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百亿光年 洞悉星辰大海

看透百亿光年 洞悉星辰大海看透百亿光年 洞悉星辰大海看透百亿光年 洞悉星辰大海

(2015年8月2日摄)FAST项目拼装第一块反射面板

看透百亿光年 洞悉星辰大海

(2015年12月16日摄)FAST反射面板安装近半

看透百亿光年 洞悉星辰大海

(2016年3月9日摄)FAST项目反射面板安装近八成

看透百亿光年 洞悉星辰大海

(2016年7月3日摄)FAST项目反射面板安装完成

看透百亿光年 洞悉星辰大海

2016年6月27日拍摄的“中国天眼”(检修期间拍摄)

看透百亿光年 洞悉星辰大海

银河系脉冲星搜寻团队首席科学家 韩金林

扫码和天眼一起探析宇宙

重器档案:“目光”可及130多亿光年之外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于2007年7月10日由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 2011年3月25日正式开工建设, 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 2020年1月11日正式开放运行。

……

“中国天眼”口径500米,反射面由4450个反射单元构成,总面积为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从理论上讲,可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这个距离接近宇宙边缘。

目之所及,已是光年之外。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正式验收至今已两年。作为国之重器,“中国天眼”运行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年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已远超国际同行预期的工作效率,为天文学科学研究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落成启用,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在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天文学是孕育重大原创发现的前沿科学,也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战略制高点。它的落成启用,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对话“中国天眼”的建设者和使用者,揭秘他们如何建造这个大国重器,并凭借它洞悉宇宙,探索星辰大海。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 图/国家天文台提供

建设故事

6670根钢索编制“视网膜”

用八到十年“把银河系看穿”

打开卫星地图,贵州平塘县的地貌好似布满褶皱的大象皮肤。再提高分辨率,就能看到大大小小的“漏斗”——“天坑”群。其中有一个叫大窝凼的“天坑”,就是被称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所在位置。

伴随人类对无线电的大规模使用,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无线电波,干扰了人类对太空信号的接收。在1993年的国际无线电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十个国家提出倡议,希望在地球电磁波环境被人类的活动彻底毁灭之前,建立一个超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次年,以南仁东为代表的中国天文学者开始推动FAST工程立项,开启了“把‘中国天眼’从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征途。

一根钢索要进行200万次疲劳实验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总工程师姜鹏说,“‘中国天眼’光是选址就经历了13年,南仁东带领团队,从8000多幅地图中选出300多个洼坑,然后又几乎走遍这些洼地,风餐露宿、现场踏勘,最终才敲定了现在的位置。而整个项目如何设计、如何实现,都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

但这也“逼出”了FAST的很多世界首创。比如,被喻为天眼的“视网膜”的反射面,可以在球面和抛物面之间切换形状,它是一张由6670根钢索编制的索网,挂在一个由50根巨大钢柱支撑的直径500米的圈梁上;索网上铺有4450块、380多种反射面单元;索网下方是2225根下拉索,每一根下拉索都被固定在地面上的作动器上,通过操纵作动器,拉动下拉索来改变索网形状,从而对天文信号进行收集和观测。“要实现反射面(即索网)可改变形状这个世界首创设计,要求构成索网的钢索像弹簧一样有一定伸缩性,疲劳强度是现有标准的两倍多,还要求每根钢索的加工精度要达到1毫米,把传统标准提升了一个数量级。”姜鹏告诉记者,“为了全方位地改进索体工艺,科学家们花了两年时间,一根钢索要进行200万次疲劳实验。经历了近百次的失败后,最终成功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

不仅如此,这6000多根钢索的安装也极具挑战,因为每根钢索的规格、长度,甚至截面尺寸都不一样,如果装错了一根,整个索网可能就成不了型,最终导致整体工程失败。“所以,工程人员在每个主索上都要打上二维码的标签,到现场要刷二维码保证它的安装正确性。”姜鹏说。

除了极具震撼的“视网膜”之外,“中国天眼”的“瞳孔”(馈源舱),也体现了中国设计的进步。大多数传统射电望远镜的馈源舱位置相对固定,FAST则可以通过全新的轻型索驱动控制系统,让“瞳孔”自如改变角度和位置,更有效地收集、跟踪、监测更丰富的宇宙电磁波。此外,体量上对比,原世界第一大射电望远镜的馈源舱重1000多吨,而“中国天眼”的馈源舱重仅约30吨。这也让它可以有效减少光路遮挡、减少干扰信号,从而让波束非常干净,更有利于天文观测。

