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完孩子年收入平均下降20%,光延长产假有什么用?-

一个不需要支付成本的承诺是不值得相信的。

——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


文 / 巴九灵


近日,民政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结婚登记数量为763.6万对。

这是继2019年跌破1000万对、2020年跌破900万对大关后,再次跌破800万对大关。763.6万对仅为2013年结婚最高峰的56.6%,换句话说,8年时间,中国的结婚率几乎腰斩。

与结婚率一同下降的,还有生育率。在传统观念中,结婚、生子,这些是人生的必选项。但在现代社会,结婚、生育不再是必选项,而是成了一项经济决策。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讲的就是生育这项经济决策。

不久前,育娲人口研究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显示,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元,在北京为96.9万元,在上海为102.6万元。


女性生完孩子年收入平均下降20%,光延长产假有什么用?


而面对不断下降的生育率,各省份普遍实行的“催生”政策是延长产假,给女性多放60—90天的产假。尽管实际效果尚无法测算,但如果要大胆下个结论——基本上没戏。

为什么这么说呢?


01.低生育率背后的“隐形原因”:女性的机会成本


近年来,中国出生人口连续下降,低生育率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女性生完孩子年收入平均下降20%,光延长产假有什么用?


对此,国家卫健委分析原因:

① 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规模下降;

② 年轻人婚育观念显著变化;

③ 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偏高加重了生育顾虑。

这些都很关键,但小巴想补充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原因——女性的机会成本。

简单来说就是,生育孩子会让女性付出许多额外的成本,尤其是对女性职业发展造成持续性的负面影响,这也被称作“生育惩罚”。

经济学家对“生育惩罚”进行了测算。以丹麦为例,孩子出生前,夫妻双方的收入变化轨迹基本一致,一旦孩子出生,平均而言,父亲收入没有变化,而母亲的收入会下降。长期观测到孩子20岁时,母亲的收入依然比父亲低21%。这个差距主要是因为,生育后的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了13.4%,即使是回到职场的女性,工作时间也减少了6.5%。

Adda、Dustmann和Stevens三位学者利用德国普查数据,并结合模型,绘制了养育孩子对女性收入的影响,如下图所示,最上方的蓝色实线为男性工资随着年龄增长的上升曲线,第二条红色的线是模拟测算的女性不生育情况下的工资曲线,最下面两条,一条为女性生育后的真实工资曲线,另一条则是模拟女性生育后的工资曲线。


女性生完孩子年收入平均下降20%,光延长产假有什么用?


可以看出,生育孩子对女性的收入产生负面影响,换算到绝对值后,收入减少的幅度在15%—20%。

那中国呢?以国际上多份报告显示的“养育孩子导致女性收入下降约20%”为衡量标准,经济学人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刘倩等人在《性别经济学视角下的生育政策建言》一文中,测算出了中国女性的平均生育惩罚为57万元。

具体的算法为:去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128元,35128*20%*平均每年11%收入增长*生育惩罚年限=57万的生育惩罚。

* 过去10年和2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平均年增长10%—12%,以11%计算。2021年平均生育年龄28岁,到平均女工人退休年龄50岁,中间有22年的职业生涯。

按照这个算法,城镇女性的平均“生育惩罚”为77万,农村女性的平均“生育惩罚”为31万。此外,从不同城市来看,在上海高达127万,北京则为122万。

这样一算,女性因为生孩子而付出的牺牲变得清晰可见。

生育后重返职场还能有所发展,如果是回归家庭呢?金融学者香帅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如果不考虑感情因素,单纯从金融角度分析,全职太太是个风险很高的金融资产,因为现金流对个体标的(丈夫)品性、能力的依赖度很高,而且资产流动性低,需要很高的风险溢价。

这可以归纳为女性生育后的不确定性成本,比如:做全职太太风险高,一边上班一边带娃导致压力大负担重,患上产后抑郁症等等。


女性生完孩子年收入平均下降20%,光延长产假有什么用?


