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第二次大裁员背后

美的集团正在经历自己历史上的第二次“大规模裁员”。

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在5月6日的电话会议中表示,“未来三年,行业将面临巨大困难,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冬天”。面对老员工在内部论坛上长篇大论的辞职言论,他只能表示“深深的羞愧”。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5月26日,董明珠出现在格力官方认证的Tik Tok账号上,向全体格力员工承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绝不裁员。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宁愿降低工资,让每个人都有简单可靠的保障”。

为什么裁员来自家电龙头企业美的集团?这是很多人的疑问。

美的第二次大裁员背后

从财务数据来看,美的集团并不是一个“差生”。2021年,美的集团营业总收入3433.61亿元,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公司归母净利润285.74亿元,也创造了历史新高。此外,5月23日,a股上市公司科陆电子发布公告称,美的集团将斥资不低于22亿元晋升为公司控股股东。

争议声中,美的成为裁员力度最大的一家。

01 10年后的“大裁员”

2022年5月18日,热搜榜第四,是关于美的集团裁员的。

多平台信息拼凑的整体画面显示,美的集团正在进行大规模裁员,目前是第二轮,6月18日之后还会有第三轮。各部门裁员情况不一,整体裁员可能在30%左右。

5月19日,美团官方回应称,“鉴于对内外部环境的判断,公司有序收缩非核心业务,暂停非经营性投资,多措并举进一步巩固增长潜力,提升经营业绩。”

美的第二次大裁员背后

5月20日,在美国集团召开的2021年度股东大会上,方洪波对传闻中的裁员50%做出了“无中生有”的回应。

据悉,美的ToC业务将保留家电核心品类,优化母婴、宠物家电等品类。,实现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和海外整体做强;ToB业务保留“四大四小”(四大: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建筑技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储能,四小:万东医疗、安得智利、美云智数码、美智光电),其他关停并转。

整体来看,美的集团更加注重ToC业务的“优化”和ToB业务的投入。

美的集团CFO兼首席财务官钟政表示,母婴、宠物家电、部分SKU等优化后的业务(单品收入不超过1000万元,复合增长下滑)对美的整体收入没有影响,反而有利于利润的提升。

截至目前,公司实际控制人何享健直接和间接持有美的集团29.76%的股权,以目前3766亿元的市值计算,对应的股权价值为1120.8亿元。

美的第二次大裁员背后

事实上,正是在10年前的2012年,也就是方洪波刚刚接任美的集团董事长的那一年,美的经历了更大范围的裁员。

1993年至2009年高速扩张期间,美的采取了相对独立的事业部发展模式,各事业部拥有较高的自主权。2010年,虽然集团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但公司盘点发现,在这种全方位出击的模式下,美的的净利润还不如行业内制造单品的企业。

于是美的开始“做减法”。通过各维度的考核指标,淘汰了缺乏核心竞争力、长期亏损的业务和产品,以及规模过小、利润微薄的业务和产品。本集团的SKU(产品类别)从2011年的约22,000下降至2,000以上。

与此同时,美的集团员工人数从2011年最高峰的19.6万人减少到2015年早期的11万人,裁员幅度超过40%。方洪波当时的目标是“到2017年销售金额达到2000亿元时,员工总数控制在10万人以内”。

由此,业务优化和裁员确实带来了美的集团的持续增长,10年间从1000亿元增长到3000亿元,净利润从2019年开始终于连续三年超过格力。

美的第二次大裁员背后

“动作可以慢。但战略一定要正确,看准了再跟上去。”------丁磊。对于任何企业而言,风向的转变永远要在情势变更之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源远流长。

就好比当外国高端制造的虚假外衣被国产无情揭露之后,不仅是国内的年轻人开始支持国产,连不少外国人都开始选择价格更低质量更好的中国制造了。

就拿前段时间受到各大创投巨头关注的领潮APP来说,在疫情的寒冬之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信任中国制造。不少老外开始委托留学生在领潮APP等平台代购不足200元的AJ、阿迪等潮牌,再运到境外卖出30倍的天价,就连许多国际鉴鞋师都感叹:当中国工厂的机器打开的那一刻,我们的优势只剩设计水平了。

倘若一方企业,不思进取,整日只考虑依附他人生存,如何能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生存下来,如何能够壮大企业发展?

