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博物院最漂亮的镇馆之宝

今天我们来看看内蒙古内蒙古博物院有那些珍贵的镇馆之宝。

内蒙古博物院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东街27号,原内蒙古博物馆作为1957年自治区成立10周年大庆的重点项目,是全区唯一的自治区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2007年改称内蒙古博物院并正式揭牌成立,建筑面积1.5000万余平方米,展厅面积7千平方米,为国家一级博物院。该博物院有四项基本陈列:"内蒙古古生物陈列"、"内蒙古历史文物陈列"、"内蒙古革命文物陈列"、"内蒙古民族文物陈列"。分别展示了内蒙古生物进化的历程和戈壁的变迁历史,以及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党项、蒙古等八个民族的历史,和内蒙古人民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革命斗争史。展示了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人民创造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内蒙古博物院最漂亮的镇馆之宝

内蒙古博物院

内蒙古博物院中最负盛名的镇馆之宝就是匈奴王金冠,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件国宝。

匈奴王金冠

内蒙古博物院最漂亮的镇馆之宝

这件金冠高7.1厘米,额圈直径16.5厘米,重1211.5克

由纯金模铸錾刻而成。由金鹰、冠顶和额圈三部分组成。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站立在一个四面刻有狼羊咬斗纹的冠状半球面体上俯瞰着大地,用绿松石与金饰、金丝串联构成鹰的头和颈项部分。额圈由三条半圆形金条榫铆插合而成,上有浮雕的卧虎、卧式盘角羊和卧马造型,中间部分为绳索纹。鹰顶金冠是迄今为止国内出土的唯一完整的匈奴王王冠。

内蒙古博物院最漂亮的镇馆之宝

金鹰

内蒙古博物院最漂亮的镇馆之宝

这件国宝出土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是战国时期某个匈奴王或单于的金冠。历史上这里曾经是匈奴林胡白羊部族的领地,所以这件鹰顶金冠饰可能是林胡王白羊王甚至是第一代匈奴单于头曼单于的金冠。

说起匈奴人,留给大家的最不好印象是,他们“父死,妻其后母;兄亡,取其妻妻之”,再加上他们经常到汉朝边境劫掠妇女儿童。所以匈奴族被认为是无耻、野蛮的民族,但是这个民族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样野蛮不开化。其实他们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在贵重金属的加工和设计制造方面可能比汉族做的更好。

大约在公元前1551年成汤灭掉了夏朝,夏朝末代君主夏桀的儿子淳维(也叫獯鬻xūn yù)带父王的嫔妃和家眷逃到了鄂尔多斯西南部的渠搜部族避难。由于淳维同时带去了一些夏朝宫廷的工匠,包括掌握高超金属冶炼技术的工匠。这些人将中原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带到了包括鄂尔多斯在内的河套地区,因此獯鬻统领的部族冶金技术非常发达。到了战国早期,獯鬻部族吸收融合许多戎狄部族日益强大起来。到了战国晚期,淳维的后代们及其归附他们的部族演化成为匈奴民族。他们在金矿丰富的河套地区开采金矿,利用更加丰富的煤炭资源来冶炼、铸造金银器。所以匈奴人制造金器的技术特别发达,可以和汉族铸造青铜器的技术相媲美。在后世发现的匈奴墓葬中,基本上每座坟墓中都有金银器作为随葬品。可见金银器制造文化在匈奴族中是非常发达的。

内蒙古博物院最漂亮的镇馆之宝

呼和浩特市匈奴博物馆中的匈奴人画像

鹰顶匈奴王金冠的发现是个偶尔事件,因为国家的文物管理部门知道得太迟了,致使埋葬这件国宝的匈奴王墓葬被严重破坏。因此直到今天还不能确定鹰顶匈奴王金冠的主人到底是谁。好在流失的文物被追回了,不然损失将更加巨大。

1972年冬季的一天早晨,家住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阿门其日格公社的16岁小社员(牧民)巴雅尔,赶着自家的羊群出来放牧。但是前几天草原上刚下了一场雪,牧草都被雪淹埋了,到哪里放羊呢?思来想去,巴雅尔觉得阿鲁柴登以南的那片接近沙漠的洼地在夏天时水草茂盛,草比较长,应该没有被雪完全覆盖。于是赶着羊群去那里放牧。当巴雅尔将羊群赶到低洼地时,突然发现少了一只羊。他焦急地四处寻找,终于在来时的路旁一处隐蔽的小沙窝子里发现了丢失的羊。当时那只羊的两条后腿陷入细砂坑里动弹不得,正咩咩地叫着,似乎在呼唤主人来救它。

