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散文||北京情缘

文/王凤庭

当代散文 |北京情缘

从鲁西北老家乡下出发,于莽莽的华北平原北上,全程步行的话,至少走五六天,方可到达北京。自德州东站至北京南站乘坐高铁,全程318公里,仅需75分钟。最为大众接受的为绿皮火车和公交汽车。虽比不上高铁那般神速,途中需五六个钟头的时间。但票价便宜,可欣赏沿途风光,或美美的睡上一觉。倘若晚上乘坐,抵达时刚好赶上天安门升旗,则更是喜出望外的幸事了。

爷爷进北京城的方式是第一种,原始而朴素。他凭田畴里练就的铁脚板为资本,一路风尘仆仆“步撵儿”去的。素日喜做小营生的爷爷,一心总想着挣钱置地。让家里人日子过得宽裕殷实,是他最大的人生理想。听人说京城很大,生意好做。便不顾曾祖母和祖母两个女人的竭力反对,急匆匆上路,奔向了600多里外的京城。仿佛那儿有许多金子向他召唤。

1945年初春,鬼子尚未投降。在日寇不断倾轧下,京城老百姓日子也不好过,大多缺煤缺粮,时常处于饥饿状态。原本踌躇满志的爷爷,不仅生意惨淡,还时常遭到鬼子、汉奸、地痞无赖的欺辱。沮丧、惆怅、苦难、屈辱,终使其身心疲惫不堪,身患了“气鼓”(肝腹水)。一个秋风瑟瑟的日子,爷爷不得不绝望的离京回家。归途中不知吃了多少苦,当行至宁津附近,又遭遇强人劫道,身上的长衫被脱去。火气攻心,病情加重,饮恨客死他乡。爷爷尸骨入土为安不久,姑姑出生了……那年他36岁。父亲只有13岁。

爷爷进京悲壮而苍凉,在一家老小悲天恸地、肝肠寸断的哭声中徐徐谢幕。从此以泪洗面成了家人生活的常态。

父亲,彼时13岁的少年男子,过早地感知了人间沧桑与无常。明白了云聚了会散,花开了会谢,河水永远向前流。单薄的臂膀,不得不扛起沉重的生活。父亲读过几天“高小”,算盘打得好,进了区土改工作队“写算组”,成为了那场土地革命运动中最年幼的参与者。后又进信用社工作,不久便辞职了。父亲明白,家里有自己太多的牵挂与不舍——瘫痪在床的祖母,体弱多病的母亲。还有自己的堂姐(伯父女儿)、表姐(姑妈女儿),她们自幼失去双亲、孤苦伶仃。更有那跟屁虫般粘在自己身后,整日哭哭啼啼的小妹……

父亲成了勇敢的舵手。他驾驶着一艘破船,在险恶的生活航道里,劈波斩浪,勇往直前。人民公社化后,他担任生产队会计40余年,最终得到老少爷们儿赠与的“清白干部”的评语。

父亲是个热爱生活的人。爱读书,也爱唱戏。喜欢敞开心扉放牧自己,清贫的岁月,活得豁达而率真。

当代散文 |北京情缘

曾几何时,北京城的影子在父亲的脑海中屡屡闪现。可每一次俱是痛苦伤心的梦魇。他也试图想象过,北京这千年帝都的恢弘大气。书本里、戏台上认知的东西,除感动自己外,还总以独特的方式分享与人。他常常给村里人描述,北京城分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最里面的紫禁城,是皇帝老子的家。还说,天安门城楼很高大,雄伟壮观。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时,毛主席站在那高高的城楼上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父亲讲话的姿态很迷人,富有感染力,易令人产生错觉——面前的这位大概是皇城根儿下的“京油子”。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夜阑人静时,望着窗外皎洁的明月,追忆如风般流逝的碎片时光,总有丝丝悲伤袭来,别样的感慨良深,令父亲泪眼朦胧、痛苦万分……他暗自发誓:至死不去北京城!至1997年去世,父亲 64岁的生命历程中,“北京”始终是老人家最讳莫如深的字眼。

