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郑家志:善积厚水石门山

知乎者也 郑家志:善积厚水石门山知乎者也 郑家志:善积厚水石门山

李洪元 图

“三山五岳奇为首,千年人文石门山”。楼坪石门山有许多未解之谜,我认为去一次总是不够的。

清明时节,儿时的伙伴邀我再次造访。

江南湿漉漉的烟雨,环绕在云端仙境周宁的青山绿水之间。我们驱车从狮城出发,一路在溪涧山谷之中穿行。轻纱幔帐的云雾就在拐弯处躲躲藏藏,忽聚忽散,伴随欢声笑语与我们捉起了迷藏。

车到芹溪,眼前豁然开朗,遥望石门山若隐若现,清纯地像个乡村少女。她披着乳白色的面纱,翠绿的裙褶盛装打扮而又随风轻动,天造地设的两扇岩壁,高耸云端,仿佛在广阔的天宇之间翩然起舞。

知乎者也 郑家志:善积厚水石门山

每一个到访石门山的人,总会听到热情的楼坪人向你介绍关于石门山的传说:石门山这扇山川巨门,每天到了傍晚六点后天黑之时就会关闭,直到第二天公鸡啼叫,黎明破晓时分才打开。还说,在大石门右上方有一位石神掌管着石天门的开关。这些神秘的传说,一直撩拨着游人的神思,我也百思不得其解。

芹溪过处,车转了个弧形大弯,我们就来到了楼坪村口。眼前新建设的旗麓文化广场古色古香,宽大的木牌坊上写着“善积楼坪”四个大字。大名鼎鼎的“白银古道”和石门山上山古道在广场的左侧。古道旁有座楼坪先祖的古墓,古墓就地取材用溪石筑砌成半弧形结构,是典型的明清墓穴形制。古墓坐落于石门山脚,背倚古木苍苍的巍巍山峦,面朝婀娜多姿的缓缓梯田,远山近朝,笔架当峰,颇有“得山川秀气,庇子孙颐谋”之势,地灵人杰。

知乎者也 郑家志:善积厚水石门山

闲聊间,我们不知不觉来到了石门山下无垠的竹林中。尽管是大白天,但茂密的竹林挡住了光线,显得有些氤氲。淡淡的竹香混合着泥土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侵入心脾,让人神清气爽。听说,这一大片竹林本是楼坪一大户人家的,每到出笋季节,竹林主人都会允许村里没有竹林的村民在此挖笋尝鲜,村民挖笋也是适可而止,不会随便破坏竹林新老更替,甚是充满爱心,自然和谐。我们敬称它为“爱竹林”。

眼下正值出笋的季节,竹林里处处可见深褐色的竹笋,在草丛中、在石隙间、在塌方处探出了脑袋,或狂野或羞涩,或沉稳或浪漫,无不争相竞拔来到世间,体味阴晴冷暖。还有的十分自由任性,那些影响竹笋生长的古道上的石板材直接被它们掀翻,东倒西歪的,很见自然生命的伟力。此情此景,就连随行的一位将近八十岁的老人见了,也不甘落后,一鼓作气穿越竹林,抵达石门之下。“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我不禁感慨,人的潜力不可估量!

知乎者也 郑家志:善积厚水石门山

快要穿越竹林的时候,我们忽然眼前一亮——一片映着霞红的天空展现在竹林的尽头。大家兴奋不已,纷纷用尽力气冲出竹林,就想远眺一下巍峨的石门山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但是,眼见不一定为实!竹林之外,我们所见的亮色绝不是开阔的“天空”,而是石门右侧宽大无比的“石门”挡住了我们的去路,那被光线反射成一大片的霞红色“天空”,其实就是一块宽度和高度都达上百米的硕大石面。这种感觉实在太神奇了。

绕着巨石向上爬,我们一口气登到石门山顶。鸟瞰山脚下的楼坪村,一律青砖灰瓦、翘檐白墙,国画一般。我不禁想起这一带流传的一句顺口溜:“宁在楼坪站一站,不去外地吃鸡蛋”。这似乎可以体现当年楼坪一带的繁华富庶,也可以说明这一带村民的友善、和气、开放和包容。这与“七溜八溜,不离福州”这句顺口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知乎者也 郑家志:善积厚水石门山

曾经在《白银古道》一书中读到,从周宁到闽北,有一条古道,俗称白银驿道。驿道连接芹溪的“宝丰银场”,素有“井下三千采矿工,井上一万过路客”的描述。楼坪村恰似“镶嵌在白银古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据楼坪家谱载,楼坪原名善积乡,又名厚洋、厚水,是张氏世祖赐锦公投军任建宁府游击,功绩卓著,蒙张太守奖匾“舞台旌义”4字,又蒙知县褒扬“积善守法”,以旌之而得名。650多年前,张氏十六世祖荣四公在此肇基。“清河家声远,厚水世泽长”。张氏子孙奉行“耕读继世,孝友传家”的祖训,以孝道为先,积德行善,源远流长。

在下山的路上,我的好友诧异地对我说,他所接触的楼坪人大概都是能说会道,待人接物都是极其热情大方的。常言道: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山水蔚人文,耕读传家风。我想,楼坪人的底蕴不仅得益于石门山的钟灵毓秀,而且得益于石门厝人千百年来厚积的人文吧。

知乎者也 郑家志:善积厚水石门山

崇商亦重学的楼坪村人,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一部分从事茶叶生意,将周宁高山红茶销往福州一带,出口到英、日、美等国,一部分从事参茸生意,足迹遍及闽北各地,还有一部分经营染青料、岩菇等,行走全国10多个省份,积累了不少财富。

走进楼坪村,你能感受到,商读传家的文化都深藏在石门古厝之中。有人说,楼坪整个村落简直就是“一座硕大的人文博物馆”。据介绍,全村有一百多座古厝,保护较好的清代经典古厝有三十来座,是周宁古厝之最。现存年代最久的古厝已有三百多年。楼坪古厝群落以“二楼八厝”为核心,循环扩展,人文内涵十分丰富。这些古厝所有墙头翘角、门头匾联、窗格廊檐,用材都十分考究,做工雕饰都相当精美。厝内窗棂诗文、吉祥图案、花鸟走兽雕饰精美,寓意深远。深宅大厝门户一律用青石打造,匾额、对联精雕细琢,各具特色。文字内容都铺陈家史,引经据典,时时告诫后人铭记祖德,仁和积善。例如,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道脉二铭垂北宋,家声百忍溯东平;书法三传光禄裔,義声八世汉阳家;以及“爱吾庐”“惠吉迪”等等,无不体现了楼坪人的家风家学,体现了石门厝主人的价值取向。在这样商读传家的大富之家,其中的忠义文魁、大家闺秀也一定不乏其人吧!我想。

知乎者也 郑家志:善积厚水石门山

站在石门厝下,回望石门山,我突然向往这澄明的天空,渴望一片净土,来安放游走的诗意和灵魂。也许,善积厚水石门山,便是心灵的归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石门   山川   竹林   驿道   雕饰   古道   古墓   村民   人文   天空   郑家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