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一年级的娃“密谋换个妈妈”,我惊觉自己辅导作业像个疯子

辅导作业,问题一大堆:

娃写作业的时候,这摸摸、那摸摸;字写得歪歪扭扭;

每天就知道玩,不催就不知道去看看书……

都说一年级是为了养习惯,看到他这样,我的火气蹭蹭上头,成绩跟不上吧,习惯还这么差!

我完全控制不住,骂小孩,甚至动手。有一天我直接听到娃跟好朋友说:“我要偷偷换个妈!”我开始反思,每次把亲子关系搞得很紧张,却没有任何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完全是我个人情绪的发泄。

书评:一年级的娃“密谋换个妈妈”,我惊觉自己辅导作业像个疯子

一年级的孩子,“0基础”的只占10%,这些孩子中,连拼音和握笔都没有提前学的孩子,好多年才见一两个。这我本来是不信的,直到自己的娃上一年级,班上就是这个样子。

我在二线省会城市,二类小学,原先为了照顾娃方便,全家跟老人住在乡下, 整体环境并没有那么鸡娃,上的公立幼儿园,娃天天就是玩。到了小学直接就跟不上了,跟班主任沟通后才知道,我简直是裸奔上小学的。而其他的孩子,有些都已经抢跑了一年,甚至两年了。

老师知道我们的情况后,还开导我说0基础的娃,这个情况还算是不错了。我又找其他家长了解,果然落后的有点多。

一面是娃跟不上,一面是辅导作业就鸡飞狗跳。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我发现了一本书。

这本书叫做《二次成长》,作者王瑞,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学院心理咨询专业,现于中美精神分析联盟精神分析高级组项目进行专项训练。B站知名心理科普up主,经营“安慰剂心理小店”。

书评:一年级的娃“密谋换个妈妈”,我惊觉自己辅导作业像个疯子

本书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她不是把过去的文章稍加整理,迅速地出版和发行,一种“割韭菜”的快餐畅销书。本书有完整的体系和脉络。书中系统地带读者回溯0-18岁的5个成长阶段,引导读者逐一筛查17种内心缺失,作者还以自身经历为例,亲身示范19个方法工具箱的使用,教会读者如何独立使用书中方法,系统性地弥补内心缺失、优化心智模式,解决种种心理问题,实现自我的二次成长。

书评:一年级的娃“密谋换个妈妈”,我惊觉自己辅导作业像个疯子

本书内页设计非常用心,让人翻阅时心情愉悦,感觉注入了心理学的“小魔法”

这本书的阅读方法是带着最困扰自己的一个问题,开始阅读。我的问题当然是:明明这些年情绪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为什么在辅导作业上会破功?到底怎样才能更好地协助孩子度过他自己的幼小衔接?

我发现“应该”如何影响你的自尊,这一小节适用这个情况。应对的方式是这张表格:

书评:一年级的娃“密谋换个妈妈”,我惊觉自己辅导作业像个疯子

我急于解决亲子辅导的问题,就先只做了人际关系-孩子这一项。

发现板块

具体分类

“我应该…/我不应该…”

“应该”属性

(合理/虚假)

人际关系

孩子

孩子应该让家长省心

虚假

孩子应该自己有时间概念,自律

虚假

孩子的成绩应该名列前茅

虚假

应该控制情绪

合理

应该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

合理

应该想办法解决辅导作业的问题

合理

应该发现孩子的成长、学习规律

合理


做完表格,其实我的思路已经清晰起来。

接下来,就要挑战虚假“应该”:


虚假“应该”

认为虚假的理由

之所以设置这条“应该”的原因

你的挑战

孩子应该让家长省心

这不符合现实

我想偷懒,不劳而获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我应该认清孩子的真实情况,想明白,这个需要1-2年来培养习惯。

孩子应该自己有时间概念,自律

这个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的

孩子的成绩应该名列前茅

这个不符合现实

希望孩子有一个好未来/虚荣心

平常心,找到孩子适合的、不要强求他


最后,承担合理的“应该”:

合理“应该”

合理的理由

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愿意承担的责任

应该控制情绪

情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越弄越糟

控制不住

每一次都反思,愤怒是恐惧的外在表现,那我恐惧什么?

应该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

对于6岁儿童,这些问题太过抽象,应该有父母引导

孩子不配合

1、多看育儿方面的书籍

2、跟老师多沟通

3、定期复盘、总结

应该想办法解决辅导作业的问题

一时不见效

自己首先要很熟悉知识掌握要求。

因材施教

纵向对比(跟过去比有进步),不要横向对比(跟同学比)

应该发现孩子的成长、学习规律

怎么行动

从资料、网络、知识付费等多方面入手;

实践与总结


作者也说明了,不是一次就能解决问题的,我们需要给自己足够多的时间和耐心,一条条去化解。可以每隔一段时间,来重新做一遍。

这只是此书众多方法之一,《二次成长》绝对可以作为成长字典来时时翻阅的,书中根据0-18岁的成长线,每个年龄段可能遇到的不正确教养方式而留下的后遗症,给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法。全书都是干货,可以反复阅读,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

它不仅是成年人的二次成长,也是育儿宝典。谁都有第一次做父母的无措,面对孩子顽劣的无奈。孩子是模仿父母行为的,所以,孩子的问题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原因。父母也是从孩子长大的,也受到自己父母(原生家庭)的影响。责怪原生家庭没有实质性的用处,不如自我疗伤,修补人格,自己的孩子就不用吃自己小时候吃过的苦了。

摆脱玻璃心、讨好型人格 28 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作业   名列前茅   疯子   虚假   书评   情绪   家长   父母   习惯   成绩   妈妈   孩子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