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引气归元”的感悟

艾灸“引气归元”的感悟

最近对于“引气归元”(即中脘、下脘、关元、气海四个穴位)有所体会,在此稍作分享。


第一次听说“引气归元”是在老师的门诊:一个失眠多年的病人来就诊,给他扎完针后老师让我帮忙做个艾灸,选取的就是“引气归元”。在扎针和艾灸双重辅助下,他从原来每晚需要一片阿普唑仑(安眠药)才能入睡到现在已经能够不借助药物自行入睡。


除了失眠,“引气归元”在止腹痛和通便方面同样立竿见影。最近在住院部我就遇到了一个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病人,由于骨折引起的腹膜后水肿,加上选择保守治疗只能长期卧床休息、缺乏活动,导致胃肠蠕动减弱,病人总说腹痛不止、恶心想吐,大便也几天没解。我也同样选用了“引气归元”穴位进行针刺和艾灸,下午立刻解了大便,腹痛也较前有所好转,于是后续又陆续给他针灸。


能有这么好的疗效也确实让人意想不到,因此我又仔细思考了用针和用灸的选穴特点,针法以“疏肝调神”为主,有百会、印堂、四神针、神门、足窍阴等穴位,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当然不建议自行使用;但是艾灸“引气归元”的有我们可以学习之处。


中脘穴为腑会、胃之募穴,为胃气结聚于腹部之处;下脘穴是任脉和足太阴脾经的交会之处。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黄帝内经》提到: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故中脘、下脘穴可调理中焦、补益脾胃,使后天之本强壮,气血生化有源。气海则为气聚之所,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之交会,是一身元气之所在,可培本补肾、充养精血。因此四穴合用含“后天养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


所以,艾灸腹部对于我们调节身体脏腑的功能有非常好的效果,正如飞帆老师在如意灸法中建议的:初次接触艾灸建议从中脘开始,这个穴位不仅施灸时容易操作更方便,可能帮助我们更好将心神安定下来;而且在施灸时由于其穴位本身的特性更容易产生舒适的灸感;同时,艾灸过后对身体带来的改变也较为明显。


当然如意灸法最核心的“调神”同样不能忽视,我们针对失眠病人选取的针灸穴位也是以调神为主,而如果采取如意灸法自行艾灸,通过艾灸让心神回归宁静,也算是殊途同归。而且,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真正掌握了如何将心神收回来,让浮躁的心安定下来,才能让身体从根本进行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艾灸   任脉   气海   脾胃   如意   穴位   心神   病人   后天   身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