这五家投行便是:高盛集团、摩根史丹利、美林集团、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公司。

次贷危机时,华尔街五大投行有3个申请破产,美国为何独不救雷曼

虽然这五家金融集团在投行界有着呼风唤雨的地位,但是在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却很难独善其身。其中有三个伤痕累累,奄奄一息,甚至走到了“放弃治疗”——申请破产的一步。

有意思的是,在美林集团、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公司三大巨头都申请破产后,美国政府对其中的两家选择了出手相助,唯独对雷曼兄弟见死不救,看着它在历史舞台中灰飞烟灭。

贝尔斯登

贝尔斯登公司成立于1923年,总部位于纽约,在次贷危机爆发前,他是华尔街第五大投行,全球500强企业的常客,拥有员工超过1.5万人,主营业务是为全球企业机构、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股票、债券、固定收益、资产管理等投行业务。

虽然他的资产规模与前四相比,难以企及,但是从利润而言,这家公司从2003-2007却是全美最为赚钱的投行。

20世纪90年代,贝尔斯登跟随雷曼兄弟开始从事抵押保证证券(也就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转付债券),这是当时证券市场上利率最高的业务。在21世纪之初,贝尔斯登占领了抵押保证证券业务的主要市场,并且在2003年,它的抵押保证证券的销售额超过1万亿美元,是2000年销售额的5倍,税前利润超过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一跃成为全球赢利最高的投行。

尝到甜头后,这项业务成了贝尔斯登投行的主要业务之一,使得它在危机发生前连续5年在同行中的排名一直非常靠前。

谁都没想到,正式这个一直表现良好的“优等生”,竟然成为了次贷危机中第一个坠入凡尘的“王者”。

贝尔斯登的业绩在2007年受抵押贷款市场疲软的影响,开始出现大幅度度滑坡,其旗下先后有两只对冲基金倒闭,使投资人损失超过15亿美元。虽然贝尔斯登受到重创,但还不足以让这么大的金融集团在48小时内崩盘。

但是在金融市场上,信心比金子重要。

这个时候,压垮它的最后一个稻草是正是人们怀疑它可能要崩盘——有的投资者和交易对家对它的履约能力产生怀疑,一股脑儿提走170亿现金,致其几乎在“一夜之间”径直滑到破产的边缘。由此引发了标普下调其债信评级、CEO引咎辞职、被投资者起诉及股价暴跌等连锁反应。

次贷危机时,华尔街五大投行有3个申请破产,美国为何独不救雷曼

2008年2月23日,贝尔斯登正式向联邦破产法院提出破产申请。在美国政府接近3周的斡旋下,最终该公司低价出售给了J.P.摩根。摩根承诺承担其全部的债务,保留该公司的所有人员架构,但前提是美国政府作为担保,美联储提供贝尔斯登债务50%金额的信用贷款。

也就是说,美国政府救了贝尔斯登。

美林集团

美林集团成立于1914年,总部同样在纽约,它在37个国家和地区设置了分公司和代表处,雇员有6万人为40多个国家个人、机构投资者和政府客户提供共同基金、保险、信托、年金等投资银行服务。

截至2007年末,美林旗下所管理的客户资产总值达1.7万亿美元,集团的总资产值达8000亿美元,股东权益超过389亿美元,长期债务获得标准·普尔及穆迪两家评级机构分别授予AA-和Aa3的信用评级。

20世纪90年代,由于证券化的需要,美林效仿雷曼兄弟积极挺进次贷领域。2006年,收购了主营次级抵押贷款业务的美国国民城市银行公司旗下“第一富兰克林金融公司”。

2007年末开始,美林的抵押贷款业务出现大量亏损,由此引起了管理层的波动。到了2008年6月份,公司抵押贷款相关业务净损失约190亿美元,负债权益比率超过了20倍,而它的资产负债表规模超过雷曼兄弟的6000亿美元达到了9000亿美元。

尽管在五大投行的排名中,美林集团位列第三,但是大伙也看得出来,这时的它负债已经远远超过了自有资产。按照这样的趋势,撑不了多久,就得成立清算小组。

实际上也是这样,2008年7月26日,美林集团董事会正式提交破产申请。这个时候,美国政府又出手了,先是为其担保贷款,再接着到世界各地游说主权财富基金和跨国投资机构,为美林集团注资,改善其资产负债率。

最终,被紧急抢救过来的美林集团在政府的撮合下,与美国银行达成协议,以440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出售,成为美国银行的投行部门,但是获得独立经营和80%人员保留的“善终”待遇。

次贷危机时,华尔街五大投行有3个申请破产,美国为何独不救雷曼

雷曼兄弟

雷曼兄弟成立于1850年,到破产的那天,它已经有 158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雷曼兄弟成为一个为全球公司、机构、政府和投资者的金融需求提供服务的一家全方位、多元化的投资银行。它的雇员人数达12343人,员工持股比例多达30%,连续40年在美国抵押贷款债券业务上独占鳌头。

雷曼兄弟拥有包括众多世界知名公司的客户群,如阿尔卡特、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戴尔、富士、IBM、英特尔、美国强生、乐金电子、默沙东医药、摩托罗拉、NEC普斯壳牌石油、住友银行及沃尔玛等。另外,它不断地扩展国际业务,2002年公司收入的37%产生于美国之外。

