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有“三宝”,酱豆腐、烧鲶鱼和糖火烧,你都吃过吗?-

通州有“三宝”,酱豆腐、烧鲶鱼和糖火烧,你都吃过吗?

通州有“三宝”,酱豆腐、烧鲶鱼和糖火烧,你都吃过吗?

原标题:《此地不寻常:十八个半截胡同》

通州的“十八个半截胡同” 位于通州老城区的东南部,北起回民胡同,南至东顺城街,其中有北二条、马家胡同、安家大院、中街、紫竹庵胡同、白将军胡同等诸多胡同。这里的住户绝大部分是回族居民。其称呼是这片居民区的代称。

“十八个半截胡同”名称的由来,版本很多,其中有神话故事(九条龙传说),有民间典故(小贩到此总犯迷糊,转不出来时的感慨),有清真寺之说(回族人去清真寺礼拜,盖房时自觉留出一条中街形成了十八个半截胡同)。

曾经在回民胡同出生、成长和居住的人们,也许和我一样, 深深烙下了对胡同的许多印记, 总会时不时地想起来吧。

宽敞的回民胡同

建于元代的回民胡同,全长500多米,东西走向。胡同北侧曾有3条自然形成的无名小胡同, 南北走向,直通新华东街,如今仅剩1条了;胡同中部的煤厂南北相通,煤厂下班后,两处大门都要关上,现在那个煤厂早就不存在了,原址盖了商场;胡同南侧有清真寺、安家大院等几条胡同,分别通往“十八个半截胡同” 的其他各个胡同。由此可见,回民胡同不仅处于通州老城城中心, 而且四通八达。

回民胡同是“十八个半截胡同”最宽的胡同,与其说是一条胡同,倒不如说是一条大街。过去,此条胡同是砂石路,20世纪60年代初重新铺设了污水管道, 还铺设了柏油路,而其他胡同仍然是土路或砂石路。

通州有“三宝”,酱豆腐、烧鲶鱼和糖火烧,你都吃过吗?

往日的这条胡同,古老的四合院多、大杂院多、单位多、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多。此外,卖报的、卖瓷器的、卖鸡毛掸子的、理发的、修搓板的、卖香油的、吹糖人的、送牛奶的、卖蝈蝈的……从早到晚, 常来胡同里忙活,其中有挑着担子的、推着车的、拉着车的、骑着车的……

“十八个半截胡同”的居民上学、上下班、购物、看电影、去公园、就医……除了南大街, 回民胡同是他们的必经之地。

民族小学的前世今生

回民胡同中部坐落着通县民族小学。民族小学原名“穆光小学”, 始建于1938 年( 民国二十七年)冬季,是由回族史学家、教育家、中国回教联合会通县分会委员金吉堂先生创办并担任校长,于1940年4月30日正式开学。后来,为支持学校办学,慈善家、万通酱园创始人、通州清真寺管事乡老马兆丰先生,把位于清真寺对过儿的万通酱园大部分加工厂房捐了出来。1952年9月,政府接管了“穆光小学”,并于3年后改称通县回民小学,1957年又更名为通县民族小学。1990年, 县政府投资在原北院校址,建了一幢四层教学楼。1997年通县撤县设区后,学校改名为通州区民族小学,直至现在。

通州有“三宝”,酱豆腐、烧鲶鱼和糖火烧,你都吃过吗?

1955年,通县政协副主席、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委员、著名中医、家住北二条胡同的朱翊周先生被学校聘请为名誉校长。

据“十八个半截胡同”的本土作家马永深(笔名马工)介绍:“乡老、知名中医朱向如(朱翊周之子)把金吉堂、马兆丰等知名人士创办‘穆光小学’的经过制成碑文,立于清真寺院内,以彰显其德,示育后人。”

民族小学自建成以来,在学子的身体素质、知识学习,特别是思想品德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启蒙作用,由此不知造就了多少各行各业的人才和精英。

通州“三宝”

老通州人常说的大顺斋的糖火烧、小楼的烧鲶鱼、万通的酱豆腐,并称为通州“三宝”,且远近闻名。这“三宝”都和回民胡同有着密切联系。

通州有“三宝”,酱豆腐、烧鲶鱼和糖火烧,你都吃过吗?

据记载,1918年(民国七年), 祖居通州的回族人马兆丰先生独资创办了清真万通酱园,实行前店后厂的经营方法,自产自销。3间门脸儿在通州南大街北口、回民胡同西口北拐角处路东、大顺斋糕点厂门市部斜对过儿。加工厂曾经在原回民胡同47号(如今民族小学所在地)。

记得在民族小学上学时我就听老师说过,学校的北校区是马兆丰先生捐建的。那时,在北校区大门东侧还有几间瓦房和小院儿,门口有木板做的两扇大门, 院内放着不少荆条做的酱篓子和酱坛子。曾经有一个电影摄制组在那里拍电影,胡同里的一个回族大哥担任群众演员,他被几个扮演日本鬼子的演员从大门缝里拽出后捆了起来,那个大哥不断地破口大骂。当时我们还小,不知这是怎么回事,老师告诉我们这是拍电影。

万通酱园门市部主要卖油盐酱醋等副食调料。酱豆腐(红方)、臭豆腐(青方)、多种酱菜、咸菜疙瘩等咸菜;粉丝、粉条、团粉、碱面……很多东西都要凭副食本购买。其中的酱豆腐很有名气, 就连京城的顾客也会来万通酱园购买。我们大杂院老街坊吃涮羊肉时,有的从万通酱园买来酱豆腐、韭菜花、麻酱、虾油和干辣椒, 自己调制涮羊肉调料。图省事的就到小楼饭馆买现成的涮羊肉调料。

通州有“三宝”,酱豆腐、烧鲶鱼和糖火烧,你都吃过吗?