两年多发现近500颗脉冲星

作为大质量恒星死亡后的残骸,脉冲星长期以来都是天文和物理的前沿研究领域,对其发现和研究,是国际上大射电望远镜的关键科学目标之一。从2020年1月正式验收两年多来,“中国天眼”已发现近500颗脉冲星,成为世界上发现脉冲星效率最高的设备。

“我们现在有了自己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再也不用去‘蹭’国外的望远镜了!”国家天文台首席研究员韩金林笑着跟记者说,“过去,中国的天文学家都是‘蹭’国外的望远镜做研究。每次申请之前还要写一份科学建议书,告诉对方要研究什么以及这个研究有什么科学意义。对方通过后便可以获得几个小时的观测时间,具体决定权完全由对方掌握。科研人员的论文都是这样一点一点写出来的。”

“中国天眼”给大家的印象就是大,但在韩金林眼里,它不仅大,而且好用。他告诉记者,正是得益于“中国天眼”的强大性能,他主持的FAST重大优先项目“银道面脉冲星快照巡天”在不到两年时间内新发现279颗脉冲星,该项目执行1年半所发现的脉冲星数已经超越国外一个知名望远镜15年的搜寻结果。“过去我们取得什么结果都喜欢搞国际认证。现在我们做的更好,甚至国际同行论文发表时,会标明我们结果精度更好。”韩金林自豪地说。

“FAST配备19波束L波段接收机,能够同时接收19个点。”韩金林说,由于“中国天眼”可以精确控制,只要稍微动一点点,就能够接收到另外19个点的波束。我们充分利用了中国天眼高精度跟踪的能力,在观测中只需微调三次,就把整个一小块天空的信号都收集起来了。“你看到的这个小黄点,19波束L波段接收机4次收集数据,共76波束,每次得花半小时观测和一台集群一天的处理。要完成目标,我们得做18000个小黄点。”韩金林指着电脑屏幕跟记者分享,“这就像女娲补天,一小块一小块的贴上去,等所有的都贴完了,银河就看穿了。”等所有的点都收集完了之后,再进行精确研究,就更容易取得科学重大的突破。届时,这将成为中国天文学居于世界天文学前沿的底气。按照目前这个速度,大概用八到十年的时间就能够完成这个巨大的工程,但如果没有“中国天眼”,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完成这样的研究。

研究者说

只有FAST一艘“航空母舰”还远远不够

“目前,我们对准的是脉冲星最多的区域,随着巡天项目的推进,我们还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甚至超出理论预期的脉冲星,也许需要修改理论模型。”韩金林告诉记者,内银河观测难度更大,但他们希望利用FAST的接收面积巨大、实时变形精确跟踪、多波束接收等能力优势,增加脉冲星搜寻深度,“我们有信心搜寻到1000颗脉冲星。”

据介绍,中国科学院为全力做好“中国天眼”开放运行和科学研究工作,第一时间成立了“中国天眼”科学委员会、时间分配委员会和用户委员会,统筹规划科学方向、遴选重大项目、制定数据开放政策等,充分发挥科学效能,促进重大科学成果产出。截至目前,“中国天眼”年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已远超国际同行预期的工作效率;基于观测数据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达到120余篇。按照科学目标和相关战略规划,“中国天眼”还确立了多个优先和重大项目,包括多科学目标漂移扫描巡天、中性氢星系巡天、银河系偏振巡天、脉冲星测时、快速射电暴观测等。

加强国内外开放共享,可以推动重大成果产出,推动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认知。“中国天眼”在建设之初,就确立了按照国际惯例逐步开放的原则。从2021年3月31日向全球科学家开放观察申请到今年年初,已收到全球共7216小时的观测申请,最终,14个国家(不含中国)的27份国际项目获得批准。

“不过,在我看来只有一艘‘航空母舰’还远远不够。”韩金林说,现在只有一个FAST,但是周边还没有配套的百米量级望远镜。“就好像只有航空母舰,没有护卫舰、驱逐舰也不行。希望在未来能够为FAST这艘‘航空母舰’配备好这些‘舰队’,让其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从理论上讲,FAST可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这个距离接近宇宙边缘。

“中国天眼”的灵敏度达到世界第二大射电望远镜的2.5倍以上可有效探索的空间范围体积扩大4倍

中国天眼是目前国际上最灵敏的望远镜。我们能够到最深的流量区把找出别人找不到的脉冲星!

银河系脉冲星搜寻团队首席科学家 韩金林

出品:江永忠、许芳、林明 策划:赵东方、余靖 统筹:汤新颖、王晨阳 设计:黄思勤、徐锦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馈源   射电望远镜   波束   钢索   天眼   脉冲   口径   中国   反射   星辰   大海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