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印度的热-印度风物记

摘自《印度风物记》(香港三联书店2018年出版)

作者简介:

张讴,1959年10月生,英国莱斯特大学大众传播学硕士。曾任央视首任驻印度首席记者和央视驻欧洲(伦敦)资深记者。著作有《印度文化产业》、《英国风物记》、《与玄奘同行》等,编导的多部纪录片在国内外获奖。


感受印度的热——印度风物记

感受印度的热

印度的酷热,中国人早就有体会。不知道哪位前辈最先称呼天竺为“身毒”,从字面可以理解为“一身毒火”,把印度的热给形象化了。唐僧玄奘来到天竺后,也热得够呛,连连惊呼:“盛热也!”感念于天竺是佛学创立之地,玄奘觉得“身毒”不好听,思虑再三,遂更名为“印度”。喜马拉雅山脉挡住了南下冷风,加上纬度高,就形成了印度酷热。公元前2000年左右,雅利安人赶着牛羊从欧洲进入中亚,又辗转来到了印度。在印度烈日的烘烤下,白皮肤逐渐演变成了巧克力色。一些雅利安人与当地妇女通婚后,后代的皮肤干脆死心塌地成了棕黑色。这就是印度酷热的魔力。

印度的热浪,不是让人脱皮,更像一个不怀好意的家伙。他举着一个烙铁,你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你猛然回头,抡圆了胳膊想揍他一顿,却又找不到他,只能感受到无限热力。看着胳膊一天天变成酱肘子,你只能气愤,却无可奈何,最后只好服输。就这样,人们在气焰嚣张的热浪下,像被猫追撵的老鼠,见到洞口就钻进去。热浪狡猾地守候在那里,一动不动,人也一动不动,热浪干脆把洞口捂得密密实实,消磨时间玩。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拿了一个塑料温度计去测地表温度。过了一会儿出来一看,温度计没了。再定睛一看,乖乖,温度计被热浪当成口香糖给嚼了。一年365天中有120天是这种天气。一天也不少。每年从4月到7月,都是印度人最撮火的日子,找不到打架的对象,只能大喘气。大热天里唯一的好处就是没有苍蝇和蚊子,它们都热死了。

感受印度的热——印度风物记

佛教中的刻苦修持叫苦行。苦行在梵文中为Tapas,就是“受热”的意思。印度天气炎热,故将“受热”引申为“受苦”,一下子把印度的热提升到了精神高度。佛教在印度绝迹后,印度教徒重新活跃起来,他们在进行漫长的苦行修炼时,依然使用“受热”一词。但凡经历多印度热的人,都会对“受热”有一种深刻感受,也就知道“受苦”的滋味,于是对修行者升起由衷的敬佩,学者A·L·巴沙姆说:“一年的不同季节是由极度炎热、极度多雨或极度干旱构成。次大陆的气候总是趋于极端,这也可能影响到印度人的性格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懒散一词不好听,就说是清净无为。要想体验一下,只能在夏天来,看印度人在树阴下四仰八叉地闭目吐气。极端天气让人极端地深刻,清净无为也就成了一种境界。

大热天里,新德里隔三差五闹水荒。印度城市没有自来水。小区水站每天早晚各向居民供水一小时,每家都挖有蓄水池。住户得用水泵把水抽到屋顶的塑料蓄水罐。蓄水桶是黑色的,很吸热。一天下来,用里面的水洗澡,非得烫脱了皮。我刚来印度时就被烫了一次,后来养成了开凉水管也试水温的习惯。最难熬的是闹水荒,人们都要拿着容器到公共水站去接水冲凉,还没有接到水,脚下已经湿了一片,那是淌的汗。接到水的人们就到一旁过微型泼水节,小心翼翼地往身上撩水,再用容器接收从身子淌下的水,又继续往身上撩水,直到容器里的水全部蒸发掉。排队接水需要时间,有些人等得不耐烦,便抱着个木头棍子,跳到城边的亚穆纳河水里泡着。严重污染的河水臭气熏天。人们宁愿被快快熏死,也不愿意被慢慢热死。

炎热的天气里,细菌传播快。这培养了印度人喝水时不用嘴巴接触容器的习惯。男女老幼喝水时都仰着脖子,让容器离嘴巴半尺远,心不在焉地往嘴巴里倒水,而且准确无误,成了印度一绝。我试过多次,经常被呛得满脸通红,从鼻孔里冒水。每次到印度朋友家,只喝瓶装水。如果没有一次性杯子,便推说不口渴,偷偷干咽吐沫,不敢碰人家的杯子,怕犯忌。天气太热,身体汗腺成了大漏斗,不喝水又不行。一天要喝四五瓶矿泉水,这些水还没有在肠胃里停留几分钟,很快都从皮肤上涌了出来了,依然极度地口干舌燥。