美的第二次大裁员背后

然而,员工的规模并没有像方洪波希望的那样发展。虽然2017年收入达到2419.19亿元,但在连续收购东芝家电和库卡后,员工人数重回增长轨道,达到13.68万人,随后在2021年底增至16.58万人,基本回到上一轮裁员前的水平。

10年来,方洪波和美的在裁员这件事上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

0KUKA增加薪资压力。

事实上,收购库卡是美的回归扩张路上的一个关键事件——人员的明显增加、人均薪酬的大幅提高、业绩的不理想,都可以看作是裁员背后的一个“隐形推手”。

2015年,美的集团人员结构调整基本完成,但又碰上家电市场下行周期,因此首次在年报中提出“智能家居+智能制造”战略,并将工业机器人业务作为第二条增长曲线。

在全球范围内,德国库卡、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电机被称为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其中库卡是全球首家将感光机器人带入生产车间的机器人制造商。

于是美的在2015年首次增持库卡德国股份,同时与日本安川成立合资公司,深入工业自动化领域。

美的第二次大裁员背后

2017年1月,美的集团进一步完成了对库卡37亿欧元(约合271亿元人民币)的收购,共持有其94.55%的股权。

收购完成后,美的集团全球员工人数从11.24万人增至13.68万人,增幅为21.71%,为上市以来的最高增幅。

更重要的是,收购库卡直接提升了美的集团整体人均年薪——从2016年的10.34万元提升至2017年的17.84万元,增幅高达72.47%。

同样从2017年开始,美的集团大大拉大了与格力电器的人均薪酬差距。到2021年,美的和格力的人均薪酬分别为19.01万元和12.59万元。

美的第二次大裁员背后

除了高昂的人力成本,收购库卡也给美的集团带来了可观的商誉。2021年末,美的集团商誉总额为278.75亿元,在4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二,相当于美的集团2021年净利润总额。

这样的价格背后,美的收购库卡其实是有争议的。

在斥巨资收购库卡之前,双方于2016年6月签署了一份投资协议,有效期为7年半。约定美的在很多方面保持库卡的独立性,不改变现有员工数量,不督促库卡退出市场,订立隔离防范协议,维护库卡的商业秘密和客户数据,等等。

当时有库卡高管对媒体表示,在协议到期前,美的无法获得库卡数据,“企业管理层的决定将继续由德国做出”。

美的第二次大裁员背后

从业绩水平来看,美的曾在要约文件中表示,“到2020年,库卡可能会超过其设定的40-45亿欧元(约合286-321亿元人民币)的营收,其中10亿欧元来自中国市场”。

但现实远非如此——自2017年合并报表以来,库卡的收入一直在下降,从2017年的34.79亿欧元下降到2020年的27.92亿欧元,2021年才上升到35.65亿欧元,但只有6.81亿欧元来自中国。

与其他三家“四大家族”相比,库卡的收入规模始终处于第二梯队,毛利率和净利润率始终处于最低水平。2020年有4%的亏损。即使2021年情况有所好转,仍是“四大家族”中盈利能力最弱的。

美的第二次大裁员背后

尽管美的集团现任首席财务官钟政明确表示,库卡2021年业绩有所增长,不存在减值,但鉴于过去几年库卡业绩远不及预期,未来减值风险仍是悬在库卡头上的一把“利剑”。

由于收购时没有业绩承诺,商誉是否减值主要取决于公司财务总监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具有主观性。在此背景下,在收购库卡前后,美的集团CFO职位的频繁变动值得关注。

上市之初,美的集团的财务总监是袁立群。2016年,库卡被收购,袁立群离开美的集团,带走9075万股限制性股票。连续减持后,他仍持有3932万股,目前市值22.41亿元。

之后,从2016年到2021年,美的集团先后换了三任财务总监/财务总监。其中,2019年10月上任的HelmutZodl曾任IBM区域财务总监,2005年至2017年担任联想财务总监兼首席财务官。然而,HelmutZodl在担任美的集团首席财务官仅15个月后就离开了,并从上市公司领取了近千万元的薪酬。