百年清真老店小楼饭馆,位于回民胡同西口路南与南大街交角处。据史料记载,小楼饭馆原字号是“义和轩”,由通州回民李氏兄弟始建于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原来是一间门面, 两间勾连搭房,只卖简单的炒菜、饺子、馅饼和豆粥。1921年(民国十年)改建为内外木质结构的两层小楼,“义和轩”的牌匾虽然还在,但称呼却逐渐被小楼取代了。1956年“公私合营”后, 小楼饭馆进行了改修,特别是原隔扇门窗也都变成玻璃门窗。其建筑是不规则六角楼,临街四面五角,楼梯是木质结构,在一进门的右侧。1984年,小楼开始扩建,并向东扩展。记得小楼扩建的时候,紧挨着小楼饭馆的大顺斋糕点厂搬走了,原址挖了五六米深的长方形大坑,坑底铺上了一层密密麻麻的钢筋,浇筑了水泥地基。新建的小楼有3层,建筑面积2600多平方米,是小楼初建的7倍,改名小楼饭店,并于1986年7月18日重新开张营业。

小楼饭馆传统的代表菜肴有:烧鲶鱼、焦溜肉片、焦溜饹馇。其中的烧鲶鱼肉多刺少,外焦里嫩,咸鲜适口,很早就名声在外, 慕名来吃这道菜的食客络绎不绝。

记忆中每逢节假日,我常去小楼买早点,有炸糕、油饼、墩饽饽、螺丝转、卷果、面茶、豆腐脑、豆泡汤和豆浆等。直到现在,那里小吃的种类也是最多的, 还保持着原味儿。

小楼东边紧挨着老字号大顺斋糕点厂,在我家住的大杂院对过儿。据史料记载, 1637年(明崇祯十年),南京上元县(今江宁县)回族人刘刚(乳名大顺) 一家随漕运粮船北上,到回民聚居的安家大院落户。他专门做糖火烧售卖,最初是挑着担子在通州城内走街串巷叫卖。后来生意兴旺了,就在街上开了几间门脸, 他的老婆掌柜,他和儿子负责制作, 并以自己的乳名大顺做店名,一是表示刘家字号,二是期盼着买卖顺利。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大顺斋用来做糖火烧的面粉、红糖、油和芝麻酱都是定点专供。“糖火烧”香甜适口,老少咸宜, 真材实料,童叟无欺,生意越做越兴旺。生产和经营场地不够用了,大顺斋就在繁华的闸桥南侧, 选择回民胡同西口临街处,买下5间门面,两间为店,3间当作坊, 经营糖火烧和南味糕点,并请京城著名书法家吴春鸿题写了“大顺斋南果铺”的字号,镂刻在门楣的青砖上。我在回民胡同居住时,曾看到大顺斋糕点厂临街的北墙有门脸和窗户的痕迹,门楣的青砖上仍然清晰可见镂刻“大顺斋南果铺”。墙上还保留着好几个挂幌子用的铁质幌挑,挑头为精美的云卷造型。

380多年来,大顺斋创出了40多种独具特色的清真糕点,其中糖火烧成为通州三宝之一。

每当夜深人静时,我们大杂院里经常会听到大顺斋生产车间做点心的声响,声音很有节奏地在院子里回荡。那时,院里的人们并没有觉得这是噪音,反而觉得这是催眠曲,听惯了这个声音, 如果一下子没有了,生活中似乎缺了什么似的。

1984年,因小楼饭馆扩建, 大顺斋糕点厂搬迁到了运河东岸魏庄村。

目前,只有回民胡同西口路南的小楼饭店仍然在坚守了,继续像往常那样接待着八方食客。

通州有“三宝”,酱豆腐、烧鲶鱼和糖火烧,你都吃过吗?

通州的“三宝”自诞生那天以来,让人们的舌尖上又多了几层生活的滋味儿。

1986年春天,我家搬离了回民胡同。后来,大杂院儿拆迁了, 原址上盖了洋气的华联商厦。曾经的老街坊也都搬进了新居,住上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平时, 各奔东西的老街坊很难见到了。

如今, 我已经过了花甲之年, 恋旧之情像两鬓的斑白一样不可遏制。这时,我就是喜欢闲暇时去回民胡同走走,到南大街转转, 总是期待能够碰到曾经一起长大的那些发小和熟悉的老人,碰到他们总喜欢跟他们聊聊胡同里的那些事儿,让渐行渐远的记忆重新鲜活起来。

文 | 刘维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4-09-19

标签:通州   通县   大顺   回族   酱豆腐   酱园   鲶鱼   清真寺   回民   糕点   火烧   胡同   小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