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儿童奶酪棒,让家长含泪掏腰包

网红儿童奶酪棒,让家长含泪掏腰包

《好先生》中,彭佳禾挑了总价一千多的贵价零食


妙可蓝多发布去年财报后,让网友们大开眼界了一回:


广告促销费用足足高达9.06亿。


而研发费用,仅为4009万。


原来占领各大办公楼、小区电梯间的洗脑广告,背后是如此的巨额投入。


网红儿童奶酪棒,让家长含泪掏腰包


妙可蓝多算是硬生生地用《两只老虎》调调的广告歌打响了品牌知名度。


让许多对奶酪制品并不感兴趣的中国人,脑海里被直接塞入了一个前所未闻的儿童零食品类——


奶酪棒。


网红儿童奶酪棒,让家长含泪掏腰包

大脑里已经开始唱了,“妙可蓝多,妙可蓝多,奶酪棒,奶酪棒”


《2020年中国广告语盘点》直接把“奶酪就选妙可蓝多”它选入了年度认知最高的前三广告语。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京东上在售的16个奶酪棒品牌,2019-2021年每年的销售增速达到了50%以上。


这些年在零食界像妙可蓝多这样,靠广告或营销概念“一举封神”的品类并不少。


主打”0蔗糖““高钙营养”特色的奶酪棒,已经默默占领了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


现在还隐隐有了向大学生拓展的趋势:


“对小学生来说或许稍显幼稚,但对大学生来说刚刚好。”

网红儿童奶酪棒,让家长含泪掏腰包


如果说过去,人们评判零食的主要标准还是好不好吃


那如今最流行的标准,已经变成了健不健康、0不0糖。


蹭上这股风潮的不少公司业绩原地起飞,同样起飞的还有商品价格。


如今这股风潮,终于吹到了儿童零食上。


01

奶酪棒

15后小孩的社交工具


在互联网上,和奶酪棒绑定在一起的还有一个关键词——贵。


网友们戏称一口下去四块钱没了,根本不敢吃多。


网红儿童奶酪棒,让家长含泪掏腰包


短视频平台上也不乏家长给孩子奖励奶酪棒的视频,同时还得配上一句“肉痛”。


而在一位博主声称“今天只吃奶酪棒”的视频下,网友们默默落泪:


“钱包不允许我这么吃。”


