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们那么反感大人谈谷爱凌-

为什么孩子们那么反感大人谈谷爱凌

为什么每一次都把“别人家孩子”的成功,当成训自家孩子的机会。孩子怼你一句,你瞧瞧“别人家爸妈”,怎么就不可以呢?

曹林

编辑 易欢

为什么孩子们那么反感大人谈谷爱凌

勿庸置疑,谷爱凌是近来社交媒体的人气顶流,铺天盖地的文章从各种角度阐释着她成功的原因。不过我的一个朋友说,当他兴奋地把这些文章转给读中学的儿子看,想让孩子从偶像身上汲取学习动力时,没想到,孩子反应很冷淡,都不愿打开那些文章。甩给他一句话:要不你先努力一样,先学谷爱凌的妈妈考上北大。

怼得也不是没有道理呵!为什么每一次都把“别人家孩子”的成功,当成训自家孩子的机会。孩子怼你一句,你瞧瞧“别人家爸妈”,怎么就不可以呢?

这个朋友在孩子那里受到的“挫折”,让我想到我们谈论教育时常忽略的盲区,朋友圈里那些膜拜谷爱凌、揭秘和阐释其成功的文章,没有一篇是孩子自己学习的视角,无一不是家长规训的视角,多带着浓浓的爹味儿妈味儿。

为什么孩子们那么反感大人谈谷爱凌

这让我想到“后浪”演讲热血沸腾地刷屏时,人们开始真以为是“后浪”在澎湃和奔涌,后来才发现,这只是“前浪”们的自我感动,中年人的自娱自乐。前浪对后浪爹味十足的训话,虚构了一种奔涌议题,许多年轻人并不买账。谷爱凌热,可能并不是她这个年龄的年轻人们的热烈,而是她们父辈们以“家长”之名的热烈。焦虑的家长们,随时在舆论场上发掘着“别人家的孩子”,当成“鸡”自家孩子的成功学资源。

社交媒体上,一个孩子的吐槽很有意思:就不能好好看一场比赛吗?就不能把她当成一个优秀运动员去赞美吗?谷爱凌最后那一跳多么美,多么惊心动魄,为什么非要把她变成一个教育其他孩子的“别人家的孩子”。

有次跟学生交流,一个北大学生无奈地说,他很不喜欢这种感觉,自己考上北大后,就成了自己这个家族其他孩子的“噩梦”。每次家族里其他父母教育孩子时,必然会把他抬出来,你看人家如何如何。不知道在铺天盖地的爹味文章中,谷爱凌会不会有这种“成为其他孩子噩梦”的不自在感,我知道的是,起码作为孩子在听到“别人家孩子”这种训话时,是很排斥的。

教育是什么?我记得一个著名心理学家说过,教育是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可我们很多家长,却热衷于寻找各种偶像,盯着各种“别人家的孩子”,努力把孩子塑造成“最好版本的别人”。这可能正是很多孩子那么反感大人谈谷爱凌的原因。

家长们多在议论谷爱凌的教育和成长,可这种议论并不是站在孩子自身成长视角,而是父母规训视角。并不是循着教育规律去还原一个优秀运动员的成长,而是用功利的成功学逻辑去榨取可以复制的“成功原因”。人们不关心成长,关心的只是成功,成功就是一切,成功之下一切都值得学习。

成功成为一面美颜滤镜,美化名人过去每一个经历,用庸俗的苦难辩证法过度阐释名人经历的失败、奋斗和努力,把所做的一切都看作成功的铺垫,以“努力就能成功”的简单而虚假的因果,遮蔽对个体成功起决定因素的偶然、特殊、运气、阴差阳错,也在“幸存者偏差”中忽略了个案后的普遍规律。

我们教育的一大问题,就在于这种成功学主导的偶像饥渴症,不是孩子本身导向,而是“他人导向”,成为“最好版本的他人”。于是,不断寻找偶像,不断被成功所困,困在被他人所卷的焦虑系统中,迷失自我。

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这种教育需要去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灵,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发掘其兴趣,陪伴孩子的成长,爱孩子所爱,给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去鼓掌,在他最需要鼓励的时候给他掌声,在他眼神中闪出兴趣之光时给一把推力。

美好的教育场景,不是父母给孩子推送谷爱凌多优秀、是如何成长、多值得学习的文章,而是跟孩子坐一起看比赛,听他讲自由滑雪那一跳多酷多优美,做自己热爱的事是多美好。

让谷爱凌成为她同龄人和热爱冰雪运动的大人们孩子们的偶像,而不是家长们热衷于给孩子树立“成为最好版本的他人”的偶像。让孩子自己去喜欢谷爱凌和自由滑雪,敢于去挑战和突破,而不是家长说“你看人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初审 唐嘉洋

复审 李玲

终审 黄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前浪   后浪   反感   视角   大人   偶像   家长   父母   努力   版本   孩子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