印度也有各种空调。天热时电力严重不足,几乎难以保证空调正常工作。印度人家里可以没有冰箱,但不能没有发电机。买不起输出功率大的,就买小的,至少要能带动电风扇。商店为了保证正常营业,都配备有发电机,像狗一样用链子拴在店铺门口。据说新德里至少有48万台发电机,遇到停电时,发电机一起吼叫,黑烟四起,整个城市都在冒烟。烟雾遮挡了强烈光线,头皮不再发麻,呼吸系统又遇到了麻烦。好不容易熬到夜晚,床还在散发白天的余热,只能倒吸一口气,迷迷糊糊地忍着。

早晨起来,一睁眼又是35摄氏度,到了中午就蹿到了42摄氏度,人们还要一分一秒地往下熬,一分一秒地熬上四个月。到了7月份时,气温高到50摄氏度以上。新闻媒体开始报道晒死人的消息。死亡数字每天都在增长。这个时候,暴虐的热浪在蛮横中逐渐掏空了自己。

不消几天,季风雨就大刀阔斧地登场了。与酷热争斗没有几个来回,酷热就消失得无踪无影。人们就这样在雨水中复活了。这是印度人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在随后的日子里,印度人把节日安排得满满当当,从容而又热闹地过节,一个接着一个。


感受印度的热——印度风物记

摇头晃脑的学问

印度人的肢体语言很丰富,也容易让初来的外国人困惑。在街上想打个三轮的士(Scooter)去某个地方,司机总会对你把头一晃,然后就目视前方了,让人觉得印度司机都不爱拉外国人。印度司机也暗自抱怨,都说印度人效率低,没想到外国人上车也这么磨蹭。外国人到商店里购买矿泉水,店主依然一晃脑袋,对伙计大喊两声,却依旧埋头整理账目。当外国顾客悻悻离开后,店主觉得纳闷,我的伙计正忙着准备不同品牌的矿泉水呢。顾客怎么就走了呢,这不是瞎折腾人吗?

造成双方困惑的原因就出在一个简单动作上:晃脑袋。印度人把脑袋一偏表示“知道了”或者“行”。外国人起初并不理解这个动作的含义。一位驻印度的西方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尴尬经历:“来印度工作的第一天,我给雇员们讲了几句话。我说‘我希望今天是我们长久和良好工作关系的开始’,他们都晃了一下脑袋。我继续说,‘我在印度走马上任后,希望能得到你们的鼎力相助’,他们又摇晃脑袋。我有些失望,但还是接着说了下去,‘只要我们发扬团队精神,我相信我们的工作会很出色’,他们起劲地摇晃脑袋,我真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只有在印度生活时间长了,才能了解这些身体动作的含义。

中国人习惯肩扛手提东西,印度人则喜欢把东西顶在头上。我经常看到印度妇女顶着一捆柴火或水罐,即使有一块比帽子还小的木头橛子,也要顶着。手臂悠闲地在空气中划动。男人顶着上百斤的麻袋依然健步如飞。搬运砖头甚至冰箱之类,也要用头顶。天长日久,这就使得印度人的颈椎骨灵活而发达,使用频率格外高。印度人明白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否定,他们却很少使用这些动作,而是习惯朝肩膀两侧摆动脑袋。这个动作包含多重信息。它可以表示“行,不错,还成吧”,在交谈中则表示“我正在听你说呢,我明白了你指的是什么,我听懂了”,而并不一定表示“我同意你的观点”。这大概体现了印度文化的模糊性。

一次,我在拍摄一位国家领导人时想靠得更近些,便向印度警察说了我的要求,这位警察朝我摆动了一下脑袋。我以为对方同意了我的要求,连忙心存感激地迈过了警戒线,没想到这个警察一个饿虎扑食,把我抓了回去。我惊讶地问,“你不是同意了吗?”这位警察朝我一翻白眼,厉声责问:“谁说的?”

印度人天性乐观,喜欢聊天和自嘲。他们认为有时候动作比言语更有力量。身体语言可以传达出更丰富的信息。只是苦了刚到印度的外国人。一旦外国人懂得了“摇头晃脑”,也是很有用的“利器”。它至少可以模糊一下自己的观点,探听对方的反应。

感受印度的热——印度风物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印度   新德里   天竺   苦行   风物   印度人   热浪   发电机   外国人   脑袋   动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