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俯瞰八百里秦川的隋代古寺——龙池寺

在西安长安区太乙宫镇东约二公里的终南山北麓,耸立着一座无顶的高塔,当地人称二龙塔。此塔在土门峪之西,蛟峪之东的蛟峪山半山,正当蛟峪山向北延伸的一条山岭的尽头。

一座俯瞰八百里秦川的隋代古寺——龙池寺

在蛟峪山顶看到的二龙塔

蛟峪山顶现存一座天池寺,古称龙池寺,是一座始建于隋代的古寺。天气好时,站在蛟峪山顶,可以清晰的看到八公里外的大兴教寺(寺中有玄奘和两个徒弟的灵塔)。

一座俯瞰八百里秦川的隋代古寺——龙池寺

龙池寺高居山巅,正对着兴教寺

本文将简要介绍这座古寺的前世今生。

一、龙池寺的始建

天池寺古为龙池寺,始建于隋代。《续高僧传》卷第十二“隋终南山龙池道 场释道判”条详细说明了此寺建造始末。

释道判, 生于北魏永熙元年(532),十九岁出家。为求佛法而西行,北周保定二年(562)来到长安,短暂休整后继续西行,到达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以西, 被当地政权所阻,强令返回长安。

一座俯瞰八百里秦川的隋代古寺——龙池寺

太白云海

道判在长安遇静蔼法师,从而学之。时值北周武帝灭佛,道判跟随静蔼法师归隐太白山,每日参研佛法。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复兴佛教, 在武帝灭佛后首次度僧,在所度的120名菩萨僧中,道判与名僧慧远、昙延等人俱在其列,并移住于城内陟岵寺(大兴善寺前身)。

不过道判更愿意在幽静的山中修道。于是在隋代开皇初年,在终南山椒峪东岭结草为庵,开坛说法:

《续高僧传》:“于终南山交谷东岭,池号野猪。迥出云端,俯临原陆, 躬自案行,可为栖心之场也。结草为庵,集众说法。”

开皇七年(587),皇帝杨坚派遣度支侍郎李世师与天竺监工为道判法师建造院舍。并亲赐匾额为“龙池寺”。

一座俯瞰八百里秦川的隋代古寺——龙池寺

从龙池寺望向西南,就是著名的翠华山天池

“交谷”,毛凤枝《南山谷口考》:“又西为锡谷……又西为羊谷,又西为 土门谷,又西为交谷。均在咸宁县东南。”这自东到西依次排列的四条谷均在今长安区境内,处于樊川顶端。“交谷”今作蛟谷、蛟峪,是太乙谷之东的第一个谷口,“土门谷”即今之土门峪。蛟峪之东、土门峪之西之山现称蛟峪山,是终南山北麓的一座小山峰,“终南山交谷东岭”是很准确的表述。山顶有石头天然形成的凹坑,下雨时雨水汇集为池,平时可供饮用,在此山上殊为难得,其位置在今天池寺大雄宝殿之前,可惜现已填平。

关于龙池寺在隋代的发展,《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二十六还记载了仁寿元年的《京兆舍利塔铭》:

维大隋仁寿元年岁次辛酉十月辛亥朔十五日乙丑,皇帝普为一切法象幽显生灵,谨于京地大兴县龙池寺奉安舍利,敬造灵塔。愿太祖武元皇帝元明皇太后、皇帝皇后皇太子、诸王子孙等并内外群官爰及民庶六道三途人非人等,生生世世值佛闻法,永离苦因,同登妙果。

关于隋文帝仁寿年间在全国大范围营建的舍利塔情况,可参考拙文(一座沉入水下的古寺——陕西周至仙游寺)。那么很可能龙池寺在仁寿元年也兴建了一座舍利塔。联想到不远处的二龙塔,是否就是这座安放舍利的灵塔呢?可是二龙塔的建筑风格大概在初唐时期,地宫也在十年动乱期间被捣毁,甚至连一部分塔砖都被拆下来盖了猪圈。这个问题可能永远都不会有答案了。

一座俯瞰八百里秦川的隋代古寺——龙池寺

修复前后的二龙塔对比

龙池寺建寺后立即成为京师达官显贵的往来之地,据《续高僧传》记载:

大将军云定兴以为檀越,四事供给,无爽二时。侍郎独孤机餐奉音猷,于宅后园别立斋宇,请来栖息,终日将事,禀其法戒。薛国公及夫人郑氏夙奉清训,年别至山,咨承戒诰,决通疑议。

