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古蜀胜地-四川博物院馆藏30件珍宝(下)

#博物馆奇遇记#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了以宝墩文化三星堆遗址罗家坝遗址金沙遗址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秦朝统一中国后设置蜀郡,西汉时司益州郡,宋朝时设置益州、梓州、利州和夔州四路,合称为“川陕四路”,简称四川路,这便是四川一名的来历。

四川博物院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2012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包含书画、陶瓷、青铜器、民族文物、工艺美术、藏传佛教、万佛寺石刻、张大千书画、汉代陶石艺术等10个常设展览,现有院藏文物26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5万余件。以下就对四川博物院珍藏的30件珍宝(下)进行盘点。


15. 唐观音菩萨头像

天府之国,古蜀胜地——四川博物院馆藏30件珍宝(下)

这尊唐代观音菩萨头像高41厘米,红砂石,立体圆雕。观音菩萨头像头梳高髻留海两分,戴花蔓式宝冠,宝冠由左、中、右三个“卷云捧月”式圆形宝饰组成,正面宝饰上忍冬草纹中镌刻一阿弥陀佛像。宝冠及头发刻画相当写实亦非常精美,用刻线将露在外面的头发规律地表现出来,宝冠上的枝蔓纵横,形式感非常强。头像面庞稍长,面相饱满,眉弓高且细长,细长的双眉似弯月,双眼丹凤而微合似在静思,眉目疏朗,眉眼间流露智慧和善良,鼻梁细高直通额际,鼻翼圆润,上嘴唇略厚于下嘴唇且微微上翘,其俊秀丰润的脸宠和含蓄、安详的神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容貌典雅秀美,慈祥端庄,充分体现出唐代佛像的特征。1954年四川省成都市万佛寺遗址出土,现藏于四川博物院。此头像塑造手法洗练而且细腻,充满风采别致的理想美,被称为“东方美神”,曾被《文物》杂志选为封面像,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展览,人们对它的精美绝伦叹赏不已,是万佛寺造像艺术中大唐风范的代表作。


16. 唐青釉人首鸡身瓷俑

天府之国,古蜀胜地——四川博物院馆藏30件珍宝(下)

此俑高9.2厘米,底长7.8厘米,底宽6.3厘米。此俑为灰白胎,青黄釉。俑上身为人形,下身为鸡形,俯卧于长方形座上。人头梳髻,长胖脸,双目微合,昂首挺胸,鸡尾高翘,双翅展开,双脚张爪并列前伸,作欲飞翔之状。1978年重庆市万州区驸马乡出土,现藏于四川博物院。此俑造型别致,极富想象力,充分反映出四川地区高超的陶瓷制作工艺,也是四川地区独特的巴蜀先民丰富的想象力作品,堪称我国古代陶瓷雕塑的典范精品。


17. 唐“石涧敲冰”古琴

天府之国,古蜀胜地——四川博物院馆藏30件珍宝(下)

此琴长122.7厘米,肩宽19.5厘米,尾宽15.5厘米。琴身为狭长形木质音箱,头宽尾长,通体有蛇腹断纹和少许梅花圈纹。琴面略呈弧形。外侧嵌圆形骡钿十三徽。琴面张弦七根(弦为后配)。七枚轸为木质。底面开“龙池”、“凤沼”二孔。底面首部阴刻有行草“石涧敲冰”四字。“龙池”下腹部刻有篆书“玉泉”方印一枚,雁足两个。目前海内外存世的唐琴不过20余张,其中最为出名的古琴包括故宫的“九霄环佩”、“大圣遗音”琴,湖南省博物馆的“独幽”、“鹤鸣秋月”,浙江省博物馆的唐代雷琴和川博的“石涧敲冰”。传世品,现藏于四川博物院。此琴形制浑厚古朴,声音纯正圆润,有典型的唐琴风韵,曾被元代中书令耶律楚材收藏,是存世不多的唐琴之一,是研究唐琴的重要史料,被文物专家誉为“一琴足以撑起一座博物馆”,国宝级文物。


18. 五代王建玉大带

天府之国,古蜀胜地——四川博物院馆藏30件珍宝(下)

此玉带尾长19.5厘米,宽6.9厘米,高约0.9厘米,由七块方形带板与一块圭形铊尾板组成,及铊尾皆扁体,玉质洁白温润,每块板上均碾琢龙纹图案,具有浮雕效果。龙头回望,双目圆睁,炯炯有神,龙身卷曲,在云中盘旋,四肢健硕,龙爪刚劲有力。1943年四川省成都市前蜀惠帝王建墓出土,现藏于四川博物院。此玉大带玉质油润,纹饰雕琢极精,龙的神态生动,制作精致细腻,是力与美的和谐体现,为研究中国龙纹的演变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是难得一见的五代时期玉雕文物之精品,不仅是迄今所知唐、五代时期惟一一件完整的成套玉带,也是惟一一件能够确定为帝王本人所使用的玉带,国宝级文物。


