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群体绝育?

哪些方面因素影响着生育意愿,

1.生育的目的,增加劳动力人口就能获得更多生存资源,以及养老,

2.原始本能的生育欲望,这点受荷尔蒙影响,青春期后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弱繁衍欲望,

3.结婚生育年龄,这个大部分国家十四到十八周岁不等,我国是比较晚婚的,

4.人为控制怀孕的手段,避孕和人流及人工受孕,

现在一些非洲和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率还保持着较高水平,从这一点来看这个世界并不是全部都生育率下降的,一定是哪里和以前不一样了,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

1.金融体系,

2.工业化,

3.社会组织结构,城市化和乡村

4.社会公共保障,医疗,教育,保险,

还有一点就是一个社会的生育能力是看女性人口数量的,一个女人如果衣食无忧,一生中能有七八个孩子很普遍,西方近代人口爆发时平均能生十个,

除去这些固有的先天和社会因素外,还有后天的思想差异因素:

1.中国传统的辈分,家族,开枝散叶观念,

2.女权和男权思想,

..................

现在分析一下这些因素对于生育率的利弊,

1.生娃可以增加劳动力,这个要结合,教育、和工业化,这几个一起说,

在以前的社会生娃增加劳动力是正确的,那时候孩子七八岁就可以帮助家里干活,

因为现代的教育体系,现在前期投入时间十八年,等孩子创造的收入赚回成本,总体可能要二十五年,这时孩子可能要结婚生子,一部分收入又要给下一代,总体来说细水长流,亏是亏不了的,就是等的时间有点长,生娃比交几十年养老金要划算的多,养老金都愿意交为什么不愿意养娃?

现在的工业体系让女性赚的钱不比男性少,因为越来越多的机械化代替了重体力活,这一点有利于男女平等增加女性人口,但是女性在生育期又容易失去原本的工作,这点限制了女性生育意愿,

2.养老,这个问题要结合社会结构、医疗、保险,

社会结构城市化和乡村比,城市化的年轻人离开父母身边,就意味着老无所依,不要觉得有吃有穿有钱花就是养老,老人需要精神娱乐,老年活动团体可以解决这方面,实在没有的老人会去参加一些教派信仰,这也是为什么人老了就容易迷信,他们需要聚会和交流,

而新一代的年轻人老了有互联网,可能这方面的需求会有更多的渠道,但那都是几十年后的事,

乡村里面的老人是有助于生育率的,因为住在一起的老人会帮忙带孩子,以及月子里照顾,减轻了宝妈的负担,减少了宝妈宝爸因劳累而害怕生育,

还有乡村是熟人社会,会经常互相催生,以前农村里人口少的家庭可能会被人多的家庭欺负,这一点在现在良好的治安下不存在了,

医疗延长了人的寿命,现在的人对于老年生活会有更多的想法,以前不会去想六十岁以后怎么过,现在都在想七十岁以后了,但这一点对生育意愿的影响不算大,

有养老保险,实际上这个是功过抵消,一方面减轻了对年轻一代的依赖会减少生育急迫感,反正有保险就不怕没人养饿死,

另一方面减轻了未来的经济压力就愿意付出一点现有的资源去生养孩子,...说是这样说,实际上羊毛出在羊身上,这点钱等于年轻人把钱交给国家,然后国家转交给老人,不要以为这样是多此一举,这样做是提升了老年人的地位,也保障了他们避免被一些不肖子孙欺负,对社会和谐幸福是有作用的,

但反过来想,以前的老人需要孩子养老会拼命的干家务活带娃,以突显自身的价值,现在的老人经济上独立了,没有了老后危机感,对于做家务和带孙子这一辈就没有从前那么上心。

3.生育年龄,生育欲望,荷尔蒙,这些总体来说当然是越年轻就生育几率越高,这个还有教育体系,

像发达国家虽然法定结婚年龄比我们小,有些小孩在学校里就已经结婚,如果怀孕就增加了辍学率,影响教育水平,

并且这里还会增加离婚率,学校是封闭的小社会,和大社会不同,在学校你认为的俊男靓女进入了社会可能会有所改变,

离婚率在一定程度上会带动生育率,二婚之后可能又想要个和对方的孩子,但这会严重影响到下一代的质量,思想、教育、素质...各方面,不能说精心培养的小孩就一定比吃过苦的小孩好,至少要有一对爱他们的父母,这样在物质营养等方面都会尽力满足,不至于让硬件身体素质上倒退,

