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机场安全问题最终都可能过时

所有机场安全问题最终都可能过时

当今大多数机场并不经常使用生物识别安检,而且目前机场安检的生物识别技术也很少。但随着机场安检变得越来越艰巨,机场正寻找新的方法来提高旅客及机场的安全性。

一份关于未来旅行的新报告设想认为,生物识别技术可以消除机场安检的麻烦,让登机前脱掉鞋子和解开腰带的日子变得过时。

美国特拉华北部机场(Delaware North)一份关于未来的机场安检报告显示:未来无需区分机场的“无菌”和“非无菌”区域,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无需安检口)直接前往乘坐的航班。

根据报告制定的愿景,进入航站楼内的每个人都将随时受到摄影机和传感器的检查并进行远程处理,无论他们是否有机票。也就是是说,从进入航站楼的那一刻起,您的一举一动都进入数据锁定状态中。

所有机场安全问题最终都可能过时

Getty Image

报告称:“全球 64% 的机场计划到 2023 年推出使用生物识别和身份证件的自助登机口,这将是 2020 年的3倍”。

五年内,无处不在的技术和安全协议将生物识别技术与手表、戒指和其它珠宝等可穿戴技术相结合,以进一步加快(识别)速度。

特拉华北部首席营销官托德•梅里说:“以后人们会去机场吃饭,变得更像是一个目的地,而不仅仅是搭乘航班的中转站”。梅里承认,预测有些乐观,但也指出,“如果我们能够将旅行从必要的琐事转变为人们再次期待的事情,那么每个人都会受益”。

生物识别技术如何确保机场安全

生物识别设备是一种安全识别和认证设备,它基本上使用了我们每个人独有的人类特征,包括语音生物识别系统、护照、智能卡生物识别系统、指纹识别扫描仪和视网膜扫描仪系统等。虽然这项技术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但鉴于这些生物特征识别安全系统的复杂性,这项技术并不总是那么容易为公众所用。

生物特征护照

生物特征护照是一项在当今时代几乎不使用的发明。目前,唯一流通的生物特征护照是外交官和高级官员携带的护照。但随着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时间的推移将变得更加普遍。

由于每个人的生物特征都是独一无二的,未来将在机场安装的生物识别设备将确保人们的身份被准确识别,杜绝假护照或身份证明,有助于减少普通人在国际旅行时面临的威胁。

虽然没有迹象表明生物识别护照将在未来几年内向公众发布,但毫无疑问,新的生物识别护照技术指日可待。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恐怖主义威胁感到担忧,机场生物识别安全可能会逐渐增加。

通过最新的生物特征护照研究。随着生物识别扫描和验证过程的简化和生物识别护照的使用,护照控制的线路将大大减少。

其它几种类型的生物识别安全系统包括:

指纹识别:这是目前最流行的身份验证方法,它基于每个人手指上唯一的指纹。

面部识别:通过分析识别人的面部特征来工作,并用于监视和识别目的。

虹膜识别:涉及眼睛瞳孔周围独特的颜色。

语音识别:该技术通过分析人声的音高、节奏和音调来进行识别。

掌纹:结合手掌的纹流和结构来识别。

血管图案:也称为静脉图案认证,人体的静脉或血管图案是独一无二的,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

手部测量:使用相机测量并记录长度、厚度、宽度和表面积,以捕捉人手特征。

动态签名:使用模态进行识别,这是每个人在签名时表现出的行为和解剖特征。

击键动力学(Keystroke Dynamics):也称为打字动力学,是对一个人的打字习惯的分析,以掌握每个人特有的模式或特征。被认为是一种增加计算机安全;与密码不同,打字习惯不易被截获或窃取。它可以与传统登录系统结合使用,也可以用于实时监控模式。

基本上,这些具有某种行为特征或身体特征,并使用它们来识别特定的人。

在使用该技术之前,构建生物识别系统的工程师必须做所有艰苦的工作,将生物信息存储在设备中,以便在有人使用该设备时对其进行验证或识别。

尽管所有这些生物识别设备可能都指日可待,但实际实施可能需要数年时间。

生物识别技术:生理测量和行为测量,利用特定于每个人的独特数据来验证某人的身份并提高我们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所有机场安全问题最终都可能过时

生物识别特征

所有机场安全问题最终都可能过时

当然,隐私问题也会伴随着生物识别监控的推出引发持续担忧,这也是关于机场中任何形式的生物识别系统一直存在争论的原因,因为许多人担心他们的个人权利和隐私会受到侵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特拉华   机场   安检   护照   安全问题   测量   特征   未来   生物   设备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