20世纪90年代,当次级贷款处于襁褓中时,雷曼兄弟以第一家华尔街投资银行的身份积极挺进该领域。1995年,雷曼兄弟向First Alliance抵押贷款公司提供融资,并承销次贷相关证券。虽然 First Alliance因风险控制不力而接受监管当局的调查并最终关门,但是雷曼兄弟仍继续兼并其他次级抵押贷款公司。

进入21世纪,美联储实行低利率政策,随着美国房价的大幅度上升,次贷规模越来越大,从2003年的4000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1.4万亿美元。针对美国经济出现的这种状况,2004联储开始步提高利率房屋贷款利率也随之上升,情况就发生了改变。地产全面缩水,次贷危机已经浮出水面,成倍放大的被证券商、银行家在政府刺激房贷的过程中炒作出的金融衍生品,面临着严重的风险。而在吸收发放抵押贷款证券方面曾领先于其他投行雷曼受到的冲击最大。

雷曼兄弟公司在2008年6月16日发布财报显示,第二季度(至5月31日)公司亏损28.7亿美元,是公司1994年以来次出现公司净收入为负6.68亿美元,而2007同期为55.1亿美元。尽管这时雷曼兄弟做出以最快速度清理次级债券的应对策略,但到2008年8月份,雷曼账上仍有5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相关证券。

次贷危机时,华尔街五大投行有3个申请破产,美国为何独不救雷曼

在信贷危机持续而不断深入的冲击下,雷曼兄弟公司持有的巨额与住房抵押贷款相关的“毒药资产”在短时间内价值暴跌,被活活压垮。不得不在2008年9月15日申请破产保护,当时显示负债6130亿美元。

破产保护期期间,雷曼没有等到任何的救援,最终只能在不甘中成为历史。

细心的朋友不难发现,在雷曼兄弟之前暴雷在五大投行中排名第五的贝尔斯登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救助,与雷曼兄弟几乎同时暴雷在五大投行中排名第三的美林集团同样也获得了美国政府的救助,唯独排名第四的雷曼兄弟不但没有得到任何帮助。

相反,还有人在不断落井下石,趁火打劫。

据美国证监会SEC的报告,2008年9月11日雷曼兄弟被人裸空了3280万股,比2007年7月30日交割失败的最高点56.7万股,多了57倍。这种丧心病狂的行为,就连当时美国证监会主席皮特都不禁感慨:“简直就是毫无人性的打劫。”

事实上,皮特或许也知道,这种裸空行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彻底打垮雷曼兄弟,让它没有任何“咸鱼翻身”的希望。

那为什么会这样子呢?

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一件华尔街金融圈内的“豪门恩怨”。

1996年,亨利·保尔森被任命为高盛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当时他主张重仓下注正在如日中天的互联网企业,获得了不菲的投资收入,带领高盛集团一举成为了华尔街投行界的老二(美林第一)。不料到了1998年开始,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高盛集团进入了多重危机中。

1999年5月,保尔森正式出任高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当时高盛股东的意思除了相信保尔森的人脉和能力之外,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你自己收拾自己导致的残局”。

按道理说,当时的高盛虽然“身受重伤”,但还没到“危及生命”的关头,对于保尔森来说,收拾残局也不是什么难事。

这个时候,雷曼兄弟看到了干掉老二从老四变老三的希望,也看到了大发横财的良机。于是乎,它紧急调动巨额资金,开始做空雷曼兄弟,同时还派人游说美联储,不要出手救高盛。

在劲敌的狂轰滥炸中,高盛命悬一线。

好在保尔森在圈内有几个重量级的好友,比如大对冲基金老板艾克曼、摩根大通总裁杰米·戴蒙等等。

这些人愿意出资帮助高盛回血。

但是杀红了眼的雷曼怎肯就此作罢,它竟然选择了做空所有帮助高盛的金主。

这场战役过后,雷曼如愿变成了老三,高盛跌到老四。

不过在2000年之后,保尔森凭借着在并购业务上的出色表现,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让高盛成为了华尔街投行界的一哥。

次贷危机时,华尔街五大投行有3个申请破产,美国为何独不救雷曼

如今风水轮流转。

雷曼兄弟遇上危机了,而保尔森当上了美国财政部长,杰米·戴蒙变成了美联储最为强势的纽约分行董事。

结果大伙也猜得出来一二:美国关于决定是否救助雷曼兄弟的会议上,没有一个雷曼的代表,财政部长保尔森坚决表态不愿意以政府的名义为雷曼兄弟的救助贷款提供担保,美联储纽约分行主席盖特纳代表美联储拒绝了对其援救的任何方案。

于是乎,正宣布准备对雷曼兄弟进行救援的英国巴克莱银行因美国政府拒绝担保而退出收购;美国银行也退出拯救计划,转而收购美林。

事后,《纽约时报》爆料称,9月11日那次世纪大做空事件,正是高盛主导策划的,他们联合大对冲基金和摩根大通一起进行了一次“大报复行动”,高盛的操盘手甚至一个一个地给各大对冲基金打电话,建议大家卖空雷曼兄弟。

这一次,随着雷曼兄弟的“死去”,华尔街这段“豪门恩怨”也画上了句号。

看来,人在江湖飘,确实应该“做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不然,有可能就雷曼了。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欢迎点击关注!

“戏说金融”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华尔街   美国   美国政府   贝尔   危机   兄弟   美元   业务   集团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