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闪耀“中国星”

【编前】有种属于天文的浪漫,叫让你的名字闪耀在星辰大海。日前,太空中又多了一颗“中国星”——华中科技大星。1928年,青年天文学者张钰哲在美国发现一颗小行星,这也是第一颗由中国人发现的小行星,它被命名为“中华星”。自“中华星”始,9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星”闪耀在广袤的天宇。天空中有哪些“中国星”?以福建元素命名的小行星有哪些?为什么天文学家要“追”小行星?


太空闪耀“中国星”

“中国星”越来越多

相比西方国家,中国的小行星探测起步较晚,但在天文学者的努力下,闪耀在天空中的“中国星”数量越来越多,涉及面也越来越广。

——有“地名星”: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省市,都有对应的以行政区名命名的小行星,比如北京星、上海星、山东星、江苏星、福建星、福州星、泉州星、汶川星等。

——有“神话星”:比如女娲星、嫦娥星、烛龙星等。

——有“事件星”:比如神舟星、奥运志愿者星、北京奥运星等。

——有“古代名人星”:比如张衡星、祖冲之星、孔子星、老子星、司马迁星、李白星、杜甫星、苏东坡星、郭守敬星、落下闳星等。

——有“现代科学家星”:比如李四光星、钱学森星、吴健雄星、王绶琯星、叶叔华星、周光召星、叶培建星、孙家栋星、郭永怀星、吴祖泽星、张锦秋星、欧阳自远星、吴孟超星、黎介寿星、蔡翘星等。为了表达对张钰哲的敬意,1978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宣告将美籍华裔天文学家邵正元发现的第205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钰哲星”。

——有“航天员星”:比如杨利伟星、费俊龙星、聂海胜星等。

——有“学校星”:比如北京大学星、北师大星、南京大学星、山东大学星、中国科大星、哈工大星、清华大学星、中大星(中山大学)、北航星、浙江大学星、天津大学星、央美星、“国科大星”、三峡大学星、南师大星等。

——有“学生星”:比如吴其瑾星、刘啸峰星等。

来自“星星”的福州人

福州是我国杰出天文学家的摇篮,是高鲁、陈遵妫、张钰哲、王绶琯、陈彪、陈建生等著名天文学家的故乡。

20世纪90年代,福州人王绶琯等共创“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方案。国际编号3171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王绶琯星”,标志着他在天文领域的杰出贡献。

在小行星的发现和命名中,福州籍中科院院士陈建生领导的“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是一个著名的单位,1995年5月到1998年4月,这个小组发现小行星1900多颗,其中有63颗获得国际永久编号和命名权,比如,林则徐星、陈景润星、高士其星都是由陈建生发现并命名。陈建生是福州格致中学校友,2006年,他将编号55892小行星命名为“福州格致星”作为母校160周年校庆的献礼。

1997年11月21日,陈建生领导的小组发现小行星“1997 WD30”。这颗小行星在2015年被命名为“福州星”。“福州星”位置在太阳系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在宇宙中是比较亮的,一年四季都可以观测到。

此外,2011年,26323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吴其瑾星”。吴其瑾当时17岁,是一位来自福州的女孩。吴其瑾之所以能够获此殊荣,是为了表彰她代表中国参加2010年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并获得个人二等奖的荣誉。

2004年,福州一中学生刘啸峰在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决赛中获得二等奖。次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由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发现的小行星(编号为20817)命名为“刘啸峰星”。

而为了表彰对航天事业的贡献,陈建生、张钰哲、高鲁等来自福州的航天人也在太空中留下了自己闪亮的名字。

点击

小行星这样命名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研究部主任赵海斌介绍,宇宙中发现的各类天体,目前只有小行星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命名。一般来说,由发现者向国际天文联合会进行提名,经过审核批准,命名会向国际社会公布。小行星命名一旦确定,就永久不可更改。能获得小行星命名,是世界公认的殊荣。

据了解,发现者不能随心所欲的命名小行星。除“一百年内的军事或政治事件不能命名”这一成文规定外,国际天文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委员也可提出反对意见,比如之前有一个“比尔·盖茨星”的命名提案就因“可能涉及商业利益”而未获得通过。

一颗小行星被发现后,如果不能认证为任何已知小行星,将给予一个暂定编号,由年份、月份代码和序号组成,如“华中科技大星”暂定编号为“1995 XO2”,是1995年12月6日由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观测发现的。而小行星经过足够观测后,如果能非常精确地确定轨道,则可给予一个由数字序号组成的永久编号,这时发现者便拥有对此星的命名权。“华中科技大星”的永久编号为52487号。

释疑

为什么要“追”星?

为什么科学家要观测、追踪小行星?赵海斌介绍,小行星是可能与地球“密接”的一类天体,发现和追踪它们有助于人类掌握地球可能遭受的安全威胁,进而保卫地球安全。

目前天文学界公认,直径达到140米、运行轨道距地球750万千米之内的小行星可能对地球构成威胁。人类已发现这类小行星2000多颗,只占总数的40%左右。

目前,我国已作为正式成员加入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是主力设备。同时,中国天文学者还在推动建设更大口径的下一代近地天体监测设备,以提高观测能力,期望在国际小行星监测预警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延伸

太空留名

他们做了哪些贡献?

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很多在太空留名的中国人,你知道他们都做出了哪些贡献呢?

四川阆中人落下闳,公元前110年,他在长安参与了当时的历法改革,与邓平、唐都等人,利用自制的天文仪器观测星象,坚持从观测的实际数据出发,创造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料完整的科学历法《太初历》。该历法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五月正式颁行,共实行了188年。《太初历》首次确立的孟春正月为一元之始(即春节)的历日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郭永怀,山东荣成人,“两弹一星”元勋。

周光召,湖南长沙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叶叔华,广东广州人,长期从事天体测量和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

吴健雄,苏州太仓人,曾参与过曼哈顿计划,是世界最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

吴祖泽,浙江宁波人,被誉为“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

蔡翘,广东揭阳人,发现人类视觉与眼球运动功能的中枢部位——顶盖前核暨“蔡氏区”。

叶培建,江苏泰兴人,探月工程、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

张锦秋,四川成都人,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

欧阳自远,江西吉安人,中国著名的地球化学与天体化学家,被称为“嫦娥之父”。

黎介寿,湖南浏阳人,亚洲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我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

来源:综合新华网、中新网、央视、人民网、福建日报、中国科学报、中国教育报、长江日报等 编辑:白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太初   中国   星等   小行星   福州   天体   天文   太空   编号   发现   国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