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的一次考古发掘,你猜发现了什么?

闲暇之余突然想到去省博物馆 看看。外出旅游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除了游览景点,参观博物馆都是我们 的重要选项之一,倒是生活所在地的福建省博物馆,虽近在咫尺,却几乎是三十余年未曾光顾了。

我参加的一次考古发掘,你猜发现了什么?


我参加的一次考古发掘,你猜发现了什么?

省博物馆的文物展厅以“福建古代文明之光”为主题,展馆面积不大,但展示的内容却浓缩了福建人文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从混沌初开的上古文明到商周“七闽”的青铜文化,从宋元古港的万商云集到明清两岸血溶于水的历史传承,人们用目光触摸着数千年的历史遗存,在移步换位,俯身细察之中,沉浸在对每一历史章节、每一时间跨度的感知和思考。

我参加的一次考古发掘,你猜发现了什么?

最让我出乎意料的是,不经意间发现了一只自己曾经参与也是唯一一次参与考古挖掘的宋代青瓷碗。偌大的展馆、数以万计的文物,有一件与自己相关,这很是让我既兴奋莫名、深感意外,又倍感自豪。

碗的器型和釉面极具年代特征。敞口,深腹,圈足,内外施青釉,素面,釉层光滑均匀,有点偏灰黄。碗内侧接近口沿处有刻划的圈线装饰。整体感觉,器型简洁,线条洗练,有淳朴敦重之美,具有鲜明的南宋龙泉青瓷的风格。


我参加的一次考古发掘,你猜发现了什么?


我参加的一次考古发掘,你猜发现了什么?


我参加的一次考古发掘,你猜发现了什么?

我极力地在记忆中搜索着当时出土文物中有这样一只碗,但或许是在当时众多的出土文物中,这碗太不起眼的缘故吧?抑或是白云苍狗的岁月已经销蚀了我的记忆?对它我已经没有任何印象。一旁摆放的标示牌注明,这只“宋代青瓷碗-出土于顺昌大坪”,这明确无误地说明,这是出自于四十余年前的那次考古发掘。那是深深烙印在我记忆中的我所参与的唯一的一次考古发掘。以至于日后好长一段时间,经常在梦中梦见自己挖到了古物,那种触手可及、如获至宝的真实的感觉,让我一直不相信自己是在做梦。


应该是1974年春夏之交的某一天,作为顺昌县洋口公社大坪林场的插队知青,我与其他知青一道荷锄上山,种植引进的山东梨树苗(以至日后那一片山坡地被简称“山东梨”)。那是群山之中布满了仿佛从山上滚落而下的巨石的一片荒坡地,只长蒿草,不见树木的荒坡地。铲除了蒿草,晒干焚烧了之后便是挖坑植树。当种植到坡地一侧(一座小山丘前)背有靠山,左右各有一小山脊,型同座椅的山坳处时,有人一锄头下去“铛”的一声,锄头被跳开,惊叫声中将土刨开之后,一块雕琢规整的拱形花岗岩露出地表,再向下挖,拱形的弧线下露出一月牙小洞,有人将锄头柄直探而入,竟深不见底。意外的发现让人无心于植树,大家聚拢了七嘴八舌地发表各自的看法,有人说这是一座古墓,有人说这可能是先人的藏宝洞,还有人说这里远离尘世,密藏于深山之中,会不会是古代隐士修建的隐居之所,只是被岁月的尘土所掩埋...最终,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是一座被人有意埋藏,迄今未被发现的古墓,其中必有未被盗掘的陪葬品。于是,有人建议马上挖掘,所得之物大家平分,说这话的大多是本地农民,而我们知青则大多认为,地下文物属于国家,挖掘归考古部门负责,应告诉有关部门。争论不休最后由林场决定,先将土埋上,待上报公社了再说。谁知这一报就是数月了无音讯。


我的同样是知青的二哥在洋口第一中心小学当代课老师,一次偶然的交谈中得知了此事,便认为此事怕日久生变(怕被农民盗掘),应该并且尽快上报文物部门,要报就报省文物部门。于是由他执笔给当时的省博物馆写了一封信,详述了发现现场,并随信附上了一枚在现场发现的残缺的古币。很快,省博物馆由一位叫曾凡的人回了信。信中他说明自己是省博物馆研究员,代表省博物馆表扬了我们的行为,并要求我们保护好现场,省博会及时派人赶赴现场。