此外,夫妻双方都会因为生育而产生消费降级,但女性更甚。

《香帅中国财富报告(2021—2022)》显示,没生孩子前,50%以上的女性会购买高价手机,生完娃这个数值呈断崖式下降。使用2000元以下手机的人群中,已育女性的比例大幅高于未育女性。

可见,女性就是这么一步步被“劝退生育”的。

最近刚播完的电视剧《我们的婚姻》中,大龄未婚女青年黎小田有这样一段台词:“所有的钱都可以花在自己身上,所有的时间都可以用来充实自己,所有的精力都可以放在拓展自己的边界,就是这么自私又快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部分女性的真实心声。


02.延长产假的成本,由谁来支付?


面对低生育率的难题,各省份的普遍解题思路是,在国家规定98天产假的基础上,进一步延长产假至158—188天。


女性生完孩子年收入平均下降20%,光延长产假有什么用?


延长产假的初衷是为女性争取更多的生育福利,目标是提升我国的生育率,实际效果有待验证,但不少分析认为,政策很可能产生副作用。

比如,梁建章、任泽平等专家在《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中指出,虽然延长产假有助于让女性有更多时间照看孩子,有利于家庭育儿,但如果延长产假带来的成本全部由企业负担,必然会导致企业尽量避免招聘育龄女性,从而加剧女性在就业市场中的性别歧视。同时,产假过长,女职工过长时间离岗,可能造成工作技能下降,影响其返岗后的竞争力。

资深人力资源专家,《华为灰度管理法》作者、百森咨询创始人冉涛认为,延长产假过度保护女性职工的权益,但没有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利益。

“这项政策在公务员、国企和事业单位能严格执行,但竞争激烈的民企实行这项政策的成本过高,尤其是在利润率不超过10%的制造业、原材料价格大涨摊薄利润的外贸行业,要负担延长产假的用人成本,是比较困难的。”

冉涛透露,早在十几年前,许多大公司尤其互联网大公司内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校招时将女生的比例控制在20%—30%,主要就是考虑女性生育带来的影响。而如今产假延长2—3个月,大概率会导致企业进一步压缩女性岗位,加剧女性就业困难。

这个看起来是为女生谋福利的好政策,执行起来反而对女性更不公平。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曾说:“一个不需要支付成本的承诺是不值得相信的。”

也就是说,一项政策能否起到预想的效果,得看这项政策的成本由谁来承担。目前看来,延长产假的成本主要由企业和女性两者在承担。因此,有人形容这项政策有“政府请客,企业埋单”之嫌。

冉涛指出,延长产假很可能导致社会、企业、女性“三输”的结果,提升生育率最终获利的是社会,是为了几十年后中国的人口红利和持续性经济发展,如果仅让企业和女性承担成本,这不公平,也不符合逻辑。


女性生完孩子年收入平均下降20%,光延长产假有什么用?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就提出建议:国家财政应承担延长产假的成本,消除就业市场中的性别歧视。

全国人大代表蒋胜男则建议,将产假分为强制性产假和弹性产假两部分,主要是考虑社保基金的承受能力、不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及实力差异、职业女性个体对生育的不同诉求等方面的因素。

关于政府承担成本,目前江苏方面的政策,开了一个好头:

3月初,江苏的新政策中,除了“延长产假60天”,还增加了一条“对企业在女职工产假期间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用,生育二孩的给予50%的补贴,生育三孩的给予80%的补贴”。这表明地方政府已经开始探索如何分担企业的用工成本。


03.“催生”是一个系统工程,付出真金白银才能起到激励作用


提升生育率并非延长产假一个政策就能带动的,而是一个涉及财政、医疗、住房、就业、教育、托育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

综合各方的分析,小巴总结了以下几个有助于提高生育率的措施:

第一,增加男性陪产假,让男性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

目前,各地出台的优化生育政策中,基本都设置了男性陪产假7—30天,主要省市基本都是15天。

全国人大代表蒋胜男在不久前的全国“两会”上提出建议:将男性的带薪陪产假增加到30—42天,为的是给男性更多的时间照顾产妇和新生儿,避免丈夫缺位。

“作为爸爸要陪着妈妈坐完月子,这时是最需要人的时候。”蒋胜男说,她并不认为生育率低是因为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不强,要反思的是——我们有没有给育龄男性投入家庭的时间,有没有给育龄女性足够的帮助。


女性生完孩子年收入平均下降20%,光延长产假有什么用?


