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羞耻教育让孩子更听话?听话背后,是孩子内心无法摆脱的羞耻感

文|弥小木

电视剧《请回答1988》里,豹纹女士有一次去国外旅行,儿子帮忙拿护照,让她报英文名,豹纹女士以各种借口挂断电话。到后来才知道,豹纹女士并不认识字母。让儿子知道,是让她觉得“羞耻”的一件事。

“羞耻”,简单一点说,是让人觉得“丢脸”的感觉,但关于“羞耻”实际的内涵又不止于此。大人有羞耻感,小孩也会有。有人说“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话用在“羞耻感”上,也适用。耶鲁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肯尼思·巴里什在《儿童心理治疗中的情绪》说过,儿童的羞耻感在情绪行为调节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是会贯穿“整个童年直至整个一生”。

与其长大后,再慢慢治愈,不如在孩子小时候,就将“羞耻感”对孩子的影响降到最低。市面上,专门讲羞耻感的书籍不多,这两天读的《恰如其分的害羞》是其中的一本。

《恰如其分的害羞》是丹麦的心理治疗师伊尔斯·桑德写的,如果关注“高敏感”这个话题,会对伊尔斯·桑德不陌生。伊尔斯·桑德在《恰如其分的害羞》里,讲述与“羞耻感”有关的话题,比如“羞耻感”给人带来的影响、所处的情境,以及如何去应对“羞耻感”等等。阅读这本《恰如其分的害羞》,让人对于“羞耻感”的内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用羞耻教育让孩子更听话?听话背后,是孩子内心无法摆脱的羞耻感

你好,羞耻感

说起“羞耻感”,或许每个人都遇到过。当你觉得“丢脸”的时候,也许就是“羞耻感”带来的感觉。只不过“羞耻感”给每个人带来的影响不太一样。有的人一笑而过,有的人会被这种感觉苦苦折磨。聊“羞耻感”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什么是“羞耻感”。

《恰如其分的害羞》给“羞耻感”的定义是:

羞耻感是一种与人际关系相关的情绪。

也许每个人对于“羞耻感”会有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的害羞》里列举了几种不同场景下的“羞耻感”状态。总结起来,可以分成两种。

一种是和自己有关的,比如对于自己的外表不满意、自己的形象遭到挑战、自己的某一个缺点无法忍受、没结婚没工作没小孩等等的状态。这些或外在、或内在的“形象”,让自己觉得被他人知道,会“丢脸”、“羞耻”的场景。

另一种是和“他人”有关,当别人做错事的时候,自己也会觉得羞耻。说起这点,心理教育专家陈默曾经提过,在多子女的家庭,当父母批评其中一个孩子的时候,另一个孩子的内心会觉得“羞耻”。

想想“羞耻感”出现的场景,会让我们对“羞耻感”有更形象地理解。另外,了解“羞耻感”时,有必要和“内疚”做一定的区分。虽然有时两者会同时出现,但却有很明显的区别。

伊尔斯·桑德在《恰如其分的害羞》里,列了“羞耻”和“内疚”的4大区别。简单来说,“羞耻”是对自己这个人的错误认知,一旦产生“羞耻感”,道歉并不能改善。而“内疚”则是对做错事的一种感觉,可以道歉,并且愿意采取行动去弥补。

美国心理学家艾琳·肯尼迪-穆尔在《学会自我接纳》一书中,也谈到了“羞耻感”,一个人一旦有了“羞耻感”,是不会想着采取行动去修复关系,而是会条件反射般地对他人指责与攻击。最最关键的,就如伊尔斯·桑德提到的,一个人过度的“羞耻感”,是会影响他的“自尊”。

合理的“羞耻感”,能约束人的行为,但是过度的“羞耻感”,可以压倒一个人。艾琳·肯尼迪-穆尔则认为,“羞耻感”可能会给人带来焦虑、抑郁、自卑等等的负面影响。

用羞耻教育让孩子更听话?听话背后,是孩子内心无法摆脱的羞耻感

羞耻感,怎么来的?

为什么有人的“羞耻感”,会特别强烈?关于“羞耻感”的来源,伊尔斯·桑德在《恰如其分的害羞》里有论述,在家庭方面,总结起来有两个原因。

很遗憾,有一种“羞耻感”的来源很隐蔽,很可能我们自己都没有发觉。这一点,就是家庭中的代代传递。伊尔斯·桑德在《恰如其分的害羞》里是这样说的:

羞耻感会代代相传,你父母很可能也同样因为让你感到羞耻的事情而感到羞耻。

心灵治疗师露易丝·海,就曾分享过,她是看着她母亲生存的环境,对有些事情,女性会天然觉得“羞耻”,但事实上却不应该有这样的感觉。自从觉醒之后,露易丝·海一步步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羞耻感”的代代传递,很隐蔽,只要察觉,也是可以停止这种传递。

除了被动的“代代传递“,还有一种是主动的“羞耻教育”。“羞耻教育”,是大人养育孩子过程中,很容易用到的一种方式。伊尔斯·桑德在《恰如其分的害羞》里,分享了她小时候受到的就是“羞耻教育”。只是因为,这样的教育,能让孩子更听大人的话。医学博士施琪嘉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则认为,这样的教育,是一种“耻文化”的教育。

如果一个孩子长期接受这样的教育,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施琪嘉曾接手过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男孩到了初高中时尝试伤害自己。寻找背后的原因,是这个男孩长期处于被抛弃、虐待的家庭环境中,父母最常对孩子说的话是“你丢了家人的脸,你这样做对得起父母吗?