网红儿童奶酪棒,让家长含泪掏腰包


奶酪棒定价算不上便宜,市面上最常见的100g、内含5支奶酪棒的销售单元,定价为20元上下。


可就是这不算便宜的奶酪棒,两年内却让不少家长乖乖地掏了钱。


有人是冲着宣传中的“高钙营养”而去,也有人是在奶酪棒大潮当中、半自愿半妥协地上了船。


网红儿童奶酪棒,让家长含泪掏腰包


看到代言人孙俪时,你或许会认为妙可蓝多的广告对象是那些宝妈宝爸。


家长们看完广告一心动,逛超市时就给孩子买了。


毕竟从“超能女人用超能”的洗衣液广告开始,孙俪在广告中常年固定着贤妻良母的形象。


但90后家长程彤却告诉我们,奶酪棒“收服”的是她家儿子。


网红儿童奶酪棒,让家长含泪掏腰包


以《两只老虎》的旋律为基调的广告歌,对成年人来充其量是洗脑、聊起来是个段子。


广告里出现的汪汪队形象,很轻易地就会被成年人忽视。


但这些,都被孩子们尽收眼底、一个细节也不放过,迅速学会哼唱。


每天上学下学,电梯或电视里的广告多看几遍后,孩子就把什么颜色包装的奶酪棒、对应的是汪汪队里哪只小狗都记明白了。


逛超市时直接就往奶酪棒区一杵,根本走不动。


网红儿童奶酪棒,让家长含泪掏腰包


对所有家长来说,超市的奶酪棒区都已经升级为了与玩具区同等待遇的“危险区”。


除非有购买欲望,不然都得带着孩子绕道走。


因为奶酪棒们的包装对6岁以下儿童来说简直是无法拒绝的诱惑。


市面上常见的奶酪棒品牌,普遍与热门儿童动画IP有合作,包括但不限于《汪汪队立大功》《冰雪奇缘》《哆啦A梦》《熊出没》。


很少有小孩走到奶酪棒区时,眼睛能从这些包装封面上移开。


网红儿童奶酪棒,让家长含泪掏腰包


同时在程彤的观察中,儿童零食在现实生活里会传播开来,一大原因就是小孩子之间从众心理很明显。


别人在吃,我也想要,小孩子总是馋些。


本质就如当年QQ糖的著名广告语“你也要吃一颗吗”,男孩不断地向女孩示好、说着“come on baby”,其实只是想吃一颗QQ糖。


网红儿童奶酪棒,让家长含泪掏腰包


当一个小团体中,不少孩子都拥有同一款零食或玩具时,它就成了小孩之间的社交硬通货。


程彤有一次接孩子放学时,看到了儿子前后桌桌面上都摆着几个奶酪棒。


而儿子眼中,透露着羡慕而怯怯的神情。


这时候她就知道,下一次再去超市、儿子一定会吵着要买奶酪棒,且已经不得不买了。


网红儿童奶酪棒,让家长含泪掏腰包

国产剧《逆流而上的你》中,主角夫妻听说自己看中的婴儿床售价一万多后,不约而同地开始紧张搓手


程彤觉得,不少家长其实都没有很迫切的、一定要为孩子挑选零食的需求。


对家长而言,理想状况是孩子不吃零食。


但大家也都知道,这不太可能。


因此当儿子强烈提出买奶酪棒需求时,她会佯装不悦、装样子地说说“家里多少吃的”后,还是妥协。


毕竟是小孩子玩意儿,虽然单价不便宜、但也没到承担不起的程度。


可如果只有这一项贵价零食开支,当然不算什么。


现实状况往往是,年轻家长们被奶酪棒、水果条、木糖醇糖果、加餐小饼干、坚果棒棒糖等多种团团围住。


最后花在“健康儿童零食”上的钱,逐渐令人肉疼了起来。


02

“听到健康这俩字,你就知道该花钱了”


短视频上曾火过一类视频,是偷吃孩子的奶酪棒。


嘴上说着我只吃一口,但一口就把小小一个的奶酪棒都吃掉。


徒留孩子在原地一脸懵,随后嚎啕大哭。


网红儿童奶酪棒,让家长含泪掏腰包


家长们给孩子吃零食时,心态多半很纠结。


大伙都知道,零食从健康角度来看,本就是可吃可不吃的。


但没有多少成年人能够跟得上小孩的充足体力与精力,能实现全程陪伴小孩、有能力监督他们乖乖吃饭不爱零食。


孩子一闹起来太头疼,有时自己也想清静清静、有那么一小会的自主时间。


回想回想自己小时候对小卖部的渴望,便又心软了一点。


打着健康旗号的零食,就在家长们半妥协半主动的纠结心态中乘虚而入。


反正都要吃,不如吃点健康的,减少些负罪感。


这一心软,就直接掉入了被儿童零食五花八门的标签团团围住、守不住钱包的境况中。

网红儿童奶酪棒,让家长含泪掏腰包


在购物软件上搜索“儿童零食”这样的关键词,你会发现其种类应有尽有、早已不输普通零食。


软糖、饼干、薯片、虾条、鳕鱼干酪、小鱼干、果蔬脆、海苔片等等,根本算不清。


与之并列的常见标签,自然还有无蔗糖、天然、无添加、非膨化、低钠这些象征着健康无害的限定词。


相比于普通零食,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一盒45g左右的儿童零食薯片,售价近20元。