内蒙古博物院最漂亮的镇馆之宝

放牧羊群

巴雅尔小心翼翼地蹲下身去,用双手慢慢从沙窝子里将羊的后腿一点点刨出来。羊终于脱困了,它迫不及待地跳出沙坑。突然一个黄灿灿的东西随着羊蹄的蹬踏一闪隐入了细沙中。眼尖的巴雅尔也看到了那件黄灿灿的东西。他马上把手伸进细沙中去摸,一件不规则的圆蛋形物品被巴雅尔从沙中掏了出来。这东西沉甸甸的,也看不出是干什么用的。中午回家吃饭时,巴雅尔将这件物品拿出来让阿布和额吉(爸爸、妈妈)看。他的父亲看了看、掂了掂,兴奋地说:这是金疙瘩啊!

一家人匆忙吃过午饭,就拿着镢头、铁锨去巴雅尔掏出金疙瘩的沙窝子里掏挖,希望能够再次挖到金疙瘩。在沙窝子里,巴雅尔一家又连续挖出了一件又一件黄金器物。很快全村人知道了这个消息,他们纷纷一家男女老幼齐上阵,都来抢金子。不到天黑218件金器被一抢而空。挖到金子的人们兴高采烈地向没挖到的人炫耀,没挖到的人们后悔自己来得太晚!直到第二天,还有不死心的牧民们在沙坑附近碰运气。

内蒙古博物院最漂亮的镇馆之宝

阿鲁柴登匈奴墓

1973年春天,内蒙古文管会的人才从群众的举报信中知道,阿鲁柴登村牧民挖到了大量黄金器物。他们赶紧派出李作智、田广金两位专家前往现场调查。此时距阿鲁柴登村牧民抢挖黄金文物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两位专家很快找到了巴雅尔,让巴雅尔把他们领到了沙坑所在地。只见当初小小的沙窝子已经被挖成巨大的沙坑了,现场散落了不少残破的人类骨骸。两位专家认定沙坑是座古代的墓葬。

随后内蒙古文管会立即组织考古队对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同时组织文物专家和公社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动员牧民们将挖到的文物上交给政府。经过对古墓地层的发掘分析大致可以确定,古墓是战国中晚期的墓葬。由于墓葬破坏严重,不能给文物专家提供更多有用的线索。经过文物专家和公社干部一个多星期的走访做思想工作,最后牧民们上交了全部挖到的文物。对发现宝物并主动上交的牧民,当地政府给予了相应钱物奖励,并且颁发了荣誉证书。

内蒙古博物院最漂亮的镇馆之宝

鹰顶匈奴王金冠近照

经过清点,这批文物共有黄金器物218件,重达4000克,白银器物5件,重30克。玉石珠串45件,分别为玛瑙和绿松石两种。鹰顶匈奴王金冠就是其中最大最漂亮的黄金器物。专家通过对黄金器物铸造工艺、器型纹饰特征判断出这是匈奴的遗物,距今大约2500年 2200年。由于墓葬被完全破坏,专家们也不能确定墓主人到底是那个匈奴王。最大的可能是林胡王、白羊王或者头曼单于。

下面我们来看看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的其他黄金器物,感受一下匈奴民族博大精深的黄金冶炼铸造文化。

内蒙古博物院最漂亮的镇馆之宝

阿鲁柴登墓出土的绿松石金耳环

内蒙古博物院最漂亮的镇馆之宝

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的虎咬牛纹金带饰

内蒙古博物院最漂亮的镇馆之宝

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的刺猬型金饰件

这件鹰顶金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胡冠”实物和“胡冠”标本,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可估量。它体现了战国时期北方匈奴民族贵金属加工工艺以及设计制造的最高水平,反映了匈奴人崇尚勇武和能征善战的民族性格,见证了我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灿烂辉煌的文明。作为国宝级文物当之无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博物院   内蒙古   单于   沙坑   墓葬   金冠   器物   部族   匈奴   文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