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宇宙到微观粒子有哪些细思恐极的事情?

假如我们留心就会发现无论是神话传说,亦或是科学推理,如果一直追溯到最初的由来,你可能会发现如出一辙。宇宙从无中生有诞生到今天经历了太多我们人类未知和细思恐极的事情,有些发生几率几乎为零,但是却又好巧不巧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从宏观宇宙到微观粒子有哪些细思恐极的事情?

首先宇宙形成之初的奇点就是个独一无二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如果你要说还有几率形成其他奇点,那你首先得造出30万公里每秒的宇宙飞船,24小时三班轮流值班,再利用冷冻技术花上大约100年时间旅行到直径920亿光年之外的宇宙边缘,可能还不需要100年!

从宏观宇宙到微观粒子有哪些细思恐极的事情?

生活发现点滴


等你穿越了我们的这个宇宙,假如发现有其它宇宙的话,那你可以自豪地回来给地球熟人宣讲“奇点和宇宙都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还有邻居的!”

不过问题的关键难点概率有三个:一是你地球上的朋友有多少概率活到200岁以上?二是人类造出光速飞船的几率是多少呢?三是460亿光年半径外是否是宇宙的边缘?

从宏观宇宙到微观粒子有哪些细思恐极的事情?


如果说前者可以通过基因改造让你的老熟人活到200岁,那么后者造出光速飞船的几率可以说是零,根据目前爱因斯坦相对论光速不可超越,宇宙也不存在超光速物质,自然飞船也是不可能!最后是等你千辛万苦来到460光年半径之外发现是宇宙边缘的几率是多少?我想也是零!

从宏观宇宙到微观粒子有哪些细思恐极的事情?

螺旋星系ic342,美国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的复合光学图像。ic342是一个螺旋星系

其次我们来看银河系里面的太阳系

已知目前也是独一无二的,如果银河系内,甚至在宇宙中找到和太阳系一模一样概率目前看来几率也是接近零!除非在另一个平行宇宙内找到一模一样的太阳系,不过平行宇宙理论从埃佛雷特提出以后,被玻尔等正统物理界不能接受,也伴随他抑郁而终了!

从宏观宇宙到微观粒子有哪些细思恐极的事情?

拿最简单的太阳和月亮来举例:

“我不观察月亮的时候它对于我来说还存在吗?”这句来自于爱因斯坦对于量子理论提出的疑问,然而直到现在此事也是悬而未决,没有找到答案。直到当代IBM在量子计算机开发设计领域一直在和时间赛跑,然而这第一台原型机一直没有什么突破性进展,没有应用之前还不能确定,毕竟我不观察难道月亮就同时处于存在和不存在的状态?

我们远远望去太阳和月亮几乎一样大小,实际上二者相差甚远,而且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比例极不协调,直径竟然达到地球的四分之一,个头实在太大,以月球的质量和体积,地球很难捕获它!

最后谈谈我们身体细胞及微观基本粒子

本来生命在宇宙中的诞生在目前来看近乎独一无二了,再来看70亿地球人每个都是独一无二,能找到和你一模一样的几率又有多少呢?我想也是零的几率!

从宏观宇宙到微观粒子有哪些细思恐极的事情?

落网(捕鱼)Landing net (fishing)


往微观身体细胞层面看,上兆级别数量的每个细胞是否也是独一无二呢?估计重复两个相同细胞的概率也是零!

最严格的意义上讲,“一样”这个概念本身就是非物理的,至多我们只能说在做了观测的方面是一样的。比如你看两个桌子,颜色,大小,形状都一样,即使剖开了看里面的材质的结构都一模一样,但是你还是不能说他们是一样的,因为你还没有用高能粒子轰击过,你无法保证轰击出的结果是一样的。人类认识自然的时候很多时候像一个盲人,只能靠摸,或者像一个失聪者,只能靠看,真正意义上的“一样”这两个字太沉重了,不能随便说。

不过站在物理的角度,只要我们关心的效应相同,或者统计上的结果符合全同假设,就可以姑且认为是一样的。物理和哲学的不同是物理是个实用主义的唯像论家伙。

相较生命体而言,没有生命特征的无机物质结构比较简单,不确定性较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较弱,因而稳定性更高,寿命更长。例如,实验已测得的质子寿命大于10³⁵年,比宇宙的年龄(138亿年)要长许多。相反,生命体的寿命异常地短暂,原因在于构成生命体的有机物质结构复杂,因而非常脆弱,易于分解,并且容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而腐烂、变质。


从宏观宇宙到微观粒子有哪些细思恐极的事情?

生命体的突出特点是它的复杂性、自组织性以及不稳定性,这是我们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复杂的不可逆结构。生命的细胞体是由几十亿个原子构成,而生命体是由几十万亿个细胞构成。生命体通过进食、呼吸或者光合作用从环境中汲取能量维持细胞的活力,通过自我复制繁衍生命,通过改变结构特征来适应变化的环境。不稳定的结构造就了生命体独特的生存方式,它们通过灵活多变的自组织形式构造了无数适应外部环境的精细的结构,而这些结构以非常高效、有序的方式运转着,其复杂的程度往往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也是我们无法用经典理论能够解释清楚的!

至于为什么电子质子的寿命那么长?

一是长期的电子质子的稳定状态使电子质子形成稳定的外壳,二是任何仪器都不能远离电子质子,三是要使电子质子分离的手段其实还是脱不开电子质子。因此要将电子质子完全孤立是不可能的。而电子质子不能完全孤立,寿命将永恒。 最后,为什么自然界多的是电子质子,而不是其他。适者生存,物竞天择。只有最符合自然法则的才能留下来。至于其中蕴藏着什么法则,就是大家需要研究的。

只有一种解释可以很好理解时间,那就是我们所处的世界是虚拟的。我们是高频量子纠缠下的产物,我们看到并进行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所以这个过程我们赋予了他一个意义和标度,那就是所谓的时间。比如人的寿命其实是端粒的递减,就像for(j=126j>0 j--) led=0


从宏观宇宙到微观粒子有哪些细思恐极的事情?

那么问题来了:

电子质子的寿命那么长,是适应环境,优胜劣汰的结果?还是一开始就设计好了?

第一批猴子一开始是单独孤立生存的?由于自身意识到一个猴子无法生存,需要被动寻找同类才能活下去吗?还是一开始就像蜜蜂一样的群居生活?而优质意识是在这群蜂乱舞中通过经验积累下来!

而这一切把问题都指向:我们是一开始就如同电脑一样,硬盘,鼠标键盘+系统程序,通电后开始运行呢?还是纯粹自然随机存在?

从宏观宇宙到微观粒子有哪些细思恐极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宇宙   微观粒子   质子   月亮   光速   几率   寿命   生命体   细胞   事情   结构   电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