19. 五代后蜀残石经

天府之国,古蜀胜地——四川博物院馆藏30件珍宝(下)

蜀石经,又称“孟蜀石经”,又称“石壁九经”、“石本九经”、“蜀刻十经”、“蜀刻十一经”、“蜀刻十二经”和“石室十三经”等。“蜀石经”有经有注,是中国历代石经中规模最大的一种,“石逾千数”,学人誉为“冠天下而垂无穷”之壮举。馆藏这六块“蜀石经”残片每块几十厘米大小,是从后蜀广政元年(公元938年)开始,历经近两百年刻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这么大规模来展示儒家经典,历经1000多年,残碑上的文字需要凑近了才能辨识。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只刊刻7部儒家石经,分别是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开成石经、后蜀石经、嘉祐石经、御书石经、乾隆石经。后蜀石经是这些石经中字数最多、刊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种,最早的“后蜀石经”为五代时期后蜀宰相毋昭裔主持刊刻的儒家经典石经,立于文翁石室。蜀石经不仅刊刻经文,最为珍贵的是还刻有名家大儒的注释。后蜀广政元年(公元938年)始刻,现藏于四川博物院等处后蜀石经共刊刻了包含《孟子》在内的儒家十三部经典,对儒学“十三经”的正式定型和对儒家经典“文献典范”的形成有极重要的影响,决定了后来中国儒学经典体系的基本格局,国宝级文物。


20.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

天府之国,古蜀胜地——四川博物院馆藏30件珍宝(下)

此瓶高39厘米,口径4.9厘米,腹径23.5厘米,底径11厘米,小口,短颈,斜圆宽肩,鼓腹,下腹至底渐收,凹足。该瓶造型优美,器型规整,挺秀而落落大方。胎骨极薄,洁白而富透明感。通体釉下刻花,缀以缠枝四季花卉纹饰。传世品,现藏于四川博物院。此瓶釉色温润如玉,洁白无瑕,其花纹布局稀疏而匀称,线条纤细而流畅,其形体之大,在同类器物中是出类拔萃的。


21. 北宋建隆二年《水月观音像》轴

天府之国,古蜀胜地——四川博物院馆藏30件珍宝(下)

此图纵104厘米,横60.8厘米,绢本设色,绘水月观音坐于莲台上,头戴宝冠,嘴唇上画有蝌蚪式小胡子,两眼凝视前方,表情肃穆。画面正中方格内题“南无大慈大悲水月观音菩萨”,下端左、右分别绘男、女供养人,中部有“宋建隆二年”题记一则。画上有满、蒙、维吾尔文,佛光中有古维吾尔文。署“施主燉煌处士樊冉升一心供养,建隆二年岁次辛酉(961年)三月乙未朔九日癸卯题记”。传世品,现藏于四川博物院。此图画面清晰,内容丰富,是国内收藏的敦煌藏经洞绢画精品,为探讨水月观音的名实提供了重要资料,是研究敦煌佛教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2. 北宋《大唐三藏圣教序》拓本

天府之国,古蜀胜地——四川博物院馆藏30件珍宝(下)

《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圣教序》真迹因年代久远早已不存于世,但断裂成两截的原碑以及历代碑拓却保留了下来。打开《圣教序》,可以清晰地看到郑板桥“燮何力之有焉”等4枚印章和4页题跋以及文化名人谢无量等人的题跋痕迹。传世品,现藏于四川博物院。这件北宋碑拓流传有序,曾为郑板桥旧藏,在书法史、文献学和碑版学上均有弥足珍贵的价值,国宝级文物。


23. 北宋赵佶《腊梅双禽图》页

天府之国,古蜀胜地——四川博物院馆藏30件珍宝(下)

