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朝鲜同中国扯不断的血缘关系,别在抢中华文化遗产啦

高丽国的建立

据传说高丽原为周朝初年股宗室箕子的封地,当时即称作朝鲜。

箕子名胥余,殷商末期贵族,是商纣王的叔父,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官太师,因其封地为箕,故称箕子,他与微子、比干齐名,史称“殷末三贤”

韩国,朝鲜同中国扯不断的血缘关系,别在抢中华文化遗产啦

汉武帝征高丽

自春秋战国以来,燕齐地区不断移居朝鲜,故至我国之末,朝鲜及朝鲜半岛南部均臣服于燕。

西汉初期,燕人卫满率众攻灭了朝鲜,占据了王险城(今朝鲜平壤),接着降服了真番等小国但仍称臣于汉。汉武帝时,朝鲜阻止附近小国向汉王朝进贡,欲与汉分庭抗礼。于是汉武帝派水陆两路大军征讨,朝鲜降服,汉将朝鲜划分为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

汉元帝时,扶余人朱蒙率众南下,占据朝鲜旧地,建立高句丽国,不断侵占汉王朝边境郡县 ,其势力逐渐扩展至辽河沿岸地区。西晋时高句丽被前燕征服。南北朝时期,高句丽乘诸国纷争战乱之机,再次复国。

隋炀帝三征高丽

高丽王高元率士卒1万多人,入侵辽西。大业8年(612年)隋文帝恼恨高丽的侵袭,下诏废黜高丽王高元的官爵,命水陆两军30万人征伐高丽。高丽王高元得知隋军进击的消息,十分惶恐,急派使者入朝谢罪。隋文帝见此,加上军队缺粮,遂下诏罢征,第1次征高丽半途而废。

炀帝并不甘心,第二年(613)又发动了第二次远征,遇到高丽人民的顽强抵抗。隋炀帝的后院起火,督运军粮的尚书杨玄感起兵反隋。同时,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农民起义,也正如火如茶地发展着,炀帝只得撤军。炀帝远征高丽,不但使国内阶级矛盾激化,也使统治阶级内部分裂了。

第三年(614),炀帝犹未死心,一意孤行,召集百官商议第三次远征,不少郡县公然抗命,应征来的士兵不断逃亡。炀帝无可奈何,只好借高丽求和的台阶,下令撤兵。


韩国,朝鲜同中国扯不断的血缘关系,别在抢中华文化遗产啦

蒙古征高丽

后梁末年,贞明四年(918),王建建立高丽国,(933年)得到后唐的册封。二年后统一了朝鲜半岛。

成吉思汗时,高丽王王瞰称臣,并纳贡。1224年,由于蒙古使臣被高丽人杀,两国关系开始恶化。

1231年,窝阔台(成吉思汗大儿子)命撒礼塔率军进攻高丽,王瞰被迫投降。贵由、蒙哥统治蒙古时期,又以“岁贡不入”为由,四次派兵入侵,对高丽人民进行残酷的屠杀,迫使王瞰派子王倎入朝为人质。

直到忽必烈上台后,两国关系方有好转。当时王瞰已死,子王典继位,蒙古以高丽“永为东藩”,令其每岁入贡。两国使臣和商旅往来频繁,经济和文化联系也很密切。

元征高丽

元朝三十一年间,高贡使有三十六次之多,高丽王也亲自到京师朝觐。忽必烈不仅用对待属国的办法加强对高丽的控制,更将其视为进攻日本的跳板,责令高丽征集军粮,修造大型海船一千艘,准备进攻日本或南宋。上述政策引起高丽朝野不满。

元六年(1269年)夏,高丽权臣林衍废王,立其弟王倡为国王。忽必烈闻讯后,派大军压境。在元朝威慑之下。王禃恢复了王位,并亲自朝见忽必烈。忽必烈将高丽改为东宁府,划归辽阳行省。

元二十一年(1274年)五月,忽必烈将女儿嫁给高丽王。应忽必烈要求,高丽更改了所有与元朝相类似的省、院、台、部等职官名称,派遣二十名贵族子弟到元朝作人质。后来元朝虽撒销了征东行省,但高丽的内政外交都受到元朝的控制。

明朝的援朝抗日

明朝初年,日本九州等地的一部分诸侯组织一些武士、浪人和商人,经常在中国沿海进行掠夺商船和骚扰人民,他们乘坐的“寇舶”,史称倭寇。倭寇的侵略不但阻碍了中日的正常贸易,而且给中国人民带来严重的灾害。

