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鱼腥草是“害人草”?常吃鱼腥草会怎么样呢?一文告诉你

在农村地区,除了最常见的山路,还有常见的杂草和野菜,山上到处都是野菜,这些野菜是经久不衰的,俗话说“野火烧不灭,春风吹又生”,但是随着它们数量的增加,它们的价值逐渐降低。

鱼腥草是中国药典收录的一种草药,别名折耳根,拥有一股腥臭味,是一种草本植物,主要生长在我国的西南地区,比如说四川云南等地。

为什么说鱼腥草是“害人草”?常吃鱼腥草会怎么样呢?一文告诉你

对于南方的朋友来说,鱼腥草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植物,不仅可以用来凉拌,涮火锅的时候也特别美味,但是也有人因为鱼腥草的腥臭口感而不喜欢它。

鱼腥草有什么“药用价值”?

鱼腥草的功效: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治肺炎,肺脓疡,热痢,疟疾,水肿,淋病,白带,痈肿,痔疮,脱肛,湿疹,秃疮,疥癣。

鱼腥草的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肺炎双球菌。

2、利尿作用,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肾血流量及尿液分泌,所以也用于尿路感染的频尿涩痛。

为什么说鱼腥草是“害人草”?常吃鱼腥草会怎么样呢?一文告诉你

3、增强免疫系统作用,提高慢性气管炎患者白血球的吞噬作用。

4、抗肿瘤作用,提高癌细胞中的CAMP而抑制艾氏腹水癌。

应用价值编辑本段回目录药用:

1、用于肺痈咳吐脓血及肺热咳嗽,痰黄而稠等。前者,常与桔梗、芦根、冬瓜仁等同用,以加强清热解毒,消肿

排脓作用;后者,常与黄芩、贝母、桑白皮等清肺化痰止咳药同用。本品为治肺痈之要药。

2、用于热毒疮疡,常与紫花地丁、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同用。内服外用均可。

为什么说鱼腥草是“害人草”?常吃鱼腥草会怎么样呢?一文告诉你

3、用于热林小便涩痛,常与木通、滑石、车前子等利尿通淋药同用,现代多用治肺脓疡,肺炎,急、慢性气管炎,尿路感染等。

为什么说鱼腥草是害人草?

鱼腥草主要生长在南方,很多人会把鱼腥草当野菜吃,可以改善一些小毛病,所以很多家庭会储存。

但也有人说鱼腥草是一种“害草”,为什么?因为鱼腥草含有一定的马兜铃酸。

马兜铃酸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一级致癌物,如果人体摄入马兜铃酸,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是马兜铃内酰胺-I。

世界上总是存在一些植物,这种物质会对肾小管上皮细胞造成损伤,给身体带来不良影响。

为什么说鱼腥草是“害人草”?常吃鱼腥草会怎么样呢?一文告诉你

然而,从鱼腥草中分离,提取物为马兜铃内酰胺AII、马兜铃内酰胺-BII和马兜铃内酰胺-FII三种酰胺类成分,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能明显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我们现在研究的一些数据表明,它们没有致癌作用,鱼腥草中这种物质的含量也比较少,不用担心致癌的隐患。

常吃鱼腥草会怎么样呢?

鱼腥草是一种中药,它有三种毒性,如果没有不适,不建议你长期服用。

而且鱼腥草性寒,不是说谁都适合吃鱼腥草,吃的时候也一定要控制摄入量,不要过量。

为什么说鱼腥草是“害人草”?常吃鱼腥草会怎么样呢?一文告诉你

对于脾胃虚寒的人来说,要控制摄入量,如果他们吃得太多,他们会胃痛和腹胀,甚至影响他们的健康。

对于过敏人群来说,如果吃鱼腥草出现不良反应,一定要停止食用。

在换季的时候,很多人因为抵抗力弱,容易感冒,所以这个时候可以适当服用鱼腥草,提高免疫力,避免疾病的发生。

适量服用鱼腥草可以帮助人体排出体内的毒素和垃圾,同时还可以减轻肝脏的负担,帮助人体改善肝功能,同时还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起到抗病毒的作用。

鱼腥草不适合哪些人食用?

——身体受寒的人不适宜吃

体质虚寒的人通常表现为四肢怕冷、畏寒、精神萎靡、自汗、怕风、口淡不渴,或者平时喜欢喝热水、热饮,并伴有小便长、大便稀或经常腹泻等问题。

为什么说鱼腥草是“害人草”?常吃鱼腥草会怎么样呢?一文告诉你

如果使用鱼腥草,可能会导致症状加重,如畏寒、畏寒、手脚不温等,因为鱼腥草是一种辛凉性的药,脾胃虚寒的人不适合吃鱼腥草!

——身体容易过敏的人不宜多吃

鱼腥草虽好,但不是谁都能吃的,如上所述,患感冒的人不宜食用,所以过敏体质的人不能服用鱼腥草,因为鱼腥草含有多种过敏成分,会加重过敏性疾病!

此外,鱼腥草是一种寒性药材,腹泻、脾胃虚寒的人不能吃,会引起腹痛,加重腹泻,有时还会引起体内寒毒积聚,造成体内湿气过多,影响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鱼腥草   马兜铃   腥臭   清热解毒   脾胃   野菜   肺炎   体内   抑制   作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