4.人为控制生育手段,套套是无法取消的,这关系到各种传染病,

避孕药和人流等如果取消,可能会产生很多童年不幸福的小孩,毕竟在做好准备后生育也是负责任,

而人工授精,实际上只要人们的观念不要再重男轻女那就可以推行,算是造福人类的,

5.现代金融体系,不要觉得这个和生育无关,你和邻居存在银行的钱被银行借给了你邻居买房买车或创业,这就是人为的创造社会资源不平等,但这种不平等可以激发人们的生产热情,现代社会能够这么高效的发展离不开这种打兴奋剂式的刺激,

想想看,你见到邻居买房买车,你会更加努力工作攒钱,而你的邻居背负债务也不得不拼命工作,

那么...这跟生育有啥关系?这其实和生育是间接关系,这样一个社会是攀比的社会,是追求金钱的社会,像以前农村里的老人德高望重不存在了,什么是德高望重?在古代有钱应该也是有号召力的,像那些地主乡绅应该不能以德高望重来形容,他们应该是权势,

只有家族内部才用德高望重来形容,但这个德应该不是真的品德,而是在这个姓氏的家族内有多少人支持你,你的直系后代多那自然支持的人多,而以前的社会之所以对家族老人看重,可能是家族长辈对一个年轻人的评价会影响到今后的仕途甚至婚姻,就像现在农村有些男女相亲后,家长会到对方的村子里打听一下对象的口碑,

不管怎样,金融体系是现代生产力爆发的兴奋剂,只要这个社会还在快速变化,那就离不开它的刺激,但是这里说的变化不是世界变化多少,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和阶级的变化,

一旦人的地位阶级固化之后,金融体系所能发挥的作用就越来越小,最后会反过来成为促进消沉意志的因素,

在第一二代人,大家的资产都相对平等,谁都不服谁,自然就努力追赶,此时社会生产力爆发,

到了社会阶级固化,新生一代从小看到的就是先天不平等,如果没见过身边同等阶层的人因自身努力而有所成就,久而久之世界观就是人生从出生就注定了结局,再怎么努力都是做无用功,

如果整个社会封锁了年轻一代的上升空间,金钱、地位、名誉...等,拼爹时代开始,富二代,官二代,甚至师二代,研究生导师用自己学生的论文或发明给自己孩子加学分,等

此时金融系统对于上层阶级的人优势作用越来越大,贫富差距会迅速拉大,而下层阶级的人只能躺平,

所以毛主席才说阶级斗争,并且警惕资本主义,

虽然金融会像兴奋剂一样激励最初的几代人爆发生产热情,但随后的社会开始物质化,生孩子就会计算物质上的得失,也就会拉低生育率,主要体现在中产阶层,

富人阶层不缺物质,束缚他们的是思想观念,而贫困阶层主要被长期的教育投入束缚生育,有些对下一代放弃中高等教育的贫困阶层也会选择多生,

如果让金融工具只服务中低产阶级,虽然这样有助于社会底层向上的可能,但带来的后果是无法承受的,毕竟我国不是闭关锁国的市场,那些失去金融助力的大公司集团分分钟就会被外国公司击垮,这些都是题外话。

6.工业化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并且提升了女性还有老人的地位,这些都是好事,我们的生存物资比以前多了,按理来说人口就应该上去的,但我们要清楚生存物资和生活物资是不同的,生存需要衣食住房、生活用具用品,而生活物资就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各种电器,电子产品,化妆品...等,可以衍生出无数,

我们的生存物资是不缺少的,工业化大部分用来生产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资上,所以我们现在用的吃的都比前人好,

生存物资是看人口数量而定的,多了也用不完造成浪费,

其实古代和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区别在于人口的物资配套,

古代人,每个人口配套,、粮食、衣服、住房、...等

现代人,除了上面那些基础配套外,电视、冰箱、洗衣机、汽车...等,

也就是说现代人的生活物资标准提高了,这些物资一部分得益于机械化带来的劳动力提升,还有我们前几代人辛勤劳作,

这样一看,虽然我们的物资多了,但是每个人口出生需要的配套物资标准也增加了,所有因为机械化和辛苦劳动带来的多余物资,有多少都能消化掉,

工业化带来更多的是生活质量提升,和少量的人口提升,

如果像古代一样七八岁就开始工作,那确实可能激发人们生育热情,因为短期内就能见到生娃的收益,但是这样做只是短期的激发,缺少教育的劳动力是干不了太多高端技术活,整个工业体系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手工流水线工业,

我们现在的工业是建立在人才基础上的,想要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就必须大力教育,人才的减少导致-工业技术倒退导致-生活质量倒退...