2021年11月23日,美的宣布拟收购库卡剩余5%股权,完成私有化。交易完成后,库卡将成为美的海外全资子公司,并从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退市。

这意味着原本约定2023年到期的投资协议被美的提前毁约。

有业内人士对《财经》表示,美的希望此举能让库卡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发展需求,在研发、生产、营销等方面实现深度协同。

美的第二次大裁员背后

有迹可循。

除了库卡带来的压力,美的集团原有的家电业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美的消费家电业主主要原材料的钢、铜、铝在2021年都将面临大幅涨价——与2020年3月底相对较低的价格相比,2021年10月三种材料的价格将分别上涨119%、114%和62%。

此外,运费上涨、芯片短缺、供电紧张等多重负面因素正在挤压美的业绩。

同时,虽然多年来努力发展小家电业务,但冰箱、空调、洗衣机仍是美的核心收入和利润来源,房地产行业将对家电业务产生重要影响。

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的持续调整肉眼可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4月国内商品房销售面积39.77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0.9%,与一季度相比继续放缓。

截至5月26日,美的集团最新市值为3765.81亿元,较最高市值7348亿元下跌近五成。

美的第二次大裁员背后

在新老业务的双重压力下,美的集团的很多指标其实都有隐忧。

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美的集团营收增速放缓,主要原因是2017年收购的库卡机器人业务负增长,以及在房地产低迷背景下,暖通空调和消费电子业务增长乏力。2021年收入回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美的产品价格上涨。

更直观的是净利润指标——2015年至2019年,其净利润增速一直维持在16%-17%左右,但在2020年和2021年突然分别降至8.82%和5.49%,大大偏离了原有的增长轨迹。

美的第二次大裁员背后

在大公司把预算放在第一位的财务制度下,这样的偏差意味着出现了不可控的情况。

疫情以来,商品涨价、航运物流涨价、能源供应涨价等一系列负面因素挤压了美的集团的利润。由此,其毛利率终于在2019年攀升至28.86%,随后从2020年开始回落至2021年底的22.48%,已经低于10年前的水平。

资金方面,虽然2022年一季度末美的集团账面上698.47亿元的货币资金仍能覆盖长短期有息债务合计627.72亿元,但货币资金与短期有息债务之间的“安全边际”已从2019年的637.55亿元降至2022年3月末的294.59亿元。

与此同时,在美的集团应收账款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不断攀升,2021年末达到987.36亿元,为上市以来的最高水平,比应收账款和票据高出693亿元。

美的第二次大裁员背后

这种占据上游资金的能力可以解读为在产业链中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但客观上也带来了更大的流动性压力——2021年末,美的集团的速动比率和现金到期负债率分别为91%和52.31%,均为201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时至今日,美的无疑是家电行业多元化、出海的成功代表。

在好年景,多元化发展让美的享受多轨红利,但人员扩张不可避免。2016年高光期,美的集团人均收入165.78万元,在a股79家电商中排名第三,高于海信视频、海尔智家、格力电器、老板电器。

但面对突如其来的逆境,萌芽中的新赛道显然不具备核心业务那样的抗风险能力,“扩张-试错-收缩-裁员”成为必然结果。2021年,美的集团人均收入207.09万元,在a股家电行业排名第12位,已经落后于上述企业。

美的第二次大裁员背后

崇尚多元化的美的正在经历大规模裁员,而承诺永不裁员的格力,实际上员工数量在不断减少——从2019年底的8.88万人,到2020年底的8.4万人,再到2021年底的8.19万人。

高赞网友评论,“一个师傅可以降工资,让员工自己走”“降工资相当于裁员”。从这个角度来说,两家公司只是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应对行业和自身的变化。

美的2021年年报中的一句话,对这次裁员来说,还是挺贴切的。“大时代,没有一条路是平坦的,没有一条路是不可改变的。伟大的企业一定经历过轮回洗礼的循环。”

2012年的裁员可以说是方洪波接过何享健接力棒后面临的第一次大考。

如今10年过去了,美的员工规模重回高点,毛利率跌破历史低点。方洪波似乎又回到了一切开始的十字路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家电   净利润   欧元   机器人   财务总监   业绩   员工   水平   业务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