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这个邯郸古村不得不说的故事

#头条带你乐享河北# #河北文旅看图识景# #我是大美河北推荐官#

左鼓右行日悠悠,临磁背洺几度秋。古村八特青山绿水,风景如画,就连村名都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通卷。八特村独有的千年村史,近千年的建镇史,历朝更迭,兴衰荣辱,孕育了丰富的文化“矿藏”。

八特 · 古人

跨越千年,这个邯郸古村不得不说的故事

跨越千年,这个邯郸古村不得不说的故事

跨越千年,这个邯郸古村不得不说的故事

跨越千年,这个邯郸古村不得不说的故事

八特村地处太行山东麓,鼓山以西的盆地中部,村北数百米为洺河,整个村落地势平坦,村北有土地肥沃的家后地,是出了名的种粮栖息佳地。肥沃的土地养育了优秀的人才,战国时期赵国丞相蔺相如为家乡亲赐村名,千古伟人荀子就出生在此地,赵国名将李牧的故里、廉颇的点将台、戚继光的练兵场都在此地。


荀子故里

据《史记》记载,荀子是“赵人”,根据邯郸当地世代口碑相传的说法和多次考证,荀子的故里可能是在武安邑金城里三甲荀家村,今邯郸市峰峰矿区和村镇八特村。

跨越千年,这个邯郸古村不得不说的故事

据八特村老支书张宪云说,这里原来有一个叫荀家庄(又名西南庄)的小村庄,原属武安邑金城里三甲,汉代时已堙没在洺河之阳,仅留下过石刻铭记和世代不息的口耳传闻。在土改时,有村民曾从南山庙顶挖掘出东汉建武二年的石碑一尊,上面铭刻着八特村是由八个小村组成,其中荀家庄就在金沟西边的中台地下。七十年代生产队平整土地时,又有村民挖到过房屋的根基,莹垅下还掩埋着荀氏先祖的遗骨。八特人世代牢记着一条祖训:“咱这里有人家荀氏的田产,啥时候荀家追寻说要,当要施还与人”。八特人代代遵循,辈辈相传至今。近年来,一批批当地和外地文化学者寻古问今,潜心研究,不断深挖荀子与八特村的历史渊源。


名将命名

跨越千年,这个邯郸古村不得不说的故事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牧故里

李牧(前279年——前229年)峰峰八特村人,李兑之孙。李兑于公元前284年隐退于八特村李家寨,六年后其孙李牧才出生。李牧一生战功卓著,为赵后期名将,曾任代理国相,后因重创强秦被赵王封为武安君,武安固镇“食邑万户”。

跨越千年,这个邯郸古村不得不说的故事

赵王迁三年(前233年)秦侵赵,逼邯郸,赵王命李牧为大将军“拔境内精兵10万,听君节制”,李牧“置壁垒,坚守不战”,以“绝地战法,日椎牢享土,分队较射,并瞄准战机”张两翼包抄之法痛击秦军,在宣安(今河北藁城西南)全歼秦军10余万,赵王闻讯大喜曰:牧乃吾之白起也”。封武安君。古武安即现在的固镇离八特三十余里也符合当时封君的古礼,武安之名也顺理成章也。


八特 · 古迹

八特村自古以来物质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与磁山文化发源地隔河相望,近在咫尺。村中玉带河上的弘济桥历尽沧桑700多年,村中古树名木、明清时期的韩家大院建筑群、申家大院建筑群,百年历史的古钱庄、老酒坊、古捲棚,各古神仙庙宇等古建筑多处,石雕、砖雕、木雕,古石碑、古庙碑、古建筑上的遗物近百余件。战国时期的赵王行宫、赵王殿、文昌阁、魁星楼、古学堂等遗址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洺河之阳,发出绚丽的光芒。

弘济桥

跨越千年,这个邯郸古村不得不说的故事

弘济桥位于村中的泄洪沟上。古道八径之一“滏口径”途经此桥,为古上党地区通向冀、鲁、豫的唯一通道。千百年来,这座桥虽然历经磨难,却是当年商贸繁荣、人口荫盛古镇的一个见证,也是八特人心中一块记录历史文化及祥和、文明的丰碑。2012年8月14 日被列为邯郸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跨越千年,这个邯郸古村不得不说的故事

“六个和尚俩平头,九个狮子三绣球,二十四条石栏杆,二十四个石枕头”。这段顺口溜准确地概括了弘济桥的基本构造。弘济桥全长21.8米,宽6.6米,高11.5米,整座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中间行马车,两边走人,是典型的明朝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南大堰和西大堤都保护着大桥的整体坚固与安全,经过千百年大地震、大洪水,此桥未损。


