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的孩子,出自这几种家庭

一个孩子患上了抑郁症,医生去复诊的时候,小孩正在看书。


医生表扬她:“这孩子真用功。”


随后母亲接了一句:


“用功,假用功。”


医生十分无奈,为什么孩子都抑郁了,父母还是改不了冷嘲热讽的毛病。


孩子形成自卑的心理,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受原生家庭点点滴滴的影响。


自卑的孩子往往来源于这几种家庭:


01


父母打击式教育


父母信服“谦虚使人进步”,从不表扬孩子,不管孩子做得多么好,也会告诉孩子“你做得不够好。”


从来不夸奖认可孩子的行为,哪怕孩子在外人眼里再优秀,父母也会一直鞭策孩子要继续加油。


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打击式教育就像一枚钉子,钉在孩子的心上,不管孩子拥有什么样的成就,这颗钉子,都会在孩子心里提醒孩子:你不够好。


哪怕伤口慢慢愈合,但钉子留下的疤痕却永远存在。


这道疤痕就叫作自卑。


小时候,父母看不到孩子的闪光点,只会打击他,否定他。


长大后,孩子会习惯性地自我否定,永远走在追求更好的路上,成为一名“优秀的自卑者。”


姜文就是一名典型的代表。


姜文,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中国内地演员、导演、编剧。曾凭借在《芙蓉镇》中的表演获得了1987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之后的一系列作品也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很难想象,这么优秀的姜文,却从来没有真正自信过。


姜文在《十三邀》中,说出了深藏心底多年的苦恼与秘密:处理不好与母亲的关系,是他人生最大的失败。


自卑的孩子,出自这几种家庭


“我实在想不出任何能与母亲处好关系的办法”,当一个霸气十足的硬汉,惆怅又迷茫的说出这句话时,足见他内心的那份无奈,那份凄凉!


姜文的父亲是一名军人,总是沉默寡言,母亲是一名音乐教师,性格也不活泼。


姜文还有个弟弟,叫姜武,两个男孩都很淘气。


姜武胆小,属于蔫淘型,总是背着大人干坏事,还不敢承认。


而姜文则是没心没肺型的,做事不懂得遮掩,于是,他成了母亲最不喜欢的样子。


可是还是孩子的姜文却不懂得要“收敛”,依然大大咧咧,也一直得不到母亲的喜爱。


在姜文的印象中,母亲从来不对他笑,也从不夸赞他。


似乎姜文永远是错的那一个,于是他变得非常自卑。


后来,姜武用了三年都没有考上电影学院,而姜文仅一次就考入了中戏,本来以为这下母亲一定会认可自己。


可是当姜文高兴地向母亲展示自己的录取通知书时,母亲只是淡淡地扫了一眼。


随后,把录取通知书随手丢到一边,呵斥道:“快去把你那一盆衣服洗了,少说这些没用的”。


后来,姜文因《红高粱》一举成名,本以为母亲会因此而自豪,但是姜文依然没等到他想要的反应。


成名的这一路,姜文使尽浑身的解数,不断讨好妈妈,但是始终不能让她为自己开心。


姜文无奈,只能怨自己无能。


直到2018年3月,姜文的母亲走了,永远地离开了他。


他再也没有机会去讨好妈妈,他是多么希望母亲再给他一些时间,给她一个微笑,给他一个拥抱,给他一句认可!


02


有暴力的家庭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心理、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


家庭暴力直接作用于受害者身体或精神,使受害者身体上或心理上感到痛苦,损害其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


不管是夫妻之间的暴力,还是父母对孩子的暴力。不管是行为暴力,还是心理暴力。


长期的家庭暴力,足以让一个孩子自卑。


美国曾做过一项调查,长期生活在家暴中的孩子,会形成两种极端的性格。


一种是变成施暴者,将自己受到的痛苦发泄在受害人身上,从别人恐惧的目光中,找到安全感。


另一种是成为一个极度懦弱的人,心理长期处于恐惧之中,有着童年阴影,一点小事就会产生害怕的情绪。


长大后,面对任何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退缩。


在与人相处时,因为懦弱自卑,会经常受到各种不公平待遇却不敢反抗。


03


过于节俭的家庭


有人信奉“穷养孩子”,就是限制孩子的物质条件。


经常会跟孩子灌输节约的思想:


“爸爸妈妈赚钱不容易,你要省着点用知道吗?”