当我们终于等来省博的来人时,已是七月大暑之时。来人正是曾凡本人。记忆中的曾凡约四十开外,略显瘦弱,白皙的脸上戴一副高度近视眼镜,他不顾长途奔波的疲惫,午饭过后即要求我们带着他,顶着烈日直奔“山东梨”。看过现场之后,他略微失望地 告诉我们,根据我们信中描述的现场,以及提供的那枚经鉴定属于明永乐年间的古残币,最初他们判断这是一座明朝初期的古墓,他们甚至假设,会不会是被永乐皇帝朱棣追杀,隐姓埋名,半路出家,最后南逃福建并最终在福建圆寂的建文帝的墓葬?毕竟,我们描述的古墓藏于深山之中,且体例型如土丘,墓室的拱顶由厚达十余公分的花岗岩雕琢而成,其做工之精美非同一般。事实证明我们的描述有点言过其实了。


在曾凡的具体指导下,第二天的发掘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挖除了覆盖的土层,清除了地表的覆土,古墓赫然裸露。印象中的墓室高约1.5米,宽约1.8米,纵深约3米,无墓志铭,墓室中除了覆盖地表的一长片残缺的棺材板,几乎空空如也。大家失望的目光,极力地搜寻着每一个角落,希望有所发现,有人探身而入小心翼翼地在墓室地表的泥浆中翻寻,除了找到几片被曾凡认定为是古代官帽的残片外,几乎一无所获。此时,曾凡让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墓室前的一小块平地,让大家向下小心挖掘。在清理了表面土层之后,一方用厚 石板砌成,与墓室等宽的方形石坑露出地面,清除了表面的泥土,向下挖便是泥浆,之后,渗出的积水又淹没了泥浆。曾凡告诉我们,这是宋代人专门用来摆放随葬品的地方,如果未被盗掘肯定会有意外收获,动作一定要格外小心,只能用手在泥浆中摸索。随后他拿出写字板,寥寥几笔在纸上勾画出墓室的平面图。石坑面积不大,仅可容一人在其中作业,有自告奋勇者小心翼翼地涉足而下,水深及大腿,需俯身用双手在坑中掏出泥浆并小心摸索,动作虽然吃力,但期待 发现宝物的神秘感和兴奋度,还是让人忘记了烈日的暴晒和连续作业的劳累。


印象中第一件出土的是一件40余公分高的陶瓷器,器型规整,完好无缺,在墓葬边上小溪里洗净之后,其制作工艺之精美、岁月的沧桑感令人惊叹!按照曾凡的说法,这是古人专用于随葬的谷仓冥器。

我参加的一次考古发掘,你猜发现了什么?

大型器物的出土让曾凡很是兴奋,这说明,此坑未被盗掘。之后,便是一件件陶瓷文物的相继出土,每一件出土文物,都是在大家的欢呼和惊叹声中高举过头,每一件出土文物,曾凡都要在平面图上的相应位置标上记号。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只小圈底、斗笠型、深褐色的敞口碗,曾凡异常兴奋地说,这叫“兔毫盏”,产自福建建阳水吉的建窑,又称“建盏”。建盏瓷胎紧实,釉层厚重,有纤细的金丝或银线闪现于釉下,状似兔毫故称“兔毫盏”。该盏烧制难度大,产出量不多,尤为喜茶的宋徽宗所偏爱,建窑也因此被钦定为御用官窑。除宫廷自用外,也作为朝廷褒奖有功之臣的御赐之物。由此,曾凡肯定地 说,墓主一定是在朝为官,至于官居几品,其墓地为何深藏于此便无从考据。建盏存世不多,且为好茶的日本收藏家所喜爱,其在文物收藏界始终被视为瓷器中的珍品。

我参加的一次考古发掘,你猜发现了什么?


我参加的一次考古发掘,你猜发现了什么?

曾凡在大坪林场头尾三日,除了现场发掘外,晚上还给我们这帮参与者普及考古知识,既有古陶瓷制作工艺的历史传承及发展脉络,又有考古发掘的生动案例...言者侃侃而谈,听者滋滋有味,对我而言,始知宋有汝、官、哥、均、定五大名窑,宋代瓷器生产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任何一个朝代都难以企及的。自此,我对文物尤其是瓷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业余小有收藏,当然,真假难辨。印象最深的是,发掘工作即将结束,曾凡让我们将几乎被忘却的那块残缺的棺材板揭开。当我们扫清泥浆小心翼翼地揭起棺材板时,眼前的一幕几乎让我们发出惊叫,棺材板下是一片密密麻麻的古钱币,由于空气隔绝的缘故,钱币几乎无一锈迹,字迹清晰,簇新如新制一般。经曾凡鉴定,其中上自唐开元通宝,下至宋淳祐元宝,两朝各代钱币,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也让墓主的断代有了考据。

考古真是一项既辛苦又非常有趣的工作,所有的欢乐和惊喜,都在不断的发现和奇遇之中。


曾凡,福建省博物馆研究员、著名文物鉴定专家、考古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兔毫   墓室   出土文物   泥浆   知青   福建   古墓   文物   博物馆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