网红儿童奶酪棒,让家长含泪掏腰包


“育儿消费升级”的道,往往一走就难以回头。


有网友统计估算了自己花在儿童零食上的钱,每个月几百起步。


个别人还因此与父辈们产生了争执。


的确很难向爸妈们解释为啥小孩子的零食也能花上几百块。


毕竟在老人眼里,零食是阻碍孩子吃正餐的罪魁祸首。


网红儿童奶酪棒,让家长含泪掏腰包


许多儿童零食不仅重点宣传无添加等健康的制作方式,还会宣传一些“附加功效”。


补钙、补锌、补铁、补益生菌、补DHA、补维生素。


一眼扫过去仿佛到的不是零食卖场,而是药店的保健品区。


再一次抓准了家长们的小心思,生怕孩子缺了啥。


像奶酪棒的宣传中就时常出现“高钙”之类的表述,社交平台上也不乏网友提问“奶酪棒是不是真能补钙”。


网红儿童奶酪棒,让家长含泪掏腰包


只不过,或许会让部分家长失望的是。


这些零食虽然通过低钠、无添加等方式称得上”健康“,但要想达到补钙之类的额外功效,可能性很低。


市面上不少奶酪棒以“再制干酪”自居,但配料表中排名第一位的往往是水。


干酪排在第二位或第三位。


网红儿童奶酪棒,让家长含泪掏腰包


但依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再制干酪和干酪制品》(征求意见稿),干酪比例应大于50%才能称之为“再制干酪”。


换而言之,干酪一定得是比例最多的一项。


因此,部分奶酪棒能否被称为所宣传的“再制干酪”是存疑的、补钙效果也难以确定。


去年8月19日,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对市面上的10多款奶酪棒摸底测评后发布公告。


称儿童可以适当食用奶酪棒,但考虑到奶酪棒中多添加精制糖、钠盐、香精等,一般不建议3岁以下宝宝食用。


03

所有人都注定为它贵价买单


与过去大大咧咧的生活方式相比,如今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要求更高了,所以吃零食也得讲究点。


但除却观念上的改变,零食市场的变化其实是更显著的客观原因。


网红儿童奶酪棒,让家长含泪掏腰包


我国的儿童零食行业起步较晚,但在这几年内突飞猛进地发展。


2019年我国儿童食品市场规模约为5000亿,彼时预计2020年将突破6000亿,增速超过20%。


传统零食企业如良品铺子、三只松鼠都纷纷下手,推出儿童零食系列。


其中良品铺子儿童零食的销售数据,在2020年1月就同比增长了65%。


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位要给孩子买点零食的家长,市面上已经到处都是“健康零食”可供选择时。


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特意选择没有“健康”标签的种类。


忍痛购入略贵一点的健康版,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发生了。


网红儿童奶酪棒,让家长含泪掏腰包

电视剧《我的宝贝》中,主角夫妻购置婴儿用品时感慨太贵


最开始,或许是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催生了产品与产业的出现。


而当商家们都瞄准了健康赛道,逐渐在各种零食品类里都提供一个额外的贵价健康版选择。


消费者的习惯,也会悄然被改变。


当市面上有大量的无糖饮料可选择时,喝普通饮料的负罪感便会强上那么半分。


相对应的,嘴馋时选一款低糖饼干,负罪感又会弱上那么半分。


市场的变迁早已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们的观念与判准,很少有人能像曾经一样、坦然地吃“垃圾食品”。


在抗糖、低卡之类的健康饮食说法刚兴起时,大多数人会认为这只是一种风潮。


但风潮吹到现在、伴随着现代化饮食文化的种种问题,它早已不只是一阵风,而是时代难以逆转的趋势。


网红儿童奶酪棒,让家长含泪掏腰包

《西虹市首富》中全民减肥


倘若在购物软件上搜索“抗糖”,你会发现它名下产品几乎覆盖了人的一生。


小孩子抗糖,木糖醇软糖流行、减少蛀牙;少年人抗糖,传闻吃多了糖容易青春痘;


青年人中年人抗糖,万恶糖分与久坐习惯会早就更万恶的肚腩;


老年人更要抗糖,脆弱的血糖数值可经不起挑逗。


或早或晚,人们注定要为”健康生活“付费。


网红儿童奶酪棒,让家长含泪掏腰包


而相比于正儿八经地在乎饮食习惯,而在零食界的“健康”追求更像一场全人类集体进行的自我安慰。


毕竟如果真要追求完美的健康饮食,零食并不必要。


再低卡的无糖饮料,也没有一杯水来得健康


但大家都在想着法子降低零食的负罪感,维系着或掩盖着放纵的快乐。


哪怕它意味着要多花一笔钱,去购买特别的健康零食。


家长用它来打发焦躁胡闹的孩子,给自己挣几分钟休闲自在的放松时间;


年轻人用它来心理安慰,吃的是健康食品,没说就是零卡。


人类本质上还是热爱的零食,只能把它包装得不太有负担。


“抱歉了钱包,我真的很需要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奶酪   家长   儿童   干酪   负罪感   市面   零食   孩子   广告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