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中国边陲风景之二:哈尼族梯田美如画

层层梯田绕山腰,一年四季色不同。山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山顶有树,高山流水,水贯穿梯田,"天地人合一"。大美梯田,镌刻于山腰,璀璨夺目,气势磅礴,人间奇迹。这是对哈尼族梯田的最好描述。

哈尼族梯田为什么成为世界首个以民族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四大高原"之一的巍峨雄伟、广袤无垠的云贵高原上祖国西南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山坡地带,以元阳县哈尼族梯田为遗产核心区,绿春县、红河县、金平县等哈尼族梯田为延伸线而构成的全球跨度最长、面积最大、参建者最多、受益面最广的哈尼族梯田,气势恢宏、颇为壮观、引人注目、耐人寻味。

最美中国边陲风景之二:哈尼族梯田美如画

元阳县哈尼族梯田美景。

据悉元阳县哈尼族梯田,有1300多年历史,2013年6月22日,哈尼族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以民族命名、以农耕稻作文明为主题的世界活态文化遗产。2018年12月,红河哈尼族梯田遗产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最美中国边陲风景之二:哈尼族梯田美如画

元阳县哈尼族梯田美景。

"我们这个民族是很敬畏自然的",哈尼族梯田元阳管理委员会专职副主任朱文珍告诉人们,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哈尼族始终与自然和谐共处,形成了森林在上、村寨在中、梯田在下、水系贯穿其中的生活环境,因此呈现出特有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

最美中国边陲风景之二:哈尼族梯田美如画

元阳县哈尼族村寨及梯田美景。

"哈尼族梯田顺应地势、因势利导,山顶种树涵养水源,山坡梯田种养结合,山下坑塘截污减灾,这是一种传统农业耕作‘道法自然’的生产方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惠远认为,哈尼族生活观念中"敬畏自然、感恩自然"的生态文化,使梯田的绿水青山一脉相承,被世界所认可。

哈尼族梯田依山而建,镌刻在山坡上,科学耕作,四季分明,绮丽美妙

自古以来,勤劳智慧的哈尼族人世居于大山深处,与自然和谐共生,引用山顶树林竹林中自然天成的水资源,在土壤肥沃的山坡上开垦建设梯田,目前除条件好的部分梯田进行机械化耕作之外,其余的靠自制生产工具、从山顶自上而下的开挖、平地、制作田埂、引水入田、使用耕牛犁田、拌田、播秧苗、拔秧苗、施肥、除田草、除害虫、植树造林、养水源……科学耕作,一年复一年,一年四季重复地进行着,每天早、午、晚展现各不同的一幅幅瑰丽的动人美景。在此,献予广大读者以春•夏•秋•冬为题的七绝一首:

春天选田育秧苗,

优选秧苗最关键。

男子犁田再拌田,

女子拔秧再栽秧。

最美中国边陲风景之二:哈尼族梯田美如画

哈尼族人"开秧门"节上的实景演出。

最美中国边陲风景之二:哈尼族梯田美如画

哈尼族男子驾驶耕牛犁田、拌田。

最美中国边陲风景之二:哈尼族梯田美如画

哈尼族女人在梯田里栽秧。

最美中国边陲风景之二:哈尼族梯田美如画

哈尼族梯田景观。黄泽光/摄

夏天梯田披绿装,

男女同心除田草。

科学施肥灭害虫,

精心护稻稻花香。

最美中国边陲风景之二:哈尼族梯田美如画

哈尼族梯田夏景。

最美中国边陲风景之二:哈尼族梯田美如画

哈尼族梯田夏景。黄泽光/摄

秋天风和日月美,

层层梯田披金装。

天地梯田同绚丽,

村民狂喜庆丰收。

最美中国边陲风景之二:哈尼族梯田美如画

哈尼族梯田秋景。

最美中国边陲风景之二:哈尼族梯田美如画

哈尼族割稻庆丰收。

最美中国边陲风景之二:哈尼族梯田美如画

哈尼族梯田景观。黄泽光/摄

冬天梯田如明镜,

蓝天日月映田中。

田边林中鸟欢歌,

山民犁田迊新春。

最美中国边陲风景之二:哈尼族梯田美如画

哈尼族男子犁田迊新春。

最美中国边陲风景之二:哈尼族梯田美如画

哈尼族梯田景观。

最美中国边陲风景之二:哈尼族梯田美如画

哈尼族梯田冬景。黄泽光/摄

结语

从哈尼族开垦建造梯田中,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慧才能和坚韧不拔、艰苦卓绝、不懈奋斗、勇于创造奇迹、善于创造奇迹的伟大精神。哈尼族铸造的梯田成果、荣光,世人同享。在申请世界遗产的理由中,哈尼族梯田的意义被这样表述:千百年来农业文明在极为有限的自然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极致与巅峰,其展现的世界观在今天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4-08-05

标签:哈尼族   梯田   红河   元阳县   秧苗   村寨   边陲   山坡   中国   山顶   美景   风景   自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