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漂来北京城”,漕运古镇张家湾的码头变迁

古时有句俗语:“流成的杭州,漂来的北京”

明清两朝定都北京

由于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分离

不得不依靠漕运来维持国家的统治

漕运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庞大的漕运往来

孕育了运河周围大量的村落

通州古运河上曾经最大的码头张家湾

就因作为大运河北端的漕运和客货码头

逐渐形成了瓜厂( 木瓜厂) 、土桥、砖厂、皇木厂、

长店( 今张家湾镇村) 等众多村落

“运河漂来北京城”,漕运古镇张家湾的码头变迁


张家湾码头形成于元代初期

自明初至清嘉庆十三年运河改道之前

大运河一直流经张家湾


作为运河北端的物资转运中心

张家湾运河沿岸修建有许多码头

嘉靖《通州志略》中记载

张家湾为“南北水陆要会之处,

人烟辐辏,万货骈集,

为京东第一大码头”


#01

“运河漂来北京城”,漕运古镇张家湾的码头变迁

明初至嘉靖七年以前

至迟在明弘治初年

张家湾已经形成多处码头群

根据位置可以分为张家湾上码头、中码头、下码头

“运河漂来北京城”,漕运古镇张家湾的码头变迁

明初至嘉靖七年(1528年)以前通州运河水系格局与码头分布(图片来源:陈喜波,韩光辉)


张家湾上码头

上码头位于今张家湾上马头村

为使漕粮能够直接到达通州

明政府疏浚通州至张家湾潞河段

在河两岸设码头

是为上码头


张家湾中码头

张家湾中码头设于明永乐年间

在今张家湾镇土桥村东

是营建北京时来自山东、江苏等省烧造之砖料的专用码头

今通州梨园镇砖厂村就来源于此


张家湾下码头

漕运码头

在张家湾通惠河口南面及以西位置

是元代开凿通惠河后所形成

漕粮至此陆运或经通惠河转运至北京


通惠河口以北是百货码头

近年施工取土发现无数元明时代的瓷器

可见这里是瓷器集散地

“运河漂来北京城”,漕运古镇张家湾的码头变迁

永乐迁都北京后

建城所需大量材料都要从南方采办

这些物品都在今天张家湾村东的运河西岸上岸

储存、批发或中转

由此形成皇木、花斑石、食盐、江米等专用码头

明政府在码头附近设置皇木厂、花斑石厂、上下盐厂和江米店等机构

如今张家湾村北的皇木厂村

就是明代存放自南方运来的木材之所


在今萧太后河口以南

张家湾镇村东边古运河西岸还有一个商业码头

明代,来自各地的物资在此交易转运

傍河形成一条商业繁华的街道

长近千米

故又称长店

“运河漂来北京城”,漕运古镇张家湾的码头变迁

清代画家江萱所绘的《潞河督运图》(局部)


#02

“运河漂来北京城”,漕运古镇张家湾的码头变迁

明嘉靖七年至清嘉庆十三年

“运河漂来北京城”,漕运古镇张家湾的码头变迁

明嘉靖七年(1528年)至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以前通州运河水系格局与码头分布(图片来源陈喜波,韩光辉)

明嘉靖七年,通惠河重新疏通

在通州城外分别建了石坝码头土坝码头

承接了张家湾的漕粮转运功能

也承担起部分其他漕运物资的转运

取代张家湾

成为了运河北端枢纽

“运河漂来北京城”,漕运古镇张家湾的码头变迁

石坝码头位于大运河与通惠河交汇之处,河岸“大光楼”即为旧时验粮楼

而张家湾除了一部分仍保存的漕运功能外

则转变成为商业货运码头

以商业和客运功能为主

《长安客话》中记载:

“自潞河南至长店四十里,水势环曲,官船客舫,漕运舟楫,骈集于此。弦唱相闻,最称繁盛。”


张家湾不仅是运河商业码头

还是北京重要的客运码头

是明清时期京城送行人离别之地

《帝京景物略》记载:

“出都门半取水道,送行人,

闲者别张家湾,忙者置酒此祠亭”


#03

“运河漂来北京城”,漕运古镇张家湾的码头变迁

清嘉庆十三年后

“运河漂来北京城”,漕运古镇张家湾的码头变迁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以后通州运河水系格局与码头分布(图片来源:陈喜波,韩光辉)

嘉庆十三年,运河改道

流经张家湾的大运河故道因水量减少逐渐淤塞

最后变成一条细小的河流

由于漕船不再经张家湾

原来分布于张家湾的商业码头和客运码头以及部分漕运功能都失去了作用

大运河改走康家沟已成定局

张家湾码头走向衰落


但张家湾码头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

张家湾所设之盐厂尚留在原处

这条曾经的运河故道

成为输送食盐的专用运道

张家湾成为北京地区的食盐中转码头

故当地把这条河叫做小盐河


光绪二十三年京津铁路通车

1900年清政府宣布废止漕运

漕粮改由火车直接运送北京,不再转道通州

民国初年张家湾盐运码头废弃

至此

张家湾作为运河码头的历史彻底结束


“运河漂来北京城”,漕运古镇张家湾的码头变迁


虽然现在的张家湾已不再承担漕运功能

但它周边的古迹、村落依然记载着过去那段历史


通运桥

通运桥位于张家湾城南门外

因横跨于萧太后河之上

又被称为“萧太后桥”

这里在过去是运河北端客运码头

通运桥的东西两侧均建有石质平台

就是为乘客登岸所设的

“运河漂来北京城”,漕运古镇张家湾的码头变迁

通运桥,又名萧太后桥(图片来源:漕运古镇张家湾,杜智广丨摄)


里二泗村

过去有句话讲

“船到张家湾,舵在里二泗”

自元初,在里二泗码头附近就有一座供奉妈祖的天妃宫

明代改称“佑民观”

清康熙年间为佑民观牌楼题写了“保障漕河”的匾额

南来北往的商旅、官员、使节

可在此向由海神角色转变而来的漕运之神妈祖祈求平安

“运河漂来北京城”,漕运古镇张家湾的码头变迁

“古迹里二泗”牌楼(图片来源:网络)


皇木厂村

明朝永乐建北京城时

营建所需大木( 称皇木) 自南方各地经运河运抵这里

由于无法及时通过陆路转运至北京城

需要囤积存放

因此宦官、佑司把总署设至此

运木的车户、脚夫居于此

慢慢形成村落,名为“皇木厂村”

目前村内仍有明代古槐一株

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运河漂来北京城”,漕运古镇张家湾的码头变迁

皇木厂村古槐树(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大运河承载着千年的过往烟云

孕育了深厚的民族文化

关于大运河

您有哪些记忆和故事?


您可以把我们的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并讲出您的大运河故事

然后截图发到“北京印迹inBeijing”微信后台

我们将汇总出三个点赞最多的故事

为故事讲述者送上2张通州大运河游船船票(短航线单程60分钟)

实地感受如今运河两岸的时代风貌



参考资料

[1]陈喜波,韩光辉.明清北京通州运河水系变化与码头迁移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28(01):107-116.

[2]成志芬,唐顺英,华红莲.大运河(北京段)传统村落居民对运河文化的认知及认同研究——以通州三个传统村落为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02):36-46.

[3]王铭,刘爽.运河京门:张家湾运河古镇的独特定位及其当代塑造[J].新视野,2021(03):108-11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漕运   通运   运河   北京城   码头   通州   大运河   水系   村落   古镇   北京   来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