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石窟

一、 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Ajantā ) 石窟,开凿于公元前 2 世纪至 7 世纪中叶, 是亚洲最早的石窟。位于印度海德拉巴省温德亚山脉中,在距地面 100 多米高的山腰间。 1819 年,被打猎的英国殖民军偶然发现, 1983 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阿旃陀石窟以壁画艺术著称于世,阿旃陀共开凿了 29 个石窟,其中 24 座毗诃罗窟(僧房), 5 座支提窟(佛殿),从进山门起按顺序排列编号。 石窟的开凿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为公元前 2 世纪至公元前 1世纪, 共开凿 6 窟, 属于小乘佛教时期,壁画内容以本生故事为主。 后期从 4 世纪的笈多王朝时期开始, 大乘佛教流行,壁画内容出现菩萨画像等多种图案。

后期开凿的石窟中最为著名的是第 1 窟,建成于公元七世纪,由戒日王捐资开凿, 壁画内容既有佛教故事,又有世俗生活,其中一幅“莲花手菩萨”名震海内外,莲花手菩萨呈“三曲弯式”体态,拈花微笑,被认为是印度审美的典范, 此画是阿旃陀石窟中最著名的代表作,638 年唐代高僧玄奘曾在阿旃陀居住、修道和讲学, 在《大唐西域记》里曾对阿旃陀的来历有过描述:“西印度有位罗汉,他通过神通知道了母亲转世投胎到这里,于是也找了过来想要度化她。罗汉来到母亲投生的那家人乞食,有女子出来施舍他,但是乳汁却流了出来,这家人以为有什么不祥。罗汉就告诉他们这段因缘,而这个女子便证取圣果。罗汉感念生育之恩,就在这里建了伽蓝。”

佛教的石窟

二、埃洛拉石窟

埃洛拉(Ellora)石窟开凿于 7 世纪,完成于 13 世纪。从时间上讲,阿旃陀停工之时,正是埃洛拉开工之日。埃洛拉石窟于 1983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埃洛拉石窟以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共存而闻名。

洛拉石窟共有 34 窟,且分布很有规律,第 1 12 窟为佛教石窟,除了第 10 窟外,其余都是毗诃罗窟。 第 10 窟是少见的复合窟。 第 13 29 窟是印度教石窟,开凿于 7—9 世纪,印度教走向复兴。 印度教中,毗湿奴神与湿婆分别主管维护与毁灭,传说毗湿奴躺在大蛇的身上沉睡,宇宙循环一劫,毗湿奴一觉醒来,他肚脐里长出一朵莲花诞生下梵天开始创造世界,一劫之末湿婆又毁灭世界。这样,宇宙就在无限的无意识之中创造与毁灭着。 第 15 窟雕满了关于毗湿奴神的神话故事,被称为埃洛拉最好的石窟。 而第 16 窟,也就是著名的凯拉萨神庙, 凯拉萨指的是凯拉萨山,印度教认为那是湿婆的居所,所以神庙是为供奉湿婆的。神庙的外壁还雕满了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故事。 第 30 34 窟是耆那教石窟。这里的石窟多为裸体塑形,因其反映的是苦行不渝,返璞归真之教义。

佛教的石窟

三、 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据唐代碑文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 年)一位戒行清虚的僧人乐僔在此开了第一个石窟,此后不久,又有另一位僧人法良在旁边开凿一窟,日后开凿的石窟越来越多,直至唐代,已多达千余坐, 这片石窟被称为“莫高窟”,也叫千佛洞。

莫高窟共有洞窟 492 个,从功能上分为:礼拜窟、禅窟、僧房窟、瘗窟(埋葬死者)、廪窟(贮存物品)。 彩塑是莫高窟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等等。壁画有本生、佛传、经变、因缘故事等题材。此外,莫高窟中藏有珍贵的文物和文献资料。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道士王圆箓偶然发现了“藏经洞”,洞内满贮约 5 万余件从三国魏晋到北宋时期的经卷、文书,织绣和画像。文书中主要为汉文写本,粟特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约占写本的六分之一。 可是为何开凿藏经洞呢? 考古学者认为,大约在 11 世纪,西夏人占领敦煌,藏经僧侣是为躲避战乱故把珍贵文献藏于洞中,封闭洞口,抹上泥壁以掩人耳目,而后避难的僧侣也再未回来。也有观点认为,藏经洞的开凿是为收集寺庙的废弃之物,因宗教用品具有神圣性不可随意丢弃,故凿洞封存。 1908 年法国人伯希和到莫高窟盗窃经卷写本、画册约 6000 余本。

佛教的石窟

四、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四大石窟之中,气势最宏伟,规模最大当属云冈石窟。云冈石窟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为 5 个石窟,由高僧昙曜主持开凿,故称为“昙曜五窟”,这五个洞窟规模宏大,最高的佛像高达 16.8 米,据说这五尊佛像象征北魏初期的五位皇帝。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第 20 窟的露天大佛,高 13.7 米,结跏趺坐,面容庄严,是北魏造像的典范。第二期为孝文时期石窟,孝文帝与他的祖母文明太皇太后都大力扶持佛教,因而这一时期的洞窟多为双窟,象征二圣。第三期,北魏迁都洛阳皇室在洛阳开凿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的建造进入尾声,不再建造大型洞窟,而是以小型窟龛为主。

佛教的石窟

五、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开凿,其独特之处在于利用天然溶洞扩展而成。最著名的是古阳洞,洞窟是天然洞穴,主尊为 6 米的释迦牟尼像,两侧有二身菩萨侍立,尤其是佛像的着中国双领下垂式袈裟,这是北魏后期造像的典型制式。更有趣的是,这个洞窟还有大量的碑刻书法,书法史上“龙门二十品”大多出自此窟,比如《孙秋生造像记》,该碑用笔方正,朴厚古拙。 康有为评价“龙门二十品中,约而分之,亦有数体,《孙秋生》沈著劲重为一体。” 另外,宾阳中洞“一铺五尊”的基本形式,即洞窟正面为佛像,两侧各有一菩萨、一弟子像,且弟子像为一老年,一青年,大概是为了象征大弟子迦叶尊者与最小的弟子阿难, 这样的格局成为龙门石窟的基本形式,也影响到各地石窟造像。

佛教的石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佛教   云冈石窟   石窟   印度教   莫高窟   湿婆   洞窟   北魏   佛像   世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