“我们每天上班多辛苦?赚的钱都给你上学了!”

“要什么玩具,家里没钱,不买!”

“这么贵的东西,抵得上我们一天的工资了!”


认为让孩子在童年多吃苦,就可以培养孩子的坚韧与不屈的性格。


于是,孩子从小就被要求节约。


一直没有对金钱的支配权,孩子会形成自卑感、匮乏感和愧疚感。


就像我前几期写的“抠门达人”王神爱。《小富婆都是“抠搜”出来的,32岁宝妈“抠”出了两套房》


其实父母工作稳定,物质并不匮乏,然而母亲把钱全放在冰箱冷冻里,不舍得花。


给王神爱钱的时候不是交到孩子手里,而是扔在地上,让孩子体会赚钱的“屈辱感”。


之后,她逃离原生家庭。


自卑的孩子,出自这几种家庭


一直都在攒钱中寻求安全感,别的女孩子旅游,逛街,买衣服。


在她眼里这一切都是奢侈的行为。


她只能靠着手里足够多的金钱,才能获得自信和安全感。


我有位朋友,父母从小就是这么教育她的:要省吃俭用,不能浪费,别买那些花里胡哨没有用的东西。


小时候,其他小女孩有花裙子、小饰品,她想要从不敢和父母开口。


工作后,节约的习惯改不过来,朋友们邀她一起逛街,有的东西自己明明很喜欢,经济条件也允许,但她总是看看吊牌还是放下了:


“我觉得我配不上这么贵的东西。”


过度节俭让孩子一花钱就觉得愧疚,永远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一等,不如别人。


《少年派》中有句台词:“小孩也需要钱压兜,身板才能直起来。”


孩子之间也有社会交往,父母在这方面过于严苛,很容易让孩子在同龄人面前抬不起来头来。


家庭物质条件差,是不会让孩子感到自卑的。


只要家庭保持积极生活的态度,孩子也能自信、愉快地成长。


怕就怕,父母对孩子过度节俭的态度,把心理匮乏感强加给孩子。


04


爱孩子有条件的家庭


小时候有没有被无条件爱过,才是影响一个人自信的关键。


有个学生在班上当班干部,成绩特别好,平时待人接物表现也很好。


在大家眼里,他是一个很优秀的人。


但他的内心却异常自卑,这一切都源于母亲对他有条件的爱。


小时候,母亲总是要求他要听话,要懂事,要努力,不然就不要你了。


这种要挟式的爱,让他觉得,只有自己足够优秀,母亲才能喜欢自己。


母亲如果对他不认可,他就会怀疑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


而且母亲性格的阴晴不定,也影响了他对自己的接纳。


有时候明明做得跟之前一样好,可是遇到母亲心情不好时,也会挨一顿骂。


于是,成长的路上,他不敢放松警惕。


这种认知对他的自信心建立也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


“我妈关心的不是我,而是我优不优秀。”


每个孩子都有不完美的一面,如果总是和孩子的不完美较劲,孩子也会只看到自己缺点,慢慢低到尘埃里。


05


孩子自信心的树立,最初的场所是在家庭


教育家蔡元培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想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说法的语气和方式。”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语言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语气是鼓励还是讽刺,态度是温和还是冷漠,都深深影响了孩子对生活的信心。


自卑的孩子,出自这几种家庭


家庭里的爱和鼓励,是孩子自信的源泉。


来自家人的爱和鼓励,永远是孩子成长之路的良药。


在温馨家庭长大的孩子,内心会更富足,更自信,因为父母对他的珍视,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自卑   孩子   家庭   家庭暴力   暴力   自信   母亲   父母   优秀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