高质量配套的生活要求,分走了大部分的工业化红利,在增加人口方面的贡献就小了,

那么,是什么造成现在人们无节制的追求高品质生活呢?这跟贫富差距、虚荣心、攀比心...有关,你忍心让自己孩子没车没房、没手机电脑、甚至没教育吗?有多少能力生多少孩子,这也算是现代人对下一代的爱吧,这是中产阶级的情况,

金融体系加速了贫富差距,但也加速社会生产及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使人们生活质量变好,但各种铺天盖地的产品广告放大了人们的虚荣心和攀比心以及对生活质量的期望,虚荣心攀比心并不是没用的,这种竞争心态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如果人人都安于现状,那更好的产品技术没有吸引力也就发展不起来,

教育支撑了更先进的工业体系,但加大了生娃的投入成本,延长产出期限,...,任何一点在现在看来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当一个现代化社会的生育率开始下降,就意味着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群,开始以牺牲后代数量为代价,来提升后代配套的生活质量,

这件事反映出,实际上我们这个社会的生活质量是过高的,或者说生产力太弱了,跟不上人们心中所期望的生活质量,如果大家都以正常生育率生娃,那整个社会的生活物资标准就要降一个等级,

人口下降带来的结果,

1.劳动力减少,工业规模开始萎缩,这种情况很不好,会让科技水平停滞甚至倒退,最后生活质量也会倒退,

2.劳动力紧缺会倒逼工业体系升级出更自动化的技术,来弥补这缺失的劳动力,从而维持住当今社会的生活质量不倒退,这种情况算是自然发展的规律,

但到了生育率下降已经为时已晚,这是被动的工业升级,这一代是享受了前几代人的积累,并夺走了未出生兄弟姐妹的资源才享受到如今的生活质量,

这是个恶性循环,人口和劳动力会越来越少,工业规模会不断萎缩,科技人才越少技术就会倒退...

国家不应该等着事情发生后让市场自发的逼迫工业升级,到那时其实是已经耗尽了所有劳动力潜力,市场经济也很难自发的提前发展出更高效但暂时不必要的工业技术,这种事情只能国企这种能够不看短期收益且有实力的组织才能事先去研发,更不能怕先进的技术取代原有劳动力会造成工人失业,

国企实际上是平衡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假设有一天工业达到了全自动化,完全不需要人类了,

掌握自动化技术的如果是资本家,那所有人都将失业,资源完全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大部分人没有消费能力导致...资本家产出的东西难道白送给穷人?这是不是个无解的难题,

如果掌握自动化技术的是国家,那国家可以用这些资源给人们提供更长久的免费教育和基础设施,让社会群体的教育程度越来越好,人类可以只从事脑力劳动,

我们现在的国企在这方面显得有些保守,如果能提早主动研究劳动力优化技术,也能做到有备无患,

想要破局要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力发展出自动化甚至机器人来填补劳动力缺口,生产出更多的物资,使人们有足够的配套物资愿意生娃,但这大概率还是会被人们的虚荣心和攀比心吞没,只要贫富差距、虚荣心、攀比心...这些存在,再多的生活物资都会被放进单独一个篮子里,网络社交的炫富、各种产品的推销广告...都会引起人们的虚荣心和攀比心,

7.女权和男权思想是后天因素,在新中国成立时就倡导男女平等,很多革命先辈都是女性,因此在中国的女性绝对算得上是世界上地位较高的,所以新中国一直到现在什么女权男权都没成气候,

但是却被一些鸡汤和个人主义的观点引导了,本就地位不低的中国女性被一些文章捧得更高,而男性和女性都被一些开放的思想引导,这也许和男女比例失调,还有年轻人性早熟也有关系,

而一些从广告等延伸出来的人生信条就真的是看起来很对,实则毫无根据,比如:女人就该对自己好,人要为自己活,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等,这种随便就能编出无数个:优秀的基因就该传递下去,愚蠢的基因才绝育。美丽终会被时间消磨,只有后代能延续你的优秀...看看多有哲学气息啊,其实都是随手编造,

任何教人怎么生活怎么过日子的都是,假大空的戏言,恰恰这些最容易将人洗脑,要知道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不要跟着口号走,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些口号很多都被女权男权拿来用,

实际上女权最该关注的不是这些表面化的事物,确实这个世界女性的地位不断的在被挤压,导致这一切的有生理上的原因,还有女性自身导致,

先说生理上,每个月来一次的问题让女性需要更多精力去消耗,还有生娃十月和哺乳都让女性不得不把精力放在家庭内部,但这生育权大多在女性手中,也能制衡一下男性,看看男人节日送的花,和讨好的笑容,现代女性的家庭地位不算低,

还有女性自身的问题,这应该说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这个世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还是自古以来都是,把男女看成两种不同物种,女性就天生适合文科,男性就天生偏理科吗?

