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那些权威式的善意,让我们的孩子全躺平了?-

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做不到你满意:让每个孩子在“坠落”前,都能获得该有的帮助

大人那些权威式的善意,让我们全躺平了?

当孩子正打算要认真念书时,父母突然来一句“功课做完了吗?赶快去念书!”反而泼孩子一桶冷水。

无论是何种状况,这些命令不过是引发更多恶性循环罢了。


大人的那些权威式的善意,让我们的孩子全躺平了?

大人有时求好心切的指导,却带给孩子内心深处莫大的压力。

大人的好心 小孩的委屈

大家是否有过正想提起劲来做点什么的时候,却因为他人一句无心的话,顿时变成一颗洩了气的皮球呢?例如正打算用功,父母一句“赶快去念书”反而激得自己心想“反正爸妈就是认为我不会用功”,落得心灰意冷。周遭人无意的一句话或特意强调权威的发言,应该泼了不少人一身冷水。

本文结集了家长、校方、周遭大人等应当援助儿童的人却打击孩童的案例。努力不来不仅是资质问题,有时还起因于周遭的错误应对。明白哪些应对做不得,自然能减少消弭热忱的次数,避免浇熄儿童的热忱,就结果而言也是援助的一种。

好为人师的陷阱

但当援助者对自己的指导感到不安,内心自然会抱着质疑或焦躁的情绪:

“现在的做法真的没问题吗?”

“一直什么都不说真的好吗?”

“我要是袖手旁观,他可能会失败。”

“要是我不说,别人也不会开口。”

不安迫使自己觉得非做点什麽不可,结果忍不住说出那句不必要的话。愈是觉得必须为孩子着想,就愈是想激励对方,最后陷入恶性循环。

大人的那些权威式的善意,让我们的孩子全躺平了?

父母希望孩子变得更好,但出于关心的碎念或是指责,往往让孩子适得其反

以下是依序介绍会让孩子感到挫折的常见话语。这些多余的一句话绝不是为了刻意打击或以恶意为出发点,反而是希望对方提起劲来努力所说的鼓励,当初开口是出自好意。尽管如此,这些激励却对孩子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功课做了没?快去念书!”

某位知名英文老师接受报纸采访时,询问一位每天要求孩子多念书的母亲:“要是周遭的人天天盯着妳,要你减肥,你心情如何?”要是每天有人对自己说这种话,日子久了或许会萌生杀意也不一定。相信这个譬喻应该能让大家明白为什麽不能天天逼孩子用功。

女性立志减肥的契机可能是希望喜欢的人注意自己,或是想当模特儿。无论如何,下定决心的是本人,而非旁人,周遭的人出意见就是在多管閒事。念书和学习也是一样,不该是听到命令后才去做的事。真正的捷径是父母成为孩子的榜样,让他们觉得要是认真念书就能变得跟父母一样,开始自主学习。

此外,孩子念书之前囉哩囉嗦、唠唠叨叨也会招致反效果。例如当孩子正打算要认真念书时,父母突然来一句“功课做完了吗?赶快去念书!”反而会泼孩子一桶冷水。

孩童听到父母唠叨的第一个反应往往是:“不用你讲我也知道!”即使有些孩子听了这番念叨也不去念书,只是单纯服从父母的命令。与父母关系不和睦的孩子还会基于反抗心理,更不愿意念书。最糟糕的是,看到小孩开始念书,父母反而误会成“果然还是要我催,这孩子才肯念书”,更是常把“去念书”这句话挂在嘴上。无论是何种状况,这句命令不过是引发更多恶性循环罢了。

大人的那些权威式的善意,让我们的孩子全躺平了?

大人不断灌输孩子“继续努力”、“再加油一点”,却让孩子陷入“不知道何时能停止努力”的困境。

大人不断灌输孩子“继续努力”、“再加油一点”,却让孩子陷入“不知道何时能停止努力”的困境。

“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有时孩子努力做出成果,大人以为印证了“努力就会成功”、“试了就会”的道理,于是更加激发他成长:“你应该能做得更好,继续努力吧!”事实上,孩童本人可能已经努力到了极限,听到大人如此要求,不知究竟该努力到什麽地步才能获得肯定,导致害怕不安,无法再努力下去。

有些孩子表现得任何事情都能轻鬆胜任、游刃有余,看在大人眼裡则认为“这孩子只要有心就做得到”,甚至误以为既然能做到这个地步,一定想尝试更多、做到更好,于是更加激励他前进——这不过是我们的自以为是。儿童期望的是大人了解自己的步调,明白自己的需求,认识真正的自己。

某位大学老师曾经跟我分享过他的切身体会。他说自己小时候十分优秀,做什麽都表现优异,父母和老师总是对他说“你应该能做得更好”,努力的结果是收到更多课题。这番体验导致他现在最讨厌的莫过于“受人期待”,只要有人期待就想逃走。

优秀的人总是活在周遭人的期待之下。他人的过度期待不过是自私的心理,很可能会对对方造成打击与阴影。

“所以我不是告诉过你了吗?” 

孩子有时会无视师长劝阻执意去做某些事,当挑战失败,大人不免会说一句:“所以我不是告诉过你了吗?”为了让孩子累积“试了就会”的成功体验,大人会避免让他们尝试不确定性高的挑战,因为在过度期待的心理下,失败就等于没意义。看到孩子尝试挑战,大人也会担惊受怕、烦躁不安,很可能忍不住说上几句,特别是遇到危险时更是想发表意见。

然而孩子想要挑战到不惜反抗父母,这时指责“所以我不是告诉过你会失败吗?”会造成反效果。挑战失败时,最伤心的是孩子本人,希望能得到安慰。实际上别说是安慰了,还会招来指责,根本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孩子甚至会认为“既然还要落得挨骂,那我以后干脆都不做了”,失去再度挑战的热忱。

“为什么你总是……” 

当孩子答应大人的事情却屡次没做到,大人会不禁勃然大怒:“为什麽你总是这样!”然而儿童这种生物有时就算没那个意思,也清楚明白不能这麽做,却还是会没来由地做错事,或答应根本做不到的事。动粗、撒谎、食言都是管束不住自己的行为。

指责孩童“为什么你总是……”就像是在责备他的个性,而不是要求他改善行为。即使有心要改,一听到大人又开始用“为什麽你总是……”翻旧帐,责备过去无法挽回的失败,只能闭上嘴闷闷不乐。因为任何回嘴的借口只会惹得大人更愤怒。

这种循环会把孩子逼入绝境,磨灭所有的自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大人   孩子   恶性循环   孩童   用功   善意   命令   父母   期待   努力   权威   儿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