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忽视的有些燥邪也是由湿邪引发的

湿邪与燥邪,都属于中医病因学中的六淫之一。对此二邪的成因及寒热属性,人们多有含糊不清之失。

失在何处?失在如西医机械论思想,只以静止的观点去看问题,而不是以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有什么发展的观点?比如人体受寒,有人是继续寒化,而有人却可以热化。由原来表寒的麻黄汤证,转化为里热的白虎汤证。病性已经发生质的改变。

让人忽视的有些燥邪也是由湿邪引发的

水气湿邪也有向其对立面转化的这一特点。一般人喝水多,引起尿多便溏腹泻,或呕吐清水涎沫。另一些人多喝水,水化湿,湿邪阻滞经脉,津液敷布受阻,反生口渴,引起小便不利,乃至大便不通,引起便秘。临床中有此事实,当以事实为依据。不能想当然的以为便秘必是燥热而用清滋,致生大误。

不少皮肤病,风疹块,或搔庠滋水,成皮肤干燥,皮肤脱屑,干燥异常,都可以由水气湿邪阻滞微循环而成。是燥是湿,必以舌诊为据,而不能为表象所惑。

《金匮要略》木防己汤条:“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木防己汤主之”,及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就有水气饮邪化热的趋势。跟痰饮病当以温药和之的常法有所不同。这种事物容易向对立面转化的道理,本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规律。毛主席在其《矛盾论》中归纳为:“一切矛盾着的双方,无不依一定条件向其对立面转化了去”。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燥邪致病有外燥和内燥之分。外燥本指自然界干燥的气候或环境状态,多发生在秋季,属六气之一(见气)。但这种气候或环境状态会使正气虚弱或体质阳盛的人发生疾病,对这些人来说,外燥便成为致病的因素,属六淫之一,易伤人津液和侵袭肺脏。内燥则指因各种原因(如高热、吐、泻)引致人体内津液精血耗伤而形成的病理状态。外燥与内燥虽有区别,但两者在病证表现上有共同的特点,且外燥侵袭日久,伤及津液精血,亦可形成内燥。

让人忽视的有些燥邪也是由湿邪引发的

燥性干涩,最易伤人津液,在病证上常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至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状。

一、自然特性

燥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为秋季主气。从秋分、寒露、霜降,到立冬四个节气,为燥气当令。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气候干燥,水 分匮乏,故多燥病。燥气乃秋令燥热之气所化,属阴中之阳邪。燥邪为病,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有夏热之余气,久晴无雨,秋阳以曝之时,燥与热相结合而侵犯 人体,故病多温燥。深秋近冬之际,西风肃杀,燥与寒相结合而侵犯人体,则病多凉燥。燥与肺气相通。

让人忽视的有些燥邪也是由湿邪引发的

二、致病特征

燥胜则干,易于伤肺,为燥邪的基本特征。

1、干涩伤津:燥与湿对,湿气去而燥气来:燥为秋季肃杀之气所化,其性干涩枯涸,故曰“燥胜则干”。燥邪为害,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形成阴津亏损的病变,表现出各种干涩的症状和体征,诸如皮肤干涩皲裂、鼻干咽燥,口唇燥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

让人忽视的有些燥邪也是由湿邪引发的

2、燥易伤肺: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性喜清肃濡润而恶燥,称为娇脏。肺主气而司呼吸,直接与自然界大气相通,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多从口鼻而 人。燥为秋令主气,与肺相应,故燥邪最易伤肺。燥邪犯肺,使肺津受损,宣肃失职,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

燥为秋季主气,与肺相应。燥邪以干涩伤津和易于伤肺为最重要特征。不论外燥还是内燥,均可见口、鼻、咽、唇等官窍干燥之象,以及皮肤、毛发干枯不荣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秋令   津液   对立面   水气   干涩   毛发   自然界   秋季   干燥   皮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