在小巴看来,延长男性的陪产假很有必要,不过更关键的是让男性承担更多家庭责任,拒绝“丧偶式育儿”。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1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职场女性整体薪酬低于男性12%,但这一差距同比收窄5个百分点,且分化程度连续两年下降。这意味着女性在职场上付出了几乎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回家却要“打第二份工”——家务活,这是女性压力和家庭矛盾的来源之一。

爸爸们多参与家务事,能缓解家庭冲突,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也能从根本上推进男女平等。

第二,推进0—3岁的普惠性托育服务。

“想生娃,但没人带”,是很多女性面临的现实难题。

冉涛分析了背后的缘由,过去的孩子基本是散养模式,在农村,老人可以批量带娃,在城市,同一个院里的老人和邻居能帮忙照看,这种大家庭模式分摊了小夫妻带娃的压力。如今随着城市化推进,年轻人举全家之力在大城市买房,背上房贷重担,孩子得“精养”,教育压力又重。

“曾经那套大家庭批量带娃的模式被破坏了,但尚未形成新的带娃模式,我们既没有便宜普及的托育机构,众多小家庭也负担不起保姆费,最终养娃责任落到了女性身上。”

在发达国家,公共、普惠的托育服务被验证能有效提升生育率。我国托育服务短缺,0—3岁婴幼儿在各类托幼机构的入托率仅为4%,一些发达国家的比例则达到了50%。这几年政府提出大力推动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但准入门槛高,存在一些制度障碍,总体进展缓慢。


女性生完孩子年收入平均下降20%,光延长产假有什么用?


《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指出,建议把0—3岁孩子的入托率提高到50%左右,政府有必要直接或者牵头兴建至少十万个幼托中心。按照0—3岁有4000万儿童计算,每个儿童补贴20000元的营运费用,结合50%的入托率目标,每年大概需要4000亿左右的财政补贴。

第三,降低二胎、三胎家庭的住房成本。

“高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这句话既是调侃,也是现实。

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和委员建言献策,比如:建议为三孩家庭提供经济适用房指标;建议对三孩及以上家庭,返还或直接减免其房贷利息的50%;建议对多孩家庭提供购房补贴,通过按揭利息返还或房价打折进行补贴等。

第四,推进教育改革,减少教育内卷。

一出生就怕输在起跑线,中考过早分流,高考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教育的重担是年轻人不敢生育的原因之一。

教育改革非一日之功,但值得把教育制度的改革作为长期改革的目标。

就如人口学者梁建章所说,教育改革太复杂,未来落地的政策很难预测,其提升生育率的效果也非常难以估计,但天花板非常高,预计能提升高达10%—30%的生育率(即每年可以多100万—300万的孩子)。


女性生完孩子年收入平均下降20%,光延长产假有什么用?


此外,还有推进灵活办公模式、保障非婚生育等方式,能直接或间接提升生育率。

总而言之,生育不只是女性的事,人口问题是国家的长期战略问题。

为了提高生育率,不仅需要政府推出一系列配套的政策,还需要付出真金白银,给予足够的激励,才能有效“催生”。


04.写在最后


今天这篇文章理性地分析了女性生育的机会成本,在养娃成本高企的今天,这似乎是一件令女孩们泄气的事。

不久前,一位女性朋友跟小巴聊天时说:“生娃是阻碍财富积累的重要因素,将生娃比作OKR,如果没有KR(关键成果),那么O(目标)就没必要做。”

末了,她问已经为人母的本小巴:你咋想的?

小巴回:纯说钱,生娃确实是个负资产。孩子也确实制造了那么多一地鸡毛的时刻,但她总让我感觉人生美好而充满力量。


参考资料:

1. 梁建章、任泽平、黄文政、何亚福《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育娲人口研究

2. 王格玮、赵耀辉《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北大国发院

3. Adda J, Dustmann C, Stevens K. The career costs of children[J]. forthcomi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4. 刘倩、赵耀辉、张晓波《性别经济学视角下的生育政策建言》,性别经济学

5. 香帅无花《困境与突围:财富报告之女性专题》,香帅的金融江湖


本篇作者 | 李梦清 | 当值编辑 | 麻酱

责任编辑 | 何梦飞 | 主编 | 郑媛眉 | 图源 | VCG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产假   生育率   孩子   女性   育龄   小巴   年收入   中国   平均   成本   政策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