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为什么同学家开车,我们骑电动?”妈妈的回答堪称教科书-

大家好,我是布谷妈~

带布妞出门时,正好碰到了她的好朋友佳佳。佳佳爸爸停下车来跟我们打招呼。布妞见到好朋友,没有往常那么热情,只是淡淡地应了下对方,然后不说话了。

我们本来是去河堤看柳。出门时,孩子还高兴得手舞足蹈,嘴里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可遇见佳佳后,布妞却像换了个人,不说话,无精打采的。

我问布妞咋回事,半晌,她问我,妈妈,为什么佳佳家里有车,我们却只能骑电动?

这问题问得我猝不及防。刹那间,我明白,孩子长大了,开始有自尊心了。当佳佳坐在舒适的轿车里,而布妞却只能在电动车上吹风时,我想,她应该是很失落的。

“妈妈,为什么同学家开车,我们骑电动?”妈妈的回答堪称教科书

当孩子有一定的自尊心时,他就会格外在意外界的评价,尤其是同伴们的评价。而很多时候,他们的评价,来源于外在的物质。

虽说童言无忌,但孩子间的物质比较,却无意中滋生了一种心理——攀比。比较衣服的好坏、比较房子的大小、比较出行工具的贵贱。

如果父母处理得不好,可能会影响孩子价值观的形成,更影响他们如何看待自己。

那么,面对孩子问这类问题时,我们到底该怎么回答呢?

一:孩子攀比容易自信心受挫

我之前也看过一位爸爸,在回答孩子“为什么同学住大房子,而我们房子这么小”这个问题时,他大声呵斥说,你怎么这么爱慕虚荣,咋不知道跟别人比成绩呢?天天比较吃比较穿,长大以后有什么用?

“妈妈,为什么同学家开车,我们骑电动?”妈妈的回答堪称教科书

孩子的脸顿时涨得通红,没敢再吱声。

虽然孩子外表看上去不再提起这个问题了,但实际,他内心却变得更敏感。一旦这种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疏解,孩子就可能产生自卑心理,并且总拿自己的短处去跟别人的长处比。

比如成绩好却家境差的孩子,在同学面前会表现得畏缩、不敢搭话。因为同学们一聊天就说买了什么昂贵的衣服手表,或者去哪里吃了一顿大餐。

家境比不过的孩子,只好默不作声,然后想想自己贫寒的处境,变得越发沉默和自卑。

这类在心底有自卑情绪的孩子,一般也不愿社交。因为他害怕同学提到与物质相关的话题,这会让他局促不安,只觉得自尊心受挫。

“妈妈,为什么同学家开车,我们骑电动?”妈妈的回答堪称教科书

想要孩子大大方方面对这种物质上的不均,我们做父母的,就需要大大方方地回应,让孩子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妈妈的回答堪称教科书

《儿童社交心理学》一书,就有讲解当孩子出现社交自卑时,我们该怎么处理。

作者给出的3个观点,我很认同,并且,我也是这样回答布妞的。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不妨参考借鉴下。

①看到自己拥有的和缺失的

当布妞问我,为什么同学家开车,我们骑电动时,我没有遮遮掩掩,而是大方回答,是啊,佳佳家里有车,我们家没有。

“妈妈,为什么同学家开车,我们骑电动?”妈妈的回答堪称教科书

然后我再引导她思考,那你想想看,有什么是我们家有,而佳佳家里没有的呢?

布妞用手托着下巴,仔细数起来:

佳佳父母常年在外地,不能陪她,她经常说想爸爸妈妈。但我的爸爸妈妈每天都陪着我,我不用总是想你们。

爸爸妈妈每天晚上会跟我讲故事,但佳佳每天晚上都只有爷爷奶奶陪。

我有很多书本可以看,但佳佳没有,她只有玩具。

“妈妈,为什么同学家开车,我们骑电动?”妈妈的回答堪称教科书

每个家庭的环境不一样,有的富有,有的平凡;有的家庭氛围紧张,有的却平凡而温馨。当孩子看到自己不足时,我们不妨多引导他看到自己拥有的,看到自己富足的一面。

当孩子意识到,即便一个人再努力,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有。他同时也会知道,即便一个家庭再平凡,但它也有闪耀光芒的一面。

正视自己拥有的和缺失的,不拿自己短处比别人长处,这样,孩子才能大大方方面对比较,拥有一颗平常心,不在物质面前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②接纳自己

如果孩子对容貌或者现状不满意,那我们要教孩子,接纳自己。

“妈妈,为什么同学家开车,我们骑电动?”妈妈的回答堪称教科书

比如我们的情况是,没有车子,只能骑电动。即便抱怨、生气、嫉妒,也无法改变现状,只会让自己陷入更痛苦的境地。

我告诉布妞,每一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在这个世上,比佳佳家里开更好车的人家,有很多。比佳佳家境差的,也不少。所以,我们要学会接纳这种“不一样”。

只有接纳差异的存在,才会使每个人不一样,各有各的精彩。

③在接纳的基础上,追求进步

当然,若孩子不满于现状,我们还可以借此机会鼓励他进步,靠自己的努力,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妈妈,为什么同学家开车,我们骑电动?”妈妈的回答堪称教科书

我告诉布妞说,佳佳父母也不是一生来就有车呀,这是她爸爸妈妈努力工作获得的结果。所以,我们也会努力工作,靠自己的能力,一步步获得自己想要的。

而且,所有的一切,都是变化的。咱们目前没有,不代表将来一辈子都没有。一切都是暂时的,可以改变的。

比如你努力读书,将来想要什么未来,都可以靠自己争取。而不是你当下拥有什么,未来就还是这样。

所以,当孩子问有关物质方面的问题时,不要窘迫,也不要恼怒。大大方方地告诉他,是的,我们现在是没有,但我们拥有我们自己的东西。而且,目前没有,不代表将来没有,每个人都可以改变现状,每个人都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

只有帮孩子正视差距、放平心态,而不是一味地回避,孩子才会坦然面对,并且自信应对。

“妈妈,为什么同学家开车,我们骑电动?”妈妈的回答堪称教科书

希望我们都可以,养育出自信的孩子,在物质面前,不迷失自己。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作者简介:布谷妈妈,一个善观察、爱思考、有办法的妈妈。交流育儿经验,分享心理知识,喜欢就关注吧~

更多精彩推荐:

退休老教授每天带娃玩,妈妈不满,娃上学后的超强专注力让人叹服

2岁宝宝语言大爆发,得益于妈妈坚持做3件事,方法值得父母借鉴

班主任提醒,从小学开始,有一种图是学霸标配,每天要画一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妈妈   大大方方   家境   自尊心   教科书   自卑   学家   物质   爸爸   父母   努力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