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烤辣椒 蘸盐下酒 吃饭要粮票 睡觉在帐篷 野外苦战10年走遍贵州山水

难忘那高高的钻塔

历史是一条见证奇迹的长河。

无论在都市乡村,还是在崇山峻岭;无论在辽阔的江河湖海,还是在无垠的莽原田野,人们在遥望蓝天的同时,总能看到那些高高矗立着的钻塔。不论是角铁结构的井字塔、三角塔,还是钢管结构的人字塔,在那些高高的钻塔下,总能看到地质队员坚韧不拔、巍然挺立的身影。他们双目炯炯,气质高昂,威武雄壮,成为群山之巅、蓝天白云下最动人的风景……

余丽娜从小在地质队大院里长大,对地质队非常了解,她告诉我,地质队由机关、工区和钻机三部分组成。机关主要是行政工作,有党政工团、地质科、子弟学校、机修厂、材料科、卫生院、后勤科,主要在当地的县城;工区分为地顶科、物探、机修工、调度、食堂、医务人员等;钻机,主要是第一线工人,长年在没有人烟的深山老林里工作。

工人们最大的爱好就是喝当地农民烤的苞谷酒

钻机都是三班倒,平时除了上班,下班回到工棚,工人们最大的爱好,就是喝点酒,当地农民烤的苞谷酒,两三元一斤。

没有菜,只有辣椒,在火上烤下,蘸点盐下酒,钻工们只要有酒喝,就开心得不得了,再苦再累,都不觉得。

“钻工和工区的工作人员,每月可以回到队部休息4天,但是大部分人一年都难得回到队部休息,包括我父亲,我们一年也见不到他几次。”余丽娜说。

火烤辣椒 蘸盐下酒 吃饭要粮票 睡觉在帐篷 野外苦战10年走遍贵州山水

1965年6月21日,时任煤炭工业部副部长钟子云(前右三)在盘县与分到贵州煤田159队的北京矿业学院毕业生合影

有一个地质队员,在山上看钻机,当时,大雪封山,他在山上断粮半个月,当时队里派人给山上送粮,送完粮回来时,车子打滑,眼看着就要跌到山底下去了,正好被一块大石头把下面给垫起来了,停在山崖处。他们只好跑出去三公里外,到老乡家里花钱买炉灰渣子,把路上撒上炉灰渣,又在老乡的帮助下,两头用大绳子把车前面拦住,硬是一起把车子拉回来了,避免了车毁人亡的惨剧。

住席棚子和油毛毡搭建的房子

“我们野外都是席棚子,比大庆油田的干打垒要苦得多!他干打垒总是石头砌的房子,我们这里是席棚子,北方叫芦席,在北方是芦苇做的,在南方就是竹子做的。

“我们住的是席棚子和油毛毡搭建的房子,夏天在那个里边待着,油毛毡被太阳烤,味道又大,又闷又热,比桑拿还热,下了夜班,你想睡个觉,根本就不可能。如果能住到哪个老乡家,那就相当不错。那时候的老乡居住条件也不好。下面是牛棚猪圈,上面住人,这种条件已经不错了,虽然味大,但是起码能遮风挡雨。住在油毛毡房子里,遇到下雨天,说漏就漏,外边下大雨,里面下小雨。被子时常被大雨浇透,帐篷时常被大风掀翻,寂静而又漆黑的夜里,听着帐篷外呼啸的大风,时常会陷入孤独。

“记得我们在纳雍县,就是在毕节这边,在那住宿。下大雨。当时我们是住进没几天,周围的排水沟还没来得及挖,第二天早上大家的鞋都不见了,都被水给冲走了。所以我们勘探队的居住条件确实太差了。像电影上那样住帐篷,又浪漫又唱歌跳舞的那是瞎说的,没唱过歌,也没那么浪漫,当时也是咱国家没有钱,说句不好听的话,穷得叮当响,当时机关干部的定量每个月只有23斤至29斤粮食,野外钻工的定量是一个月42斤,重体力劳动,定量也多,粮票就多,出去吃个饭方便,那会儿走到哪都要粮票。”

首战得胜,第一批建井队伍地开进矿区

142队在六枝、173队在盘县老屋基都是首战得胜,第一批建井队伍已经源源不断地开进矿区。郑德祥一直在地质队,从60年代初,到参加大三线建设,他在野外工作了10年,70年代初期回到机关。野外10年,走遍了贵州,走遍了六盘水的山水。

他在142队,先后勘探过六枝矿地宗、六枝、平赛、茅家、苦竹林、上纳、大察、岱岗、大用、郎岱、归宗、黑拉戛精查,以及凉水井扩大精查补勘、双夕普终,探明储量9.806亿吨。

贵州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水源队,自调入六枝区下营盘青杠林驻地,自己动手修筑砂、石铺垫的简易公路,架设高压输电线路,修建干打垒房、棚、库房,并自己设计引来生活用水;在盘县刘官屯片区,地勘公司组织职工架设从两头河至刘官屯大约12千米高压输电线路。组建土建队就地取材,自己动手采石挖土,大搞干打垒房子,边学边干,建造以竹代木、竹席油毡结构的临时工棚、“三合土”、“毛石”干打垒房子,为解决盘县刘官屯片区职工子弟就学,修建了一所砖木结构的学校。钻机工人住房大都是自建简易竹席油毡工棚,部分租用当地生产队的民房或是借用公房。勘探队员的生活设施在“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指导下坚持低标准。

火烤辣椒 蘸盐下酒 吃饭要粮票 睡觉在帐篷 野外苦战10年走遍贵州山水

一七四队职工在野外安装钻塔


一幕又一幕催人泪下的艰苦画面,一场又一场无声的地勘战役,最终都汇成了一份又一份丰硕的地质成果报告。地质勘探工作是一项异常艰苦又科学严谨的工作,地质队员经过勘探,对矿区的地层、构造、矿产及水文地质等,要进行详细阐述,提出科学的结论,形成地质报告,国家再根据报告,编制相关计划,确定需要开发的煤田及矿产……

实现贵州煤田地质事业历史性转变

50年来,在几代地质勘探人员含辛茹苦的不懈努力下,实现了贵州煤田地质事业的历史性转变。从总体煤田地质情况不明,到基本查清煤炭资源分布规律;从煤炭资源家底不清,到成为江南煤炭资源第一省;从单一的煤田地质勘查,到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治理等,不仅为“西电东输”工程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也为贵州建设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在我国,地质学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因国家对能源与矿产资源的迫切需要而备受重视,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油田勘探、地质找矿等领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此造就了曾达到百万规模的中国地质学工作队伍。

那时,这里没有林立的高楼和繁华的街道,没有高端商场写字楼,也没有国际范儿的地标。那些旧时的景象却是一代代贵州地矿人记忆中最鲜活而迷人的地方。

钻进地心深处的钻头,铿锵无敌的地质锤,山中高耸的钻塔,地质人攀登跋涉的身影,把深藏于六枝、盘县、水城高山深谷中的千年宝藏探明和搜寻出来,随着三线建设的全面启动,地质勘探报告的科学呈现,一座座矿山开始修建,一座座高炉开始建设,一幢幢厂房拔地而起,因三线建设而生的年轻的六盘水,顿时有了面向未来勇敢掘进的底气和勇气。

待续……

鹤蜚长篇报告文学《热血在燃烧——大三线峥嵘岁月》连载之十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贵州   钻塔   干打垒   油毛毡   地质队   盘县   棚子   煤田   钻机   粮票   帐篷   野外   地质   辣椒   山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