此图纵25.8厘米,横26.1厘米,画幅左侧有一折枝柏树横出画面,有的柏树枝叶向右上伸展,有的枝叶向画幅中部横出;另一枝叶向下悬垂,其间一折枝腊梅穿插于柏叶间,一枝叶下垂,另一腊梅弯曲地横列在画幅的中部,且枝梢伸延至画幅的右侧。腊梅枝上有的花蕾含苞待放,有的开着白色花朵淡雅可爱。梅枝上有两只山雀顾盼有情,左边的山雀,双爪紧抓住弯曲的枝干,长尾略翘,双翅相合,伸颈张嘴鸣叫;另一只山雀在一根横置梅枝梢上,长尾下垂,全身绒绵羽毛,扭首观望另一只山雀。画面右下角题“天下一人”,其上钤“御书”葫芦形印,左下角钤“于腾私印”。传世品,现藏于四川博物院。此画画法生动清雅,敷色淡逸,写实技巧相当高超,山雀的羽毛上的细致斑纹与光泽,都被描绘得富有真实感,书法瘦劲,为宣和画院工笔花鸟画的典型作品,可谓传世赵估作品中较为可信的书画结合的佳作,国宝级文物。

赵佶(1082—1135年),即宋徽宗,北宋皇帝、书画家。在位时广收历代文物、书画,极一时之盛,亲自主持翰林图画院,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能书善画,自创书法“瘦金体”。


24.南宋刘松年《雪山行旅图》轴

天府之国,古蜀胜地——四川博物院馆藏30件珍宝(下)

此图纵160厘米,横99.5厘米,绢本设色。画深山行旅之景,构图以高远取势,近景一桥横亘,左边一马帮正准备踏桥而过,右边一文士携仆策马前行。山势苍莽,白雪皑皑,映衬秋霜红叶丛树,分外妖娆。林中房舍隐现,桥横岸渚,山重水回,一舟泊于岸边。行旅者踏雪而行。房舍以界画笔法,工整严谨。作者巧妙地将山水和人物有机地融为一体。画面左侧下端右上署有“刘松年画”四字款,原为张大千收藏。张大千旧藏,现藏于四川博物院。此图全画用笔工细,层次分明,着笔精密,散发出幽然高古之气,人物面貌高古,神态刻画入微。刘松年传世作品极少,从该画可以窥见其善画山水人物的风貌,国宝级文物。

刘松年(约1155—1218年),南宋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淳熙间(1174-1189)画院学生,绍熙间(1190-1194)升画院待诏。宁宗(1195-1224)时进《耕织图》被朝廷看重,赐金带,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工山水、人物、界画,师承李唐,画风笔精墨妙,清丽严谨,设色典雅,界画工致。常画西湖,多写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西湖胜景。张丑诗云:“西湖风景松年写,秀色于今尚可餐;不似浣花图醉叟,数峰眉黛落齐纨。”所画人物神态生动,衣褶清劲,精妙入微。


25. 南宋佚名《秋葵图》页

天府之国,古蜀胜地——四川博物院馆藏30件珍宝(下)

此图纵24.5厘米,横25.7厘米,绢本设色。画面写秋葵一枝,工笔钩勒填彩,即先以线条勾轮廓,然后填以深重的色彩。两朵盛开的花与疏疏的几枝叶,充分表现出秋葵的神态。据著名书画鉴定家张珩先生鉴别认为与马麟所画葵花团幅之笔法无异,故颖为马麟所作。该画无著录可考,清代末期归四川总督丁宝桢家收藏。画面右侧有明代著名书画鉴定家项元汴的收藏章“墨林秘玩”(朱文篆书)等两方,左侧有“丁伯川(丁宝桢之子)鉴赏章”(朱文篆书)等收藏印四方。解放后张毅曲捐赠,现藏于四川博物院。此图用笔工稳精细,重在赋色。秋葵之花瓣用粉细勾,叶用重绿,重彩渲染,布局谨严,一丝不苟,姿韵生动,堪称南宋院体画的精品,从中可以窥见南宋院画高度的写实本领和精湛的绘画技艺,是南宋写生画的绝妙之作,国宝级文物。


26. 南宋芙蓉花金盏

天府之国,古蜀胜地——四川博物院馆藏30件珍宝(下)

此金盏口径9厘米,高4.8厘米,敞口,深腹,喇叭形圈足。碗壁上部,八朵花瓣成顺时针方向叠压一圈,下部则反向叠压,上下错落相交。碗内底部刻花蕊和三只花瓣。其形象逼真,似一朵盛开的芙蓉花。此器物采用捶揲工艺成型,突显花瓣的浮雕效果,再加上錾刻作细部刻划,器物表里同时使用。1973年四川省绵阳市安县(今安州区)文星公社出土,现藏于四川博物院。此盏线条细腻、纹饰精美,捶揲和錾刻两种工艺的结合使器物造型流畅,装饰层次丰富,其朴质无华、典雅自然的器型特点也与宋人追求简约,崇尚淡雅的审美情趣相契合。


27. 元唐棣《携琴远眺图》轴

天府之国,古蜀胜地——四川博物院馆藏30件珍宝(下)