“羞耻感”能压垮一个大人,更别提小孩了。这样的教育方式,心理咨询师侯玉珍在《因为我是女性》里,同样指出大人总是批评、指责孩子,给孩子带来的核心感受就是“羞耻感”。

“羞耻感”最终带来的是一个人对自我的攻击,是自尊心的下降。等孩子被“羞耻感”压倒时,大人再去怪孩子,为什么做事畏畏缩缩,总是不自信就太晚了。明明是大人亲手剪断了孩子飞翔的翅膀,怎么能怪孩子不会飞?

用羞耻教育让孩子更听话?听话背后,是孩子内心无法摆脱的羞耻感

“羞耻感”,少一点

既然知道过多的“羞耻感”会给人带来无法承受的负面影响,那么作为家长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给孩子造成“羞耻感”?对应上面提到“羞耻感”产生的原因,对策也有两个。

代代传递的“羞耻感”,一旦大人们意识到了,那就主动去切断这种传递,并且学会原谅自己。这个方法,来自于心理学家艾琳·肯尼迪-穆尔的《学会自我接纳》一书中。

为什么大人学会自我原谅,会对降低孩子的“羞耻感”有用?因为“言传身教”啊。当大人学会了自我原谅,对自我的接纳,孩子产生“羞耻感”的时候,他们也会学着去接纳自己、原谅自己。

就像有位住顶楼的父亲,每次走出电梯时,都会将电梯按回1楼,因为这样做,一楼坐电梯的人,就不用等太长。这位父亲的举动,他的孩子看在眼里,后来孩子每一次走出电梯,也都会将顶楼的电梯,按回一楼。孩子往往不是看大人说了什么,而是看大人做了什么

如果有代代传递的“羞耻感”,不妨从我们这一代主动切断吧。学会原谅自己、接纳自己。在面对“羞耻感”这件事上,给孩子一个正向的榜样。

那些看得见、听得到的“羞耻教育”,也是时候停止了。在生活中,提高孩子的自尊。如何提高?伊尔斯·桑德在《恰如其分的害羞》里,分享了几个比较细节的内容。

伊尔斯·桑德说“眼神接触可以让人从心底深处感到愉悦、安心。”,与孩子的眼神接触,其实是孩子最初认识自我的途径。古希腊的神殿上,有一句“认识你自己”。孩子们最初认识自己,就是从父母眼中开始。

记得有位妈妈分享过,当她孩子放学进家门时,她看孩子的眼光都是亮的,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妈妈眼中最亮的那束光芒。这位妈妈的做法,倒是很值得我们学习。

对孩子的反应,及时做出回应。心理学家约瑟夫·布尔戈的《超越羞耻感》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无回应的爱”是最基本的、最痛苦的羞耻感范式,可能在生命的任何阶段为我们造成痛苦。

想想那些为了让孩子“听话”,而对孩子的反应毫无回应的说法,会不会太过残忍?如果我们对孩子的反应,没有做出反应,伊尔斯·桑德指出,孩子得到的反应是:“你根本不存在。”那会让孩子对自我产生怀疑。

和孩子相处时,对他们的反应,及时做出回应。但是,我们不是完美的父母,不可能时时都对孩子的反应做出回应。那怎么办?心理学家赵梅如提到的观点很抚慰大人的心灵,当孩子下一次出现的时候,去好好回应就可以了

如果说眼神接触、及时回应都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自尊,那么在说话这件事上,喜欢撂狠话的大人们需要克制了。

伊尔斯·桑德在《恰如其分的害羞》里的这句话,反复读,记在心里,在下一次想要出口伤孩子时,想想这句话。

让人羞耻的话的共同点是,或明或暗的告诉你,你这个人有问题。

如何批评也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艺术,关于如何批评,避免字数太长,就放在另一篇文中再讨论吧。另外,我们在批评孩子行为的时候,还要教会他们正确的行为方式。

写在最后的话

育儿育己,在养娃的这条路上,越发觉得自己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自问做不了完美的妈妈,也不想做,那样太累,但是却可以努力做足够好的妈妈。至少可以让“羞耻感”这件事,对孩子产生的是正向的影响。

提高孩子的自尊,让他们的内心始终保持着一股力量。希望那股力量,能让孩子在面对成长中的困境时,给到他们足够多的支持,无论多难,心中都会响起那句“你很好”。

关于“羞耻感”的内容,还有很多可以讨论分享的地方。说到底,每个人的阅读体验都不太一样,如果对于“羞耻感”想有进一步的了解,不妨亲自打开伊尔斯·桑德的这本《恰如其分的害羞》,听伊尔斯·桑德娓娓道来,和伊尔斯·桑德一起进行书本上的交流。

恰如其分的害羞 35 购买

祝阅读愉快。

我是弥小木,家有两娃,爱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羞耻感   羞耻   肯尼迪   孩子   恰如其分   心理学家   听话   害羞   伊尔   大人   内心   父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