我进北京城是缘于儿子。2004年金秋,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上午九点许,土里土气的父子俩,自德州火车站出发,乘坐那种绿皮的票价27元的普快4402,一路经吴桥、沧州、杨柳青、廊坊等大小10站,至下午三点多抵达北京站。第一次进京有些兴奋,一切都觉得新鲜。父子俩顾不得自身寒酸与土气,在站前广场上,将乡下人的满足喜悦,恣意疯狂地表现了一把,并最终定格成一种光荣的凭证。金色的阳光下,表情有些夸张,脸上的笑容无比灿烂。我们以乡下人的姿态,站成了北京城最别致的风景。

次日,给儿子办完入校手续,我便回家了。列车“哐当—哐当”的声响中,我似睡非睡,思绪飞扬。想起儿子能在北京念书,读大学,便偷偷的笑。幸福感随即萦绕周身,不知不觉地挥洒了一路。

五年后,二小子又考上北京的大学了。入学报到时,大学毕业并已工作的大儿子携女友与我们一并前往。并且他还主动承担起了弟弟的求学费用,直到后来弟弟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七年时光里,鲁西北贫瘠乡村走出来的俩小子,伯埙仲篪,兄友弟恭,在京城勤奋工作学习的同时,更演绎着一幕幕温暖感人的骨肉亲情。

如今长子事业上小有成就,已在北京购置了房产,娶妻生子,安家落户。次子硕士毕业后,入职于国内某著名科技集团,担任芯片基站验证工程师。他们凭个人不懈努力与打拼,在北京拥有了房产或户口,已与这个城市难解难分。从某种意义讲,俨然为“北京人”行列中名正言顺的一员了。

当代散文 |北京情缘

2019年5月10日。上午10时23分。北京航空总医院701产房。随着一声嘹亮的啼唱,上天赐我喜得爱孙。小家伙恰逢盛世,赶上了一个空前伟大的时代。泱泱中华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各项事业兴旺发达、蒸蒸日上,一派欣欣向荣……

相信小孙子生命的诞生及成长,将会见证北京这个国际性大都市,永远蓬勃向上,一定会有无数的辉煌奇迹惊艳于世界。

我与老伴为照看孙子,客居北京两年有余。尽管时常产生缱绻思乡情怀,但转念一想,老家的地承包出去了,举家团聚于北京其乐融融、幸福温馨。内心便稍得慰藉,释怀坦然了许多。生活一段日子发现,首都北京时时都在变化着,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伴着一轮朝阳升起,人们每天都会收获到崭新的惊喜与感动。于是“年深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无意间,我竟把自己看成北京人了。

缘分是很神奇的东西。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二者,冥冥中产生交集,无声无息里有了莫名其妙的开始,光怪陆离的情节,始料未及的结束。都说人与人之间缘分是修来的。那么人与城市之间呢?那梦中神往一百遍的地方,或者无意中踏足即刻有了纠缠、沉溺、故事的城市,用缘分形容都是恰当的解释。所以说,缘分是命中注定发生的事情,无关乎色彩与悲喜。

与一座城市的交集,贯穿着几代人起伏不同的人生,酸甜苦辣,悲喜交织。虽兜兜转转,坎坷崎岖,但毕竟还是做回了想有的样子,残垣废墟盛开耀眼的花朵,含笑的春天,过上了向往已久的暖意时光。

想起一句名言“人是时代的产物,又会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向前”。虽不知谁说的,但深以为然。一家四代与一个城市的情缘,兴许就是最好的注解与诠释。

(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简介:王风亭,笔名王凤庭。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人,六零后,农民。德州市作协会员。作品发表于《山东工人报》《德州日报》《德州晚报》《德州》《陵城文艺》等报刊及《中国作家网》《今日头条》《中乡美文化》《山石榴》等网络平台。现定居北京。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sdswxh@126.com、 sdca98@163.com

壹点号当代散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德州市   北京   紫禁城   北京城   散文   德州   京城   山东省   爷爷   情缘   当代   父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