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所以深陷两次世界大战,与这位“铁血宰相”有着很深的关系

俾斯麦可能是除了马克思以外,中国人最熟悉的德国历史名人了,只因为俾斯麦在1862年于普鲁士下院的首次演讲中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失败是坚忍的最后考验,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将这句名言奉为圭臬,这显然是对俾斯麦这个人的误解,也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俾斯麦虽被称之为“铁血宰相”,发起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以及普法战争,但这并不意味着俾斯麦是一个崇尚暴力的政治家。

武力对俾斯麦而言只是强化国家威望的工具,必须得要节制的使用,更要懂得敬畏战争。如果为了一己私欲滥用暴力,反而会适得其反。后来的威廉二世和希特勒虽然杀伐果断,但却没有分寸,突破了人性的底线,最终将德意志民族和欧洲其他民族都拖进了战争的绞肉机之中。


所以,让我借俾斯麦的政治生涯探寻暴力与和平的平衡,以史为鉴,开阔眼界,这正是我们后人学习历史的关键。


俾斯麦是欧洲十九世纪下半叶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他平定了德国的分裂状态,完成了德意志民族的和平与稳定的目的。这一切又与俾斯麦的成长环境和容克贵族的身份有关。

德国之所以深陷两次世界大战,与这位“铁血宰相”有着很深的关系

“铁血宰相”俾斯麦

所谓“容克贵族”说白了就是普鲁士的贵族地主阶级,他们是一群“骂人可以骂得地动山摇”、“恣意鞭笞狗和家仆”的贵族。而且,这帮贵族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美洲大陆被发现后,就有许多容克贵族纷纷迁移过去。


俾斯麦身为容克贵族,自然也继承了容克贵族彪悍和不羁的特性。所以,年轻时的俾斯麦总是摆出一副玩世不恭的姿态,凡是他看不爽的人,他就会主动上去与之决斗。

据统计,俾斯麦跟同学一共进行过二十七次的决斗。 不过俾斯麦跟一般纨绔子弟不同,他见多识广,有勇有谋,上进心极强,而这得益于他有一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母亲。


俾斯麦从大学毕业后混得并不好,他因为好赌而欠下了一屁股的债,他的未婚妻还跟着一位军人跑路了。

于是,伤心难过的俾斯麦只能回到他的老家勃兰登堡,继承家族的产业,过上了容克地主逍遥、安逸的生活。可野心勃勃的俾斯麦不甘于这种平凡的人生,而他的性格也注定了他会做成一番大事业。


十九世纪中期,德国的政治局势因为受到拿破仑的影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所以没有爆发内战,是因为容克贵族一直充当着中间人,维护各邦国的利益和安全。


与此同时,俾斯麦在勃兰登堡当地树立的威望之后,便趁机参与议员选举。

然后在1847年,俾斯麦替代了一位体弱多病的议员,成为了代表萨克森贵族参加普鲁士联合邦议会的选举议员,最终成功当选为柏林州议员。于是乎,32岁的俾斯麦成为了联邦议会中最年轻的议员。

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年欧洲爆发了一系列社会革命,普鲁士国王遭到革命军的抓捕。

在决定前途的关键时刻,俾斯麦果断地站在了国王的对立面。


1851年,俾斯麦任职于法兰克福联邦议会的普鲁士王国代表,不久后升任为大使。直到威廉亲王摄政后,俾斯麦被调任为驻俄大使,离开了普鲁士王国代表这份他干了八年的工作。


威廉亲王登基后,因为军备扩充问题与议会展开了激烈的冲突,于是他不得不任命俾斯麦为宰相,以此摆平与议会的争端。

俾斯麦不仅有过在议会办事的经历,而且他还是容克地主出身,属于实权派。因此,俾斯麦是唯一一个能够掌控局面的人。


威廉一世与之相比则处处受限,活得相当“憋屈”。,俾斯麦就曾在回忆录中吐槽过这位皇帝,说:“我们这位皇帝呀,一辈子过得太憋屈,他的妇人之仁更是经常耽误大事。”

不过威廉一世是为了实现统一德意志这一目的才会过得这么“憋屈”,不断地隐忍俾斯麦那暴躁的脾气,可见威廉一世绝非等闲之辈。所以,这一君一臣,共事将近四十多年,中间虽然争执,但都是向着一致的目的:统一德意志的伟业。

德国之所以深陷两次世界大战,与这位“铁血宰相”有着很深的关系

威廉一世

1862年,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兼外交大臣。然后同年9月26日,俾斯麦在下院首次演讲中说出那句名言:“失败是坚忍的最后考验,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俾斯麦“铁血宰相”这一称号也是出自他在这次演讲说的一句话有关:“当代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讲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俾斯麦掌权后便策划了对丹麦的战争、对奥地利的战争、对法国的战争,而这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也一举让德国成为军事强国。接下来我们好好讲解俾斯麦是如何完成伟业的。

