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孩子玩耍时是不是会自言自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呢?

引言

你家的孩子玩耍时会自言自语吗?其实,自言自语并非坏事,孩子在这种和自己对话的过程中,可以帮助他思考、专注,并且能够引导他改进自己的表现。

妈妈无意中看到琪琪独自在客厅玩拼图时,一个人自言自语的。虽然琪琪看起来很自得其乐的样子,但是,妈妈觉得「自言自语」实在有点奇怪,虽然这种行为在琪琪年纪小一点玩想像游戏的时候也很常见,但琪琪已经长大许多,怎么还会像小小孩一样呢?妈妈愈想愈担心,想知道这是不是一般孩子都会出现的行为。

你家的孩子玩耍时是不是会自言自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呢?

孩子透过自言自语来帮助思考

幼儿的思考能力,在一开始发展时,具有「社会性」和「外显性」两项特质。由于年幼时,孩子需要依赖父母及其他成人的教导、遵行成人所设定的规范,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社会性的思考」。又因为行为的规范来自成人的言辞命令,当孩子尝试调节自己的行为时,他会出声模仿那些言辞命令,来帮助自己实践,这便是所谓的「外显性思考」。

幼儿必须先有能力运用语言与别人沟通,且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培养,才能将这种社会性和外显性的思考能力,转换成内化的能力,并终能专注于自身的思考。

你家的孩子玩耍时是不是会自言自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呢?

一些有关人类自言自语现象的研究指出,幼儿的自言自语,其实在发展过程中扮演着相当正面的影响。当孩子在面对一些较有挑战性的事情、或是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碰到难题、出错,甚至不知从何做起时,他们便会产生自言自语的现象。因为在对自己说话的过程中,言语可以帮助孩子思考、专心,并且能够引导自我、改进自己的表现。

当孩子进入小学以后,这种自言自语的现象,表面上好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事实不然,这种自言自语的现象,是由早年的外显性,慢慢转换成内化及隐密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发展更趋完备,个人就不再把思考的过程大声地说出来,但在内心还是会经历相同的思考过程,自我内在的对话依然存在,只是外人无法观察到罢了。

用言语督导行为,表现更优

对于自言自语的现象,发展心理学家维高斯基(L.Vygotsky)认为,儿童不只利用语言与别人沟通,也会运用语言帮助自己计划事情、引领自己和督导自身的行为。

你家的孩子玩耍时是不是会自言自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呢?

另外,又有研究发现,那些常常会自言自语的幼儿,他的社会性发展比没有自言自语的同伴要好。维高斯基的解释是:幼儿的自言自语是一种自身的训练,可以为日后与他人互动和沟通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孩子对自己说话时,他是利用语言来督导自己的行为、引领自己思考。例如,琪琪在玩拼图时,她可能手中拿着一块拼图,然后对着自己说:「这块图上有一些天蓝色,也有些白色,看起来好像是天上的云,所以应该把它放在图画的上方。」于是一边说一边做动作;或是玩着玩偶时,自编自导的剧情,表情动作也随着流露出来。

善用常规口诀,让孩子学会规范行为

现在的父母常觉得许多孩子有过度好动、专注力差、容易分心,做事成效不佳的问题。受过幼儿教育训练且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会利用学前儿童自言自语的发展特质,把一些生活的常规编成口诀。例如,为了让孩子学会保持安静、学习如何专注,老师有时会设计一些小手势和口诀,教孩子这么做:「谁安静,我安静」或是「小眼睛看黑板,小耳朵竖起来」。当小朋友跟着老师诵这样的口诀时,可以帮助孩子练习每一项动作,达到专心的状态。经过一段时日,孩子自然也就养成习惯,能够利用这样的口诀自我提醒,帮助自己调整行为。

你家的孩子玩耍时是不是会自言自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呢?

建议爸爸妈妈不妨学习老师所用的引导方式,来改善孩子不良的行为。例如,孩子挑食,只愿意吃肉类,绝不碰蔬菜类,爸妈可以教导孩子这样的口诀﹕「我是好宝宝,多吃蔬菜,少吃药」,鼓励孩子平时多吃蔬菜,可以维持健康,不必害怕生病吃药。有些儿歌也能发挥作用,像是《胖国王》(信谊出版)里面就有故事和歌曲,孩子朗朗上口之后,行为也会跟着改变。

又如,许多爸妈担心孩子上幼儿园后会左顾右盼爱讲话,或老师上课时,孩子太爱插嘴,爸妈不妨也善加利用上述的方式来引导孩子。首先,带孩子参观学校或和孩子演练一下上课的情形;再让孩子想想,如果老师正在讲故事时,小朋友插嘴或讲话,是不是会打断老师说故事,这样大家就没有故事听了。同时还要教导他,如果真的有事问老师,要先举手,得到老师的许可后再说话,才是有礼貌的行为。讨论完之后,爸妈可以把这些叮咛也编成口诀:「先举手,老师点名才说话。」等到上学前,鼓励孩子复诵一、两次,叮咛孩子自我提醒。孩子有了这样具体的行为规范,他会比较知道如何去做对的事。

你家的孩子玩耍时是不是会自言自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呢?

倾听孩子,并顺应情况与孩子对话

爸爸妈妈了解了孩子自言自语的缘由及发展的意义后,不但能引导孩子运用在行为规范上,如果你的孩子某天也出现自言自语的现象时,请不要过度担心,建议你静静倾听及理解他在思考什么有趣的事情,甚至顺应当时的情境,回应孩子,和他一搭一唱地对话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孩子   显性   口诀   社会性   拼图   幼儿   现象   自我   妈妈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