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梅汤里的“乌梅”,原来有这么多功效

酸梅汤里的“乌梅”,原来有这么多功效

导读:陶御风先生结合古籍、历代医家经验以及自己的临床体会写就的“乌梅”临床论治备参17条,值得学习与收藏。



诸病多生于肝,肝为五脏之贼,故五脏之中惟肝最难调理。


乌梅最能补肝,且能敛肝,用于阴分药中,功效甚大。


凡虚不受补之证,用之尤宜;凡肝经病证,用之皆效。乌梅毫无邪性,可以多用,可以独用,可以与一切补剂并用。


治久痢体虚,尝用独梅汤(大乌梅5个煎汤,白糖5钱为引冲服)愈病无数。


治虚泻,独梅汤合六君子汤。


治疗消渴,用乌梅四物汤(乌梅、生地、熟地、白芍),上消加天花粉,中消去花粉加甘草,下消去甘草加麦冬。用上方治疗怔忡、汗证、吐血等,随症加减,也常获捷效。


治咳嗽久不得止,凡属虚证者,尝用金水六君煎加乌梅,或四物汤去川芎,重加乌梅,亦常奏效;


治疗虚喘,气虚甚者宜独参汤合独梅汤,血虚甚者宜贞元饮合独梅汤(熟地、炙甘草、当归身、乌梅)。


治虚热不寐,可在三才膏(熟地、党参、麦冬)中重加乌梅40个,临睡之先,每服一匙,白糖为引,合目即成寐矣。


治疗瘫痪系气血两虚者,宜三分补气,七分补血,尤宜注意于肝,宜加味两仪膏(当归、熟地、党参、黄芪、乌梅、川木瓜)。如有虚热加麦冬,有微寒则煨姜煎汤为引,有痰涎则陈皮煎汤为引,朝夕常服,日久自愈。


此外,用乌梅甘草汤(大乌梅5个,甘草5钱)治疗胃气痛,也往往一服即愈。


总之,凡各种慢性病见虚损之象、衰脱之征,或由肝经之患引发变证的,皆可用乌梅收敛、滋养。


即使急性病期,只要没有积滞夹瘀,亦可酌情投入。



虚损脉按之至骨,其热烙手,骨困不任肾热也,惟乌梅能引药入骨而收其热。



乌梅不仅有收敛的一面,还有开泄的一面,说乌梅乃酸敛之泄药,涩中寓通,也许比较贴切。


叶天士称其“得少阳生气”,用它治疗肝木犯胃之症,是赖其“酸泄肝阳”。



乌梅得香附则顺气,得干葛则消酒。



乌梅效用除药学典籍所述外,还有多种用途。


其一,乌梅能润肤止痒,而且又具有抗过敏之妙用,凡血虚风燥所致皮肤瘙痒症、瘾疹、顽癣,均可用之。


其二,乌梅味酸而涩,入脾,具有收敛脾精、止漏浊之功,故可用治糖尿病尿糖不降之症。


其三,乌梅能和胃生津以增酸,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所致胃酸缺乏、食欲不振等症。



乌梅对现代医学诊断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等有确切疗效,为必用之品。



用乌梅40~50克,浓煎250毫升,顿服或分2次服,对病毒性肝炎有良好的降谷丙转氨酶作用,并能退黄疸,改善症状及体征。


味涩及个别患者服后大便干结外,无明显毒副作用。



治疗萎缩性胃炎表现胃阴虚、胃酸不足者,常以乌梅配木瓜同用,多有效验。



常以乌梅配硼砂,各用4克,入煎剂,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两药降逆止呕之功为他药所不及。


如胃热加生大黄2克,胃寒加吴萸2克,久呕伤阴乌梅倍用。


对急慢性胃炎、胆囊炎、内耳性眩晕症、尿毒症等多种原因所致的呕吐均有效验。


乌梅配血余炭可治疗放疗引起的放射性肠炎腹泻,对于稀便伴有黏液或浮有白色伪膜者,用之效果较好,临证可随证加减使用。


十一


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用乌梅炭15克,加入辨证方药中,能起脱敏作用,故对本病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十二


乌梅味酸性温,能利筋脉,缓痉挛,用治肾炎,能缓解肾小动脉痉挛,从而改善肾血液循环,达到修复损坏之目的。


十三


用乌梅泡茶服,治疗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不寐症,多则1~2周,少则3~5日,效果较好。


十四


用乌梅250克(去核),僵蚕、桔梗、丹参各200克,甘草30克,共研细末,蜜丸。每次服9克,每日3次,用治直肠息肉、声带息肉等,收到较好效果。


十五


治疗狐惑病,乌梅为必用之药,可促进溃疡愈合,提高疗效。


十六


疟疾、痢疾初起禁用乌梅。


乌梅止痢断疟,每有速效,然欲速者,取快于一时,往往变成久病而不能愈,不可不慎也。


又世有夏日将乌梅作汤以止渴者、腹中无暑邪者,可以敛肺而止渴,倘有暑邪未散,而结闭于肠胃之中,及至秋天,则有酿变成疟、痢之虞。


十七


乌梅饮片中的核约占50%,因此带核乌梅的用量就应增加1倍,即用12~24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乌梅   血虚   效验   酸梅汤   熟地   麦冬   党参   息肉   胃酸   当归   甘草   功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