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会让期望成为现实

中国人的话题大多时候来源于饭局。


前两天和朋友们吃饭,被一个九零后未婚大龄青年褒奖我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是他认为的比较理想也比较舒适的相处方式。


作为八零后这一代人,处在各种认知变革中,我们与父母关系的一些缺失,可能往往会下沉到我们的下一代中去弥补。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会让期望成为现实

网图侵删


小时候父亲说一不二,你没有申诉的权利,明白长大后一直压抑着的叛逆总归是需要释放的,所以你要给孩子相对平等的自由表达的权利。童年渴望而未得到的肯定和鼓励,也要及时给予孩子。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会让期望成为现实

皮格马利翁效应:积极的心理暗示


《圆桌派》有一集窦文涛讲述他初中时的一个经历让我印象颇深。


在一次全校性的大型演讲比赛上,由于恐惧他忘词儿了。将近一分钟的全场寂静,让他紧张地尿了裤子。


面对这样的尴尬,很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可以说也是他的伯乐。老师鼓励他,虽然你没有很完美的把整篇演讲稿都背诵下来,但是你背诵的那两段深情并茂,讲得非常好。并且老师推荐他参加区里的演讲比赛。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会让期望成为现实

网图侵删


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克服了恐惧,并获得了区里二等奖,且自此之后上台再也没怂过。老师的积极安抚没有让他留下创伤,积极的鼓励心理暗示,给了他极大的自信。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就是罗森塔尔效应,也可以称之为期待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起源于一个神话故事,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善于雕刻,他不喜欢凡间女子。于是他就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雕像。


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和热情,以及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爱护她,装扮她,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被他打动赐予了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


也就是说,如果你对一些人赋予强烈的期待,这份期待就会奏效。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会让期望成为现实

网图侵删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实验。


罗森塔尔去到美国的一个学校,找到一个班级发放了问卷。孩子们填好问卷以后上交以后,他就随意挑选了几个孩子的问卷打上了勾,郑重其事地交给校长,并告知校长,这些孩子是非常有学习天赋的孩子。


8个月之后他们再回到学校,那些所有被随意勾选出来的孩子的成绩以及性格,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成绩上升非常明显,性格更为开朗阳光,求知欲强烈,敢于表达意见,与老师的关系也特别融洽。而且更乐于与人打交道。


老师在接受到了心理学家强烈的暗示之后就对这些孩子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和期待,会不知不觉通过眼神,面部表情,语言语气,音调等各种途径,向他们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


这些孩子们被看到了,他们会感觉和接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和期望,所以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变得更加自信自爱,自尊自强,更加积极向上。老师的期望明显地引起了学生成绩的变化。罗森塔尔验证了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也同样适用在家庭生活中。


有句话说的好,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坚定地相信孩子,给到孩子积极的期待。你的眼神和语气就会传递给孩子足够的信心。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会让期望成为现实

网图侵删

《银河补习班》中,马飞常常被身边人否定,但是爸爸却从不这么认为,总是用积极肯定的语言鼓励他,让他勇往直前,找到心中的梦想。


这也是邓超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他在一次采访中说,他有一段非常叛逆的叛逆期,受到学校处分,老师说这个孩子是社会上的人。


但是妈妈就坚定地对老师说,我不同意你这样说,他是一个很棒很善良的人。妈妈对孩子的肯定也是孩子积极向上和向善的动力。


如果父母总是说,你怎么这么懒,怎么这么慢,那么孩子离父母“期望的孩子”会越来越远,离父母“嘴里的孩子”越来越近。


只有让孩子经常从父母的教育态度中感受到积极的心理预期,得到尊重,孩子才会保持一种向上的力量。


罗森塔尔效应不是拿来应对孩子,是你真的看到孩子的闪光点,是你真的相信孩子目前的不足,只是暂时的,是你真的相信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会很强。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会让期望成为现实

网图侵删


最近读《鞭楚》,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从小就对他寄予厚望,一再宣称他具备超于常人的能力,认为他长大必成大器。伍子胥的整个复仇大计,也很好地暗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积极意义,期望会让期望成为现实。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加里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妈妈对他寄予了厚望,从小就到处夸耀他是一个天才说这孩子将来会是外交官,会是像雨果一样伟大的作家。


是的,他的孩子最终实现了她的期待,成为了伟大的作家和优秀的外交家。所以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们被怎样的对待,我们就会怎样的活着。


但是皮革马利温效应有一个前提,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会让期望成为现实

网图侵删


正如罗森塔尔提出了一个词叫“权威性谎言”,他认为他对于校方来说是权威,而校方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权威。


将最有发展前途的“谎言”传递到那些作为实验对象的学生身上,最终这些学生果然变成了这样的人。那么作为这个时代的父母,你是否还会是孩子心目中的那个权威吗?


或者说你还是孩子喜欢、钦佩和崇拜的那个父母吗?


我们很多父母,自己还是个孩子。自己不看书却天天要求孩子看书,自己沉迷于手机,却强制制止孩子玩手机。自己没有控制情绪的能力,却不允许孩子发脾气。


父母只有在孩子的意识中成为榜样,成为权威,才能谈到期许,否则罗森塔尔效应是不会发生的。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会让期望成为现实

激发“自我实现预言”


很幸运我也曾经遇到过照亮我人生会发光的老师。


因为不喜欢化学老师而导致化学成绩一直不理想,整个拉跨总分。高三换了化学老师,整整两年的迷茫让我对化学已经生无可恋。


面对又一次刚过的及格线,新来的化学老师找到我对我说:我了解你的数学和物理成绩,你具有非常棒的思维逻辑。其实化学很有趣,对你来说其实应该很简单。我觉得你可以拿满分。


就是应了老师这句话,我重燃了信心,一个学期后我真的拿到了满分,高考化学我也是拿了满分。罗森塔尔效应的连锁反应会激发“自我实现预言”,因为我相信自己行,所以我最后就真的能行。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会让期望成为现实

网图侵删


当然这个预言需要基础。也就是如果你抵达过某种境界,再做这样的预言,你自己就容易相信。


因为老师的暗示和鼓励,让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满分,因此在高考的时候,我相信我也可以取得这样的成绩,因为我曾经抵达过,所以我具备这样的能力。


这让我重拾自信,即使偶尔几次发挥失常,也并不需要在乎,因为我知道如果我在乎这些失常就是相信了它,它会成为消极的预言,让这样的失望重演。


对于学习还想再多说两句。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会让期望成为现实

网图侵删


这里又要引申一个心理学中的著名观点: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对于学习,需要一个很好的战略观念。


升入中学后,孩子的学习能力已经养成,高中也好初中也罢,要将这三年视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不要为局部的得失而过于得意或者苦恼。


心存期待并付诸努力,那么一切便会水到渠成。


教育家陶行知说,在你的鞭策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天才,关键在于你是否在孩子心中种下了积极期望的种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效应   满分   暗示   父母   现实   成绩   期待   能力   化学   老师   孩子   马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