德国之所以深陷两次世界大战,与这位“铁血宰相”有着很深的关系

统一大业固然重要,但比统一大业更重要的是审时度势,调和内外形势,所以俾斯麦主张暴力是德意志统一的唯一途径,但对于暴力也必须得节制地使用,一旦达成目的就得停止战争,如果再继续打下去的话,英国、法国以及俄国就会共同联合对抗德国,但威廉一世根本不懂得这一道理。


在对奥地利的战争时,德国大获全胜,威廉一世提议乘胜追击,但却遭到了俾斯麦的强烈反对,因为德国对奥地利的战争其目的在于让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结果打上瘾的威廉一世便气得要革俾斯麦的职,而俾斯麦也不畏惧他的恐吓,说道:“不劳烦您把我革职,我自己辞职。”

最终,威廉一世做出了让步,由着俾斯麦的意思去办事。


俾斯麦开出了一个让奥地利无法拒绝的条件,让奥地利不得不签署布拉格和约,目的达成厚,俾斯麦说到做到,命令军队“向左后转弯”。

德国之所以深陷两次世界大战,与这位“铁血宰相”有着很深的关系

普奥战争

这场战役使得北部二十四个邦和三个自由市成立了德意志同盟,但俾斯麦的梦想是德意志各邦国完全统一于普鲁士的意志之下,所以普奥战争还没能实现俾斯麦的梦想。


普法战争是最贴近俾斯麦铁血理念的一场战争,因为与法国的战争他一早就策划好了。但目的并不是吞并法国,而是逼迫法国做出让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俾斯麦只能和法国打一仗,但前提得要法国主动宣战,所以俾斯麦便做出各种激怒法国的举动。

德国之所以深陷两次世界大战,与这位“铁血宰相”有着很深的关系

普法战争

这三次王朝战争,都是小规模的战争,因为俾斯麦的目的不在于侵略,而是通过军事力量创造双方谈判的空间。

俾斯麦成功统一德意志,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后,果断放弃了铁血政策,转而采取克制、理性的外交政策,与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缔结三国同盟,之后在1879年拉拢意大利、罗马尼亚进入同盟。

德国之所以深陷两次世界大战,与这位“铁血宰相”有着很深的关系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德意志帝国取代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由此可见,俾斯麦的铁血理念只适用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但后来好战的威廉二世,将武力变成满足一己私欲的工具,而希特勒则完全突破了人性的底线。


希特勒其实是无意打一次世界大战的,他也并不是想打一次欧洲战争,他的计划其实跟当初俾斯麦发起三次王朝战争的动机一样,只想打一场国与国之间的局部战争。但希特勒是个特别自负,不懂得变通的人。

当德军入侵波兰后,法国和英国向德国发出最后警告,可希特勒对此不以为然,因为他坚信法国和英国都是纸老虎,绝对不敢对德国宣战,但结果证明他错了。

德军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后,法国和英国9月3日就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


俾斯麦在晚年的时候就担忧自己的铁血政策会影响后人成为好战分子。为此,他在卸任之前写了对外五大战略,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放弃在欧洲任何形式的扩张,包括在海外殖民地。”


俾斯麦当着德国的高层面前,画了一个地图:东边俄国,西边法国,德意志的空间就这么大,若想要和平、稳定生存下去,就必须克制暴力。


俾斯麦曾经担任过驻俄大使和驻法大使,对俄国和法国知根知底,再加上西北边的英国一直在注视着这欧洲大陆这三个强国。所以,任何打破大陆均势的动作都不可能得逞。


但威廉二世却认为俾斯麦过于胆小谨慎,因此,威廉二世经常在公共场合贬低俾斯麦,说他老了之后不如年轻时那般勇猛精进,让他赶紧回老家歇息。


威廉二世这个人就像初生之犊,他虽然好战,但也只是想打一仗局部战争,树立自己的威望,就跟希特勒一样,他也本无意挑起世界大战,只是想俾斯麦那样打一场局部战争。

德国之所以深陷两次世界大战,与这位“铁血宰相”有着很深的关系

威廉二世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开枪射杀了奥匈帝国的皇储弗朗茨·费迪南大公。 对此,威廉二世看热闹不嫌事大,鼓动奥地利跟塞尔维亚来一场彻底的清算。


奥地利对塞尔维亚宣战后,德国和俄国也加入对战,接着法国、英国、美国对德国宣战。

当事态超出威廉二世的预想时,威廉二世规劝奥地利和平解决,但显然为时已晚了。

德国之所以深陷两次世界大战,与这位“铁血宰相”有着很深的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俾斯麦曾经在1886年致信给战争部长,意味深长地表示:

“倘若天意要我们在下一场战争中落败的话,那么我认为毫无疑问的结果将是,我们打了胜仗的对手将使尽一切手段,让我们永远——或许至少在下一个世代的时间内——无法重新站立起来。一旦列强发现一个统一的德国可以是多么的强大,我们不幸作战失利后,甚至无法期待还会有办法让现在的国家维持统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被一分为二,这一切都在俾斯麦的意料之内,因为这就是他自己亲手开启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德国   俾斯麦   普鲁士   德意志   希特勒   奥地利   目的   法国   宰相   世界大战   贵族   战争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