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钱”的?

双十一刚刚落下帷幕,不知道你今年又为这个百亿项目做了多少贡献呢?为了掏空我们的钱包,像双十一、双十二一类的购物狂欢节被电商们凭空创造了出来,六折、五折、满减……被“买到就是赚到”刺激到的韭菜们,成就了一年年刷新的营业额。

但是别以为只有现代商人才有这样的智慧,要知道买买买,也是中华传统之一哦!

在古代,商人们为了“圈钱”也是使出浑身解数的。不信?您可以从历代传世的画卷发现古代商人们各种“小心机”的蛛丝马迹哦?

古代的购物节

你以为只有现代才有什么618、双十一、双十二、年货节等购物节吗?其实,古人也有他们自己的购物节的哦。

古代不像今天有电商、以及随处可见的超市和商铺,在当时购物是需要在到专门的集市上的。这些集市并不是每天都有的,一般时间较短,多者不过一天,少则半个时辰,到集上进行交易的时机很要紧,所以前面加了个“赶”字。

人们赶着赶着,就赶出了购物节来了。在这之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的集市是最为热闹的。

而遇到这些节日,古人们除了大饱口福外,就是和家人孩子一起买买买!

这波韭菜,精明的商人们是不会不割的,每到这些节日他们就推出一系列相关的主题购物内容,让你乖乖地把钱袋子交出来。

01

春节:大过年的,你不囤点货吗?

古代中国是靠农耕发家的,“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的付出往往决定了整年的收获。所以,春节往往是我国所有节日中最隆重的一个。

一个美好的春节,从置办好年货开始。古人过年,也是会买新衣服、对联、鞭炮、焰火、和各种神像等等。而商人们也会适时推出“春节新货大作战”的限定集市,按照他们的说法是叫“腊月集”

要知道,咱们国家的“过年”可不是一天哈。她从腊月尾开始预热一直到正月的十五。在期间,古人拖家带口、呼朋唤友,逛集市、喝酒、谈天说地,热闹非凡。

清代丁观鹏的《太平春市图卷》就曾生动农村集市春节时的情景。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钱”的?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钱”的?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钱”的?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钱”的?

《太平春市图卷》,绢本设色,画中,河岸边的集市上的地摊上有有卖鞭炮的,有演戏的,有卖工艺品、玩具的、有卖茶饮、果品的松树下有喝茶唠嗑的,有围城一堆看戏的“吃瓜群众”,有手拿玩具尽情玩乐的“熊孩子”。

春节是一个有魔力的节日,在这一天大家都可以怀着“大过年的”心态,和和和气气、快快乐乐地度过。

02

元宵节:天黑了,摆摊去了!

春节狂欢过后,元宵节无缝衔接,继续买买买!

都知道,正月十五,那是灯的“海洋”。出来玩,不拿上个花灯都会觉得与这个佳节格格不入。

所以,这天主打的商品必定是花灯啦,集市上琳琅满目都是各式各样的花灯,因而元宵的购物节被称为“灯市”

元宵节在盛唐时发展为一个全民性的狂欢节,在这天没有宵禁。大街小巷灯火通明,老幼妇男盛装出行,逛灯市,赏花灯,猜灯谜,淘古董,古人们可以一直high到通宵。

这等做生意的好时机,商人们是不会错过的。早早在集市上摆好摊位,准备迎接一批批剁手党。在灯市上除了卖花灯