既然女性数学都不好,那为什么大多数会计是女性?如果男性文科差,为什么古代诗人大多男性?

女性体力差吗?没见过金刚芭比的男人可能会这么以为,而男人也可以娘到女人自愧不如。

在古代女性大多干手工活,那些编织技巧难道不需要极强的空间思维和数学思维才能创造出的么?

在我看来至少在头脑方面,女性和男性没有差别,那是什么使得现代女性在各方面都显得弱势呢?以至于女性不得不抓住生育权这点优势竭尽所能的发力。

不管男女都没有意识到,我们从小对男女的区分,给女孩上跳舞唱歌艺术课文科类,断绝了女性在脑力上逻辑思维的训练,

从小给女孩讲小公主小仙女魔法等,现在影视剧、广告、网络名言、人生格言,哪一个不是教女孩提身外在魅力?要做精致小女生,

从小到大的各种心理暗示,洋娃娃玩具是女孩子的玩具,魔方和汽车那是男孩子才喜欢的,现在甚至连小女孩的化妆品过家家玩具都火爆了,

各种玩具,动画片,儿童主播自媒体节目,化妆品广告,人生格言...无一不在引导女性朝着外在魅力去发展,有魅力了除了能吸引男性有限的重视,能给女性带来多大的社会地位提升吗?

反倒是女性内部还容易发生内斗,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女拳真正的目标应该是各种化妆品广告,男女区分的玩具,童话小仙女公主,影视剧,自媒体,人生格言,唱歌跳舞...等一系列心理暗示的洗脑,归还女性同等的教育权,

是的,就是教育的不同造就了女性和男性在思维上的差异,在我看来女性在脑力上不比男性差,即使身体内分泌略微影响着情绪等差异,那不意味着谁脑子比谁差,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不一样的,

这些和生育率又有何关系呢...女性掌握着男女生育的主导权,而随着女性地位的逐渐提升,这种提升并不是在其他社会地位的提升,而是任然在生育权这个点上去无限扩大,

这就导致了一些女性不婚或不育思想,女性生孩子确实是付出了牺牲的,怀胎十月,工作就可能丢了,身体上也承受了一些负担和风险,

男性在其中做出的贡献,是经济物质上和情感上的付出,只要实力允许,女性想生孩子的家庭,男性一般都会赞同,

一个社会的女性,能够不依靠男性而活的很好时,就极容易被各种心理暗示的信息洗脑,开始更关注自身,比如、身材、容貌、衣着、玩乐、消费...这些都是商业社会希望看到的,

这种环境下,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很难破局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让女性从小接受真正能左右社会进步的知识教育,才能出现一大批真正的女性强人,而不是化妆打扮,唱歌跳舞,最后怨天尤人,孤芳自赏,

那么,生育权掌握在女性手中,现在的女性又比较独立,需要给女性一个渴望生娃的理由,经济上人家不缺,感情上更是不缺少,在基因上除非这个男的足够优秀到女人愿意为他牺牲,但在如今这个手机上到处网络红人的环境,有对比就有不满意

现在男的还能给女性什么才能让她们激发起生育的渴望呢?

首先生育的体验如果不太好可能会吓退一部分女性,现在的新生儿在母体中营养较好增加了出生时体积,孕妇可能会比从前的女性更难生产这是医疗方面需要改进的,

还有就是,给女性一个,她的孩子,也许会让那些有条件生,却不想生娃的女性愿意生,自古以来女性生娃都跟男方姓,虽然姓氏都是虚的,基因才是实在的,由于男性自古把持着社会主导地位,这个冠名权一直掌握在男性手中,这是全世界的现象,但现在的中国一些独生子女夫妻有的部分子女随母姓,这也说明了中国女性地位在世界上比都是很高的,随着女性地位平等,获得对后代平等的冠名权也是正常现象,如果国家能立法让夫妻双方的后代,比如单数随父姓双数随母姓,第一个随父、第二个随母、第三个父、第四个母姓...,这样一些有条件生,却没动力生娃的女性,也许有一定作用,这种方式不涉及社会结构上的大变动,又是现今社会正在发生的事,给予法律上的支持应该是顺势而为。

最后:点赞...关注...转发...评论...



人类,为什么,群体绝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生育率   劳动力   群体   人口   物资   地位   老人   男性   人类   孩子   女性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