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滚滚红尘中万水千山走遍

说起作家三毛,很多人都会想起她和荷西忘年、跨国而又真挚的爱情。人生的乐趣有很多,三毛在36岁就体验了一大半。作家的成就、旅行的视野、爱情的美好,都被她一一尝遍。但是36岁以后,她又陷入了挚爱的离世、健康的衰弱、精神的打击。从极乐到极苦,从海岛到沙漠,三毛的一生短暂却又无比完整,她的故事浪漫、多情又多彩,成为了众多少女们梦想的标尺。滚滚红尘中,三毛走过了哪些地方,让我一一细数。

三毛:滚滚红尘中万水千山走遍

三毛与荷西

西班牙:文学才女出国第一站

三毛从小就是一个文学奇才,对于书本很早就展现出了别样的兴趣和才华。小学4年级就读完了正本的《红楼梦》,并且可以头头是道的对里面的片段进行评析,然后初中读完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世界名著。就在初二那年,因为不适应正规教育而休学。在家里度过了7年痛快且悠闲地阅读生活,期间也在父母的教导下学习绘画、钢琴、古文等知识,为她后来的文艺道路打下了充实的基础。在陆续发表了一些作品,且在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旁听了三年后。他来到了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就读。


三毛:滚滚红尘中万水千山走遍

在那里19岁的三毛认识了还尚在高中的荷西。国外的灯红酒绿打开了三毛自闭的内心,放纵了其享乐的肉体。但是对于爱情的谨慎却始终是三毛的一道锁。她并没有立即开始和他的情缘,而是让缘分随风飘荡,成为一粒不断萌芽成长的种子,等待日后的浇灌。

三毛:滚滚红尘中万水千山走遍

德国:潜心修炼的中转站

1968年,三毛去德国,就读于德国哥德书院。在德国,三毛充分吸取了德国哲学的思辨精神,逐渐开始对生活和爱情有了新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不断经历着浪漫的邂逅和对人生经历的实践。在碰撞和磨合中实现对于自我价值的丰满。有人说,三毛人生的节点在撒哈拉,但是深入研究以后可以发现,三毛在留学期间的改变更加明显,这一段潜心修炼的经历让三毛更加夯实了文学基础,在不同国家文化、不同语言体系、不同思想意识的融合和学习中,三毛增长了见识,并且内心变得更加开阔。后来回到台北文化大学执教4年,后又辞职回到西班牙,和荷西重逢,并且再续前缘。

三毛:滚滚红尘中万水千山走遍

撒哈拉:短暂停留躲不掉流浪的命运

1972年,三毛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中翻到了一篇关于撒哈拉沙漠的文章,她从沙漠的荒芜和落寞中看到了一种别样的浪漫,于是便拉着荷西来到了这片神奇的土地。荷西提前在撒哈拉找到了“潜水员”的工作,三毛也暂时停下了流浪的脚步,并且撒哈拉找到了澎湃的创作热情,物质生活平淡但是精神生活十分的充实。这三年的生活让众多三毛拥趸羡慕不已,也让三毛和荷西成为了众多书迷心中的神仙眷侣。

三毛:滚滚红尘中万水千山走遍

可惜在搬到加纳利群岛不久,荷西便因为事故而意外溺水死亡。从此三毛备受打击,重新走上流浪的道路。这一走就是14年,期间三毛几乎走遍了整个欧洲。但是无论怎么走,却再也找不到另外一个荷西。极乐和极悲是一个作家灵感爆炸的源泉,三毛开始寄情于写作,用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悲伤。

三毛把荷西安葬在他们经常去散步的墓园里。葬礼结束后,三毛写下这样的话:“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

台湾:孤独是每个人终极的归宿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选择在台湾定居。同年5月,出版散文集《梦里花落知多少》,该书主要记录了三毛在荷西离世后悲痛的心情和慢慢走出阴霾的过程。之后年底,《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在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国后写成散文集《万水千山走遍》,并进行了环岛演讲。1982年,任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在台湾大学和中国文化大学讲授“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但是长期的劳顿加上精神的颓靡,让三毛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在写下最后一篇《滚滚红尘》之后,三毛带着痛苦亲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们了解三毛的痛苦,也赞扬她的坚强,但是很多人却不理解她为何会自我了断。或许在一段段的感情经历中她看到终点,在一次次出发和停留中感悟到了人生的归宿,那便是“永恒的孤独”,

三毛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我想,死亡是每个人必然的结局,三毛只是提前到达了。


三毛:滚滚红尘中万水千山走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撒哈拉   西班牙   散文集   德国   极乐   万水千山   红尘   作家   精神   人生   爱情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