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说:冬至要“做3事,忌2事”,分别指的是啥?


冬至节气即将到来,早在秦汉之前,冬至就是一年之岁首。人们常说“冬至大如年”就是由此而来!如今很多地方依然把冬至称为“亚岁”或者小年。


老人说:冬至要“做3事,忌2事”,分别指的是啥?

冬至做三事,分别指的是啥?

老人说:冬至要“做3事,忌2事”,分别指的是啥?

一、护阳御寒

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冬至过后,太阳开始北返,白昼开始加长,所以冬至是白昼变成的开始,是阴气增强的顶点,也是阳气初生的开始!


正所谓“冬至一阳生”,初生的阳气是很脆弱的,就如同微弱的小火苗一样,需要呵护。


除了大自然中的阳气萌动之外,人体的阳气也开始萌动,但此时的阳气很微弱,很容易被寒风扑灭,也就是被风寒之气熄灭。头为诸阳汇聚之处,体内初生的阳气最容易通过头部散发掉,所以要注意头部保暖,可以戴帽子来防止阳气散失过快。


俗话说“寒从脚起”,脚是距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寒从地起入脚心,而脚丫距离心脏最远,最容易受寒。

所以每到冬至时,民间还有“送鞋袜”的习俗,最初是晚辈给长辈送,后来就是长辈给晚辈送,正因为有了这个习俗,冬至也被称为“履长节”!

所谓“履长节”也就是通过送鞋袜,让人们保护脚丫不受寒。古人认为,腹为阴,背为阳,而冬至的风寒之气会经过背部进入身体,从而扑灭初生的阳气。阳气灭则百病发,所以冬至三暖,脚暖头暖和背暖。

二、潜藏收敛

冬至是一年中阴气最强的一天,虽然太阴生少阳,但此时的阳气是最弱的。俗话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意思就是冬至节气,夫妻要分开居住。古人认为,一年之中,子午之月都要分开,也就是农历的五月和十一月!

俗话说:“不举五月子”,意思就是五月的孩子长大后对父母不好,其实子月是阳气初生的开始,而午月是阴气初生的开始。所以阳生于子,阴生于午,这两个月都是阴和阳的交替之时,季节的力量比较混杂。

以前的五月也被称为“毒月”,妻子要回娘家居住,就是避免夫妻在一起。

《黄帝内经》中说:“冬季闭藏,万物休整,人体阴阳二气均深藏在内。此时当顺应时令,遵循“冬藏”之道,做到多储蓄,少透支,宜静不宜动。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所以冬至要避免大量消耗,尽量藏起来以顺应季节的变化。


三、多睡适补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至是冬季“闭藏”的力量最强的时候,所以冬至也是最佳的补充之时,也就是储藏养分之时。

然而冬至是阳气初生之时,所以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食物,也就是选择储藏那种能量,大致可分为四类:气、血、阴、阳!

如果要储藏“气”,那就可以食用花生,山药,胡萝卜等。需要储藏“血”,那就食用:鱼类,肉类,猪肝,木耳等。需要储藏“阳气”,那就是用:韭菜、枸杞等,如果需要储藏“阴气”,那就用梨,鸡蛋,葡萄等,根据自身来决定。

除了“冬补”之外,还要早睡晚起,以顺应季节的变化。因为冬至黑夜最长,白昼最短!

《黄帝内经》中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意思就是睡觉的时间也要遵循夜长昼短的规律,天睡我睡,天醒我醒。

冬至忌两事

一、冬不坐石

俗话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因为冬季为太阴,也就是阴中之阴,五行属水代表肾。在《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飱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瘧’;秋伤于湿,徘生‘欬嗽’。”

老人说:冬至要“做3事,忌2事”,分别指的是啥?

本身冬至就是阴气最强的时候,也就是最寒气最强的时候,坐在石头上那就会寒上加寒!到了春季之后,积累的寒气就会显现出来,从而出现各种不舒服。

二、早睡早起

很多人喜欢早晨锻炼身体,特别是老年人,天还不亮就起床锻炼,这种习惯放在夏季是很好的。如果到了冬季,特别是冬至,就不好了。

因为冬季要归藏,所以要晚睡晚起,等太阳出来之后,可以护住初生的阳气!

也就是让体内的力量不往外发散,以藏为主,所以夫妻要分开。看完这篇文章,你明白了吗?你觉得“做3事,忌2事”有道理吗?(三农信息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冬至   黄帝内经   太阴   阳气   阴气   白昼   俗话说   最强   冬季   也就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