明世宗嘉靖年间,日本进入战国时期。这时,日本分裂为更多的诸侯国,各诸侯都争来通商 。他们通商不遂,就用武力抢掠,还把被掠获的中国和日本人民当作奴隶卖给葡萄牙人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倭患达到高潮。

韩国,朝鲜同中国扯不断的血缘关系,别在抢中华文化遗产啦

倭寇活动示意图

在戚继光肃清倭寇的同时,日本国内也之生了重大政治变化。日本的“关白”丰臣吉战胜其他诸侯,统一了日本。丰臣秀吉为满足封建主和商人的贪欲,只极对外扩张,万历二十年(1592),发动侵朝鲜的战争,企图以朝鲜为根据地,侵略中国。同年五月,日军十五万从釜山登陆后,二十天便攻陷王京汉城,占领平壤,高丽王逃亡,遣使向明朝求援,明朝鉴于朝“落篱必争之地”,决定出兵援朝抗日。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督军,率兵四万余援朝。明军与朝鲜军民相互配合,打败日本最厉害的小西行长的军队,收复平壤,击毙日军万余。

丰臣秀吉败后,假意与明朝讲和,以待机发动新的军事侵略战争。二十五年二月,和议破裂,日军再度入侵朝鲜,明朝政府再派兵援朝。在朝中军队的奋击和朝鲜人民的支持下,连续获得胜利,打破了敌人侵占朝鲜的美梦。同年冬,中朝海军在朝鲜南海与日军决战,日军几乎全部被歼。丰臣秀吉发动的第二次侵朝战争失败。

两次援朝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日侵朝的失败,主要是由于朝鲜军民的坚持战,明军的两次援助也起了重大作用。

平壤保卫战

同治七年(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国力快速发展,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光绪二十年(1894),朝鲜发生大规模的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协助镇压,这时日本也怂恿清政府派兵,并保证在此过程中,日本不图其它利益。于是清政府派淮军提督叶志超率1500兵赶赴朝鲜,驻守在离汉城二百余里的牙山,政府镇压农民起义。

与此同时,日本以保护本国使馆和侨民为借口.陆续向朝鲜派军队达二万多人。占据从仁川到汉城一带的战略要地,使叶志超陷入被围的险境。在日本步步紧通和国内舆论的压力下,清政府派兵一万多增援。

七月二十三日,日军占领朝鲜王宫,成立以大院君李是为首的政权,迫使他宣布废除中朝间所有条约,授权日军驱逐在朝鲜的清军。两天之后,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伊砂祐亨率领舰船十五艘,在朝鲜牙山口外丰岛附近,袭击中国运兵船和护航舰,中国军舰济远号战败,广乙号中炮受重伤,操江号被劫走,高升号被击沉,中国士兵七百余人殉难。至此,揭开了中日战争的序幕,中日战争正式爆发。(1894 年为甲午年,故称之为甲午战争)。

日军在周密部署后,兵分四路同时向清军发起猛攻。战斗十分激烈,清军士兵拚死奋战。叶志超见形势危机,下令撤退,夜间率诸将弃平壤逃走。清军后路已被日军切断,突围时溃不成军,士兵二千余人遭伏击牺牲,六百余人被俘,叶志超率一万余人渡过鸭绿江撤回国内,日本轻易地占领了全朝鲜。

平壤保卫战的失败,对清军影响极大,奉援诸军人心沮丧,士气低落。李鸿章承认自己调度无方,请旨严加议处,清廷给子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黄马褂的薄惩。日本政府则由于平壤战役取得了意料之外的胜利,更加刺激了扩张野心,决定立即着手进一步扩大侵略行动。9月16日,明治天皇赐谕嘉奖平壤大捷。17日,日本先遣队由平壤出发北上,把侵略战火烧到鸭绿江边。

这之后,日本乘胜追击,让当时实力位列世界第二的北洋海师全军覆没,这就是著名的“甲午海战”。


韩国,朝鲜同中国扯不断的血缘关系,别在抢中华文化遗产啦

坐落于山东威海刘公岛的甲午海战博物馆


韩国,朝鲜同中国扯不断的血缘关系,别在抢中华文化遗产啦

北洋水师提督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朝鲜   平壤   中国   汉城   明朝   蒙古   元朝   韩国   日本   日军   中华   文化遗产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