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虽好,方法正确,才能事半功倍-

艾灸是简单易行的养生保健方法之一,因其疗效确切,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现在很多人也会在家里艾灸自我保健。


艾灸虽好,方法正确,才能事半功倍


今天小编邀请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治未病科主治中医师方圆给大家介绍艾灸养生保健方法。


什么是艾灸?





灸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就曾说过:“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将“灸”字拆开,便能发现它的本质——所谓灸法,就是用火长时间地烤,具体来说,就是运用艾绒为主要材料,点燃后放置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烤。


艾灸艾灸,“艾灸”分为“艾”和“灸”





艾灸虽好,方法正确,才能事半功倍


艾又称作“医草”,是一种有着神奇功效的植物,以湖北蕲州产者为佳。优质的艾也可称作“蕲艾”。艾草为纯阳之物,所以对于治疗湿证、寒证、虚证有非常好的疗效。艾灸就是灸法和艾草的完美结合。


听说艾草很独特,为什么呢?





古人很聪明,在成千上万种植物中选择艾草作为灸法的主要原料,现代研究表明,艾草燃烧时可以释放多种微量元素,并且艾草燃烧所产生的红外线是非常独特的,跟其他任何一种植物燃烧所产生的红外线波长都不一样,从这个角度上说,艾草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


艾灸适用于哪些病症?





“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艾灸的功效确实很多,尤其是对于阳气不足的阴寒之证,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证都是非常适合的。


艾灸的保健作用有哪些?





艾灸虽好,方法正确,才能事半功倍


艾灸具有非常显著的防病保健的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现代科学证实,艾灸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同时坚持艾灸可以明显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对亚健康具有非常好的调理作用。


家庭日常艾条灸法操作





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艾灸,以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一般可灸10-15分钟左右。


常用的艾灸保健穴位





1、足三里

艾灸虽好,方法正确,才能事半功倍

俗话说:“若要安,三里长不干”,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为全身最重要的保健穴,也是强壮要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研究表明,常灸足三里,能增强食欲,强健体质,使人精力旺盛,免疫功能增强。


2、气海、关元

艾灸虽好,方法正确,才能事半功倍

为任脉要穴,位置分别位于肚脐下1.5寸和3寸,能增强生殖系统功能,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的功效。《扁鹊心书》曾说:“人于无病时常灸气海、关元、命门、中脘,虽未能长生,亦可得百余年寿矣”。


3、中脘

艾灸虽好,方法正确,才能事半功倍

为任脉穴位,位于肚脐上4寸,具有健脾益胃、培补后天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胃痛胃胀等各种脾胃不适症状。


4、三阴交(女性)

艾灸虽好,方法正确,才能事半功倍

为脾经经穴,为足三阴经之交会。位于内踝尖以上3寸,灸之可调整女性生殖功能,预防生殖系统疾病。此外,还能助孕和减轻女性更年期症状。


5、大椎(儿童)

艾灸虽好,方法正确,才能事半功倍

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总督一身之阳,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儿童常灸大椎可疏风散寒,强健身躯,提高免疫力,对外感及体质虚弱者非常适宜。


6、涌泉(老年人)

艾灸虽好,方法正确,才能事半功倍

属于肾经穴,背屈足部时位于足底凹陷中,为老年保健之要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具有补肾壮阳、引火归元的作用,还可降低血压、改善睡眠。


每个人都适合艾灸吗?





艾灸虽然具有补益阳气的作用,但是使用不当也会伤阴的。凡属实热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高热抽搐或极度衰竭者不宜施灸;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艾灸虽好,但也不要贪多





保健灸每周1-2次即可,每次艾灸的时间一般在10-30分钟左右。原则上一天中任意时间均可艾灸,上午最佳,夏季冬病夏治最佳。


艾灸虽好,方法正确,才能事半功倍


艾灸后应该如何调养?





艾灸前后宜多喝温开水;灸后不宜马上冲凉;施灸期间睡眠充足、劳逸结合,饮食清淡,勿感风寒。


在艾灸养生的基础上,要坚持起居有常,饮食规律,锻炼适宜,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态,这样就一定可以身体健康,事半功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艾灸   任脉   气海   阳气   脾胃   穴位   事半功倍   功效   正确   作用   功能   方法   艾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