此图纵157.6厘米,横111厘米,绢本设色,画中远山静卧,近处峻石峻峻,松木挺拔,一高士携琴缓步松荫之下,淡然远望,尽显文人孤傲之气。款署“至正九年(1349)秋八月上浣。吴兴唐棣子华制”。左侧钤“焦林”、“不负古人先告人”印。曾经清人梁清标和近人张大千收藏。张大千旧藏,现藏于四川博物院。此画笔法古雅,构图静中寓动,画风从郭熙一派变出,为唐棣传世精品。

唐棣(1296—1364年),元代画家。字子华,湖州(今属浙江)人,官至吴江知州。早熟,称“神童”,工画山水,“尝游翰林公之门”,得赵孟頫指授,并师法李成、郭熙,善于布置景物,点缀人物尤佳,笔力坚硬,画风清森华润,犹存宋人遗法。明鉴赏家张丑推举他为“元人中之巨擘。”传世作品有《霜浦归渔图》、《雪港捕渔图》等。


28. 明宣德青花龙纹扁执壶

天府之国,古蜀胜地——四川博物院馆藏30件珍宝(下)

此壶高22.8厘米,口径6.3厘米,底径9.2厘米,执壶喇叭口,扁圆腹,圈足,壶腹一侧是修长的龙头吐舌流,另一侧执手龙口紧贴于肩颈,后足登于壶身,卷尾拱背,壶的流与柄有如两条隐没翻腾于云海中的青龙。图案内容为当时民间十分流行的“八仙过海”故事里的八件宝物,俗称“暗八仙”。这些宝物有:拍板、蕉扇、灵芝、葫芦、拂尘、荷包、巾箱和神钵,“暗八仙”中的每件宝物的描绘活泼而有趣味,有明显的时代特征。1969年四川省成都市前进机器厂明代隆庆太监墓出土,现藏于四川博物院。此壶造型别致,具有西域银壶风格,青花蓝色泛紫,壶身纹饰图案豪放生动、更富神韵,造型幽雅别致,是明早期青花瓷器的典型代表,在明瓷中为上乘之作。


29.清格萨尔唐卡

天府之国,古蜀胜地——四川博物院馆藏30件珍宝(下)

唐卡是藏文音译,指绘制在丝绸、绢面或布面上的一种藏族特有的卷轴画,绘制唐卡的颜料十分名贵,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绿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以及藏红花、蓝靛等植物为颜料。这些由天然原料所绘制的唐卡虽历经风霜,仍然色泽艳丽明亮,璀璨夺目,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格萨尔》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英雄史诗,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它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是研究藏族社会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国际学术界有人将它称作“东方的荷马史诗”。这一套11幅唐卡,分别展示着围绕格萨尔王故事的11个人物,数百个故事场景被巧妙地安排在一套唐卡中。在人物四周配以相关的故事情节,以神子诞生显示神通、赛马称王降妖伏魔、铁马金戈南征北战、安定三界重返天国为线索,11幅唐卡完整地描绘了格萨尔波澜壮阔的一生,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格萨尔王传》中的精彩场面。传世品,现藏于四川博物院。这套唐卡绘制精美,构图巧妙,色彩细腻,内容丰富,是迄今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仲唐中的精品,也是现存唯一一套保存最为完整的格萨尔系列绘画,为学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具有极为重要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和研究价值,弥足珍贵,国宝级文物。


30.清救八难绿度母唐卡

天府之国,古蜀胜地——四川博物院馆藏30件珍宝(下)

这幅救八难绿度母唐卡,长156厘米,宽109厘米,是绿度母即观世音菩萨之化身,为二十一度母之主尊,持诵本尊咒,能总持二十一度母之功德。修持此尊密法,能断生死轮回,消除一切魔障、业障,并能消灾增福,延寿广开智能。本尊身呈绿色,头戴花蔓冠,发髻高挽,双耳垂金环,慈眉善目。上身裸露,肩披掩腋衣,颈挂珠宝璎珞,帛带飘绕。左手当胸捻一曲茎莲花,右下手下垂,掌心向外作施愿印,以象征克服八难,施众生予安乐。赤足于莲上,莲瓣粉嫩如初生。传世品,现藏于四川博物院。此唐卡是众多度母法类中较为少见的一种,其仪轨主要是根据度母分别救度八位佛教论师脱离八种灾难的事迹,其构图繁而不杂,色彩缤纷而不俗,技法主混合新勉派和司徒画派,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和历史保存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博物院   藏族   绢本   儒家   山雀   石经   成都市   天府之国   南宋   北宋   珍宝   胜地   文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