古槐树

跨越千年,这个邯郸古村不得不说的故事

古槐树位于八特村大庙院内,是古时村民感念蔺相如、廉颇为村命名之恩德,在此处修建赵王殿时所栽。古槐有三奇,一奇为:浑身长满鱼鳞片式有三十多个大小不等或球、条、块、嘴、鼻、眼、额等形态各异圪塔。二奇为:多年不见长,三奇为:树侧枝百年一枯,而主枝又速长新枝,且枝繁叶茂。此槐高十余米,树围一点七三米,树冠一百平米。古槐树被村民誉为村魂,虽历尽沧桑,现仍巍然挺立,生机盎然。2018年7月峰峰矿区人民政府把古树列为一级保护文物。


韩家大院

跨越千年,这个邯郸古村不得不说的故事

韩家大院建于清光绪年间,长87余米,宽54米,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大小院落13座,现在还保留有两个完整的院落,建筑结构为“珍珠倒卷帘式”。大院坐北朝南,青砖黛瓦,大门东西两侧都有十来米长的廊檐,廊檐坍塌,柱础还在,墙上一溜拴马石,俨然还有当年韩家车来人往的景象。韩家大院北大门,原有一雌一雄一对开口笑狮子,脸上一团和气,意为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距狮子正南24.1米巷道尽头有个月亮门,正冲着俩狮子的笑脸,人们叫它扭头狮子照圆门。

跨越千年,这个邯郸古村不得不说的故事

韩家大院的东西跨院,是典型的四合院,盛满吉祥如意的月亮门和东西两院的门楼上,还保存着朝凤、牡丹、荷花等精美的砖雕图案。石头门墩上雕刻着天马行空的朝天吼虎、踩云狮、飞鹿等寓意前程似锦、鹏程万里,深深体现了中国北方冀南地区的建筑特色。

申氏庄园

跨越千年,这个邯郸古村不得不说的故事

申氏庄园坐落在村中心,古道从庄园中间通过,整个庄园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20米 ,庄园像一座城堡,每一条巷道两端都有道防盗门,在庄园的中间有一座古楼,是家丁看家护院的瞭望哨。在申氏庄园有一座大院,即申家大院。

跨越千年,这个邯郸古村不得不说的故事

这所大院建于清道光年间,北屋为主体建筑,为歇山式南倾斜屋面,正脊上有精美的牡丹图案、荷花砖雕,东西各有立一朝凤。青瓦铺顶,边缘有猫头、滴水、朝凤点缀;建筑由内向外四个明柱支撑,主建筑东西迟头各书百任二字,彰显着主人的胸襟。申家大院在1945年——1947年间还曾经做过129师第四医院的临时住所,周围民居均为医院病房。为确保邯郸战役胜利,抢救伤员重返前线做出了重大贡献。

跨越千年,这个邯郸古村不得不说的故事

申家钱庄位于古镇八特十字街商业中心,始建于前清,是在古镇八特商贸鼎盛时期创建的。钱庄建筑面积占地约600平米,房间三十余间,有营业大厅、业务洽谈室、贵宾接待室,掌柜、员工、学徒宿舍和地下银库。门前有大片广场,拴马孔、拴马桩、上马石随处可见,方便了各路商人的车马停放。在古镇的商贸街上包括钱庄、山货行、当铺、绸缎庄、旅店、药铺、肉铺、饭庄、车马店、杂货铺、粮油店、酒坊、手工行业等100多家店铺,几乎包容了当时商业的所有行当。原古街商铺林立,商铺前和弘济石桥路面上明显有两道很深的车辙痕迹,告诉后人当年这里街市多么繁华。

跨越千年,这个邯郸古村不得不说的故事

申家祠堂建于大清同治二年,坐落在申氏庄园石门巷内,坐南朝北,面积130平方米,祠堂是个小四合院,北屋重修过,东西南三面保存完好,院内有一块修建祠堂碑,碑文记载,申氏家族明代从山西迁入武邑八特镇。


八特 · 传承

跨越千年,这个邯郸古村不得不说的故事

跨越千年,这个邯郸古村不得不说的故事

如今,古老的村落不断迎来新变化,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改善,村内正在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已经投用的学校和文化广场,都不断丰富着古村的内涵,让村居越发宜居宜游。

(邯郸文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邯郸   固镇   荀子   武安   峰峰   钱庄   河北   庄园   大院   千年   东西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