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导读「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

【方歌】

大黄附子细辛汤,寒积腹痛便秘方,

冷积内结成实证,功专温下妙非常。

经方导读「大黄附子汤」

【原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金匮腹满:15)

【释义】本条论述寒实内结的腹满痛证治。胁下包括两胁及腹部。胁下偏痛,谓一侧胁下痛,而非两侧胁下俱痛。紧弦脉主寒主痛,是寒实内结之征。发热,因其脉不浮不滑,可知既非阴盛阳浮之兆,也非外感表邪之象,更非阳明腑实之征,而是阴寒内盛,阳气被遏,营卫失调的反映。本证虽具大便不通,胁下偏痛,却有别于第1条所述“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其区别在于:前者为虚寒,当温补,故曰“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本条为实寒,当温下,故曰“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方中大黄泻下通便,附子、细辛温阳散寒止痛,并制大黄寒凉之性。三药相合,温通大便而泻内结寒实,为后世温下剂的祖方。虚寒多喜按,实寒多拒按。(编者加)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功效配伍】大黄附子汤温通攻下。方中大黄泻下通便,以治其标;附子、细辛温散寒结,以治其本。三味合用共奏温阳散寒、通腑祛积之功。上三味药,水煮去滓,分三次温服,服药相隔时间可缩短至人行四五里,进一服。若身体强壮者可增量。

【方证论治辨析】大黄附子汤治腹满,寒实内结证。症见胁下偏痛,发热,脉紧弦。可伴形寒肢冷、腹部冰凉、口气清冷、舌苔黏腻等症。

此腹满多因风寒由脐腹侵入,影响脾胃健运功能,致消化传导失职,形成寒实内结;或由素体阳气不运,胃肠寒气与糟粕相结成实。胁下偏痛,指胁腹偏痛,或偏于左胁腹,或偏于右胁腹,是因胃肠寒结,大便秘结,腑气不通,浊气上攻;脉紧弦主寒、主痛,为寒实内结之象;发热,既非表热,又非里热,此乃寒实内结,阳气郁滞,营卫失调。本证寒实内结已形成,当以温药温通攻下,方用大黄附子汤。

【辨治要领】

(1)寒实内结以胁腹疼痛、大便不通、脉弦紧为主要特征。

(2)临床应重视药物配伍。一方之中是寒温并用,还是寒温单用,应据证情而定。大黄附子汤中细辛与附子同用,温阳散寒,合大黄治寒实积聚于里,属温阳通便法。若细辛、附子配麻黄,则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属温经解表法。可见药物配伍灵活是张仲景用药的特色之一。

(3)腹满有寒热虚实之不同,且病因、病位复杂。仲景举例论及实证有偏胀、偏积、兼表之别,虚证有在脾、在肾、兼饮之异,虚实夹杂证则有寒实、虚热之分,并先后提出厚朴七物汤、附子粳米汤、厚朴三物汤、大柴胡汤、大承气汤、大建中汤、大黄附子汤、赤丸八方证,看似杂乱无序,实寓对比、鉴别之意,示人只有掌握了辨证论治的方法,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左右逢源。(编者加)

【原文】病者萎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金匮腹满:4)

寒实内结,里阳衰微者,预后不好。如胸中寒实内结,症见病者面色萎黄,口躁不渴,为阴盛阳微之象,若再见下利不止,则为中阳败绝,脏气下脱,正虚邪实,故预后不好。

【原文】夫瘦人[1]绕脐痛,必有风冷[2],谷气不行[3],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也。(金匮腹满:8)

注释:

[1]瘦人:指体格消瘦,正气亏虚之人。

[2]风冷:指感受风冷寒邪,或贪食生冷。

[3]谷气不行:指饮食不化,大便不通。

寒实内结,若误用苦寒药攻下,则生变证。如寒结绕脐疼痛,谷气不行,大便不通,反用苦寒药攻下,若出现气上冲者,为正气较强,犹能抗拒寒下药之力,则不会发生变证;如无气向上冲逆者,为正气本虚,又被寒下药戕伤,邪气势必陷于心下,而继发心下痞证。

【疑难解析】“绕脐痛”有虚有实,《伤寒论》的239条云“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这是实证。本条的绕脐痛,是体虚脏气薄弱,感受风冷所引起。二者在症状上似乎相近,其实完全不同,临证时应全面考虑,进行辨证,庶不致误。

【用方思路】

仲景论攻下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逐瘀等法。大黄附子汤是温下法的代表方,其辨证要点与承气辈有严格区别。另外,《金匮要略》三物备急丸(大黄、干姜、巴豆)温通攻下,治疗冷积便秘,其功效与本方相似,可资参考。后世医家在大黄附子汤的启发下创立的温脾汤,用于阴寒内结,阳虚不运的虚实夹杂证,如《千金》温脾汤由大黄、附子、干姜、人参、甘草组成,可兼顾脾虚;《普济本事方》温脾汤由厚朴、干姜、附子、大黄、桂心、甘草组成,可兼顾脾虚气滞。

仲景治陈寒痼冷善用附子、细辛,如大黄附子汤治寒实内结仅配一味大黄,即可达温通攻下,引邪从里从下而解;《伤寒论》治少阴虚寒兼太阳伤寒的麻黄细辛附子汤,仅加一味麻黄温经发汗,引邪从表从外而解。此二方主药不变,药仅一味之差,便有邪从表或从里解之异,可见仲景用药之妙。另外,此二方在药物用量上有差异,如《古方作法举隅》云:“麻黄细辛附子汤中附子只用一枚,此方附子用三枚,所以然者,麻黄、附子、细辛是三味温药,只相助而不相制,故附子一枚足也。此方大黄苦寒且系三两,若只用附子一枚,岂不为大黄牵制,阻碍其已寒兴阳之功。”

临证治疗寒实内结证,若气滞甚者,加厚朴、枳实;若腹痛甚者,加芍药、甘草;气血虚者,加党参、当归;治疗疝气,加吴茱萸、小茴香、川楝子、橘核、荔枝核、青木香。大黄附子汤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十二指肠壅积症、胆道蛔虫症、急性胆囊炎、粘连性肠梗阻、慢性肾炎、尿毒症等疾病。

经方导读「大黄附子汤」

【加减与合方】

(1)脸黯红、腰腿疼痛、下肢皮肤干燥、舌紫黯者,合桂枝茯苓丸

(2)伴有胆囊炎胆石症发作,发热疼痛者,合大柴胡汤

(3)疼痛如电击样,合芍药甘草汤

【注意事项】

(1)本方用药比较峻烈,多用于疼痛重症,普通的疼痛,不宜轻易使用。

(2)方中的附子量比较大,应先煎1小时以上,同时,配合生姜更好。

(3)疼痛剧烈时,需要连续给药。张仲景原文“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推测第1次与第2次服药间隔大约30分钟。

相关阅读:

1、《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2、《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3、《成方便读》:"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用大黄得以行其积也。"


经方导读「大黄附子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附子   大黄   干姜   细辛   厚朴   麻黄   阳气   甘草   大便   疼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