则龙池寺周围还有高官显贵的别墅。

到了唐代,龙池寺应该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虽然没有直接资料谈到龙池寺的规模,但涉及龙池寺的唐诗目前能找到几首。如

贾岛《寄龙池寺贞空二上人》

受请终南住,俱妨去石桥。林中秋信绝,峰顶夜禅遥。

寒草烟藏虎,高松月照雕。霜天期到寺,寺置即前朝

钱起《酬苗发员外宿龙池寺见寄》:

宁知待漏客,清夜此从容。暂别迎车雉,还随护法龙。

香烟轻上月,林岭静闻钟。郢曲传甘露,尘心洗几重。

孟郊《游终南龙池寺》:

飞鸟不到处,僧房终南巅。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

步出白日上,坐依清溪边。地寒松桂短,石险道路偏。

晚磬送归客,数声落遥天。

一座俯瞰八百里秦川的隋代古寺——龙池寺

今日的天池寺

《续高僧传》收录与龙池寺有关的卒于隋唐之时的僧侣有五人。

释靖玄,隋大业七年(611)卒,建灵骨砖塔于终南龙池寺之西岭。

释慧瓒,隋大业三年(607)卒于龙池寺内。

释普旷(548-620)俗姓樊氏,扶风人。武德三年(620)三月卒于慈门寺。弟子为其 “起塔于终南龙池之峰,树铭旌德,于今存焉”。“终南龙池之峰”当指今之聒耳山,是龙池寺域内西南侧一个十余米高之小山峰,此处建有多座灵骨塔。

释慧满(589-642)俗姓梁氏,雍州长安人。贞观十六年(642)月二十日 卒。“焚于终南龙池寺侧,余骸并化惟舌不灰。更足薪火经于累宿,色逾鲜赤。遂瘗于山隅。”

释空藏(569-642)俗姓王氏,先祖晋阳,今在雍州之新丰人。曾住龙池寺,学法于道判法师。贞观十六年五月十二日,终于会昌寺。“遗身于龙池寺侧,收骨起塔。”

龙池寺似乎成为当时长安僧人安置灵骨的重要场所。

二、宋元时期的龙池寺

唐代之后到明代之前,龙池寺消失了,宋元两代的诗文中几乎没有关于龙池寺的描绘。能找到的两则都说寺已废。北宋张礼《游城南记》:

“越姜保,至兴教寺,上玉峰轩,南望龙池废寺……龙池寺,直玉案山之北。”

玉峰轩在兴教寺北半原上。宋神宗元丰年间,吕大防赴太一湫(今翠华山天池)祭祀,途经兴教寺。见寺内此处地形高爽,下俯樊川,南对玉案峰,遂令在此建轩为登眺之所。因玉案峰“列屏帐,环势拥抱,集于轩前”,便名其为玉峰轩。玉案山为太乙谷之东终南山的别称,山如其名,常见的山峰多为尖顶,而玉案山却像一面巨大的屏风,峰顶平齐如案,从而得名。张礼城南之游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南望龙池废寺”,说明当时龙池寺已废。

一座俯瞰八百里秦川的隋代古寺——龙池寺

今日的天池寺

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中两处提到龙池寺。

其一,《类编长安志·胜游》“龙泉寺”条:“直玉案之北。孟郊诗曰:(见前文)今龙泉寺废,二龙塔尚存。”

其二,《类编长安志·寺观》亦有“龙泉寺”条“《城南记》:‘龙泉寺,直玉案之北。’孟郊诗云:(见前文)今龙池二塔尚在。”

可能到了元代,龙池寺由于废弃已久,连寺名都讹为“龙泉寺”了。

三、明代龙池寺更名为普光寺

龙池寺在数百年的荒芜之后,于明代得以重建。除在原址上重建庙宇外,山下还建有下院,其规模为当时长安之首。明赵崡《访古游记·游城南》:

自此南行,抵南山普光寺。寺有二,一在山下,一在山上。下寺金碧庄严,为长安诸寺之冠,即崇仁不及也。最胜者,寺门内莲花池,大数亩,中作藏经阁,环以廊百楹。游人至此,恍然有出世想。上寺距下寺五里,石磴参差,飞梁跨壑,长松古柏,翠壁苍岩,应接不暇,而庄严则减下寺。考寺直玉案山北, 是故龙池寺

一座俯瞰八百里秦川的隋代古寺——龙池寺

今天池寺内保存的万历二十七年八月所铸大铁钟

普光寺是明初洪武年间秦愍王朱樉为西域僧人无坏所建。《游城南》:

“国初有无坏禅者,西方人,与秦愍王有宿世缘。卓锡至此山,夜击木鱼,声达王宫, 王异之,明日来见。师与语,王恍然悟前生事……乃即此山为起寺居之。”

赵崡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游历普光寺时,无坏法师所遗之禅衣、锡杖等物尚存, 赵崡参观后赋诗记之。普光寺的具体修建年月不可考,《明史》:“秦愍王……洪武十一(1378)年就藩西安……二十八年(1395)三月薨。”则该寺可能是洪武十一年到二十八年间所建。

普光下寺现在早已荡然无存。“上寺距下寺五里”,这是一个重要的线索,尽管我们相信“五里”只是赵大概的估计。普光下寺“在山下”,是又一个条件。符合这两个条件又能比较方便地登上普光上寺的地方有三个:土门峪村、温家山村和崔家河村。土门峪村在土门峪口,距上寺约四里,崔家河村在蛟峪口,距上寺约五里,温家山村在二者之间,距上寺约四里。

“上寺距下寺五里,石磴参差。”可见上下寺之间曾有石台阶相连,且石阶之路决不会短。在当地,人们传说过去山顶寺庙至崔家河村间的路全由长石条砌成,路两侧还用石条砌成护墙。夸张的说法是:从寺庙开始沿此路滚下一百颗核桃,在山口接到的还是一百颗,极言此路之工整。实地考察时,见到这条上山的 路还在,但已找不到一根石条。不过,在半山位置的蛟峪村,却发现几乎每户农 家的房基、墙根、门前廊沿,甚至猪圈墙上都砌有很多石条。这些石条长短不等, 有些明显是断开的,笔者测量过的最长一块长3.3米。 石条的宽度和厚度较统 一:其宽度在33厘米左右,厚度在16厘米左右。村里人承认这些石条几乎都 取于通往天池寺的路上。另外,村民告知,在蛟峪村和崔家河村之间的蛟峪沟内, 1958年筑坝修建蛟峪水库时,也使用了大量此路上的石条。

综上分析,普光寺下寺肯定在崔家河村附近。崔家河村在蛟峪河西岸,村东 是河,地势低洼,显然不是修寺庙的合适地点。而该村所在地及其西边二、三 百 米的地方,地势高爽,背靠南山,面积也足够大。

四、普光寺的盛衰及天池寺名字的产生时间

据方志资料,该寺的重修起码有两次。一次是成化二十二年(1486),一次是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王维祯撰文的重修碑记今尚存天池寺内,文字基本完整。 额题“重修之碑”四字篆书。

一座俯瞰八百里秦川的隋代古寺——龙池寺

重修碑记

明代末年的长安,战乱伴随着饥荒,到清朝初年时普光寺就已经彻底衰败了。 康熙本《咸宁县志》卷之七《古迹》:“普光,仰天池上,旧为龙池寺。洪武间, 西印土乌萨罗国僧无坏驻锡于此,屡著灵异。秦愍王为建上下寺二,庄严冠长安,今废。”该县志修于康熙七年(1668),距赵崡游访此寺仅五十年。上寺因为位置 较为偏远,寺院虽已毁废,但少量的建筑和建材却幸运保存至今。寺内大雄宝殿 屋顶上孔雀绿和黑色的琉璃瓦就是明代留下的,那是只有王府才可以使用的颜色。

普光上寺虽废,山顶的池子却一直存在,清地方志谈到普光上寺时,都会提及“仰天池”。嘉庆《咸宁县志》卷十二《祠祀志》“普光寺”条:“内仰天池,旧为龙池寺……今废。”此时废寺仍被称为普光寺,且该县志中尚未出现“天池寺”之名。而民国二十五年(1936)的《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卷七《祠祀考》“普光上院”条则曰:“今名天池寺。”天池寺中保存一块“悟祖窑置庄记”碑石,“悟祖窑”在天池寺东南不远的山上,是僧人修行的几孔石洞。此碑谈到仰天池旁的古寺时,使用“天池古刹”之名。此碑年代无考,从其内容看,可能刻于清末至民国间。

一座俯瞰八百里秦川的隋代古寺——龙池寺

天池寺的芦苇

如今,天池寺成为秋天赏芦苇的好去处,车可以直接开到山顶,只是道路狭窄,上下山错车很不容易。当地村民便有了一种营生,用电三轮载游客上下,风驰电掣确实很快,不过过程还是很惊险的。其实步行上山倒也不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逛逛,如果天气好,景色还是很漂亮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隋代   开皇   仁寿   玉峰   天池   县志   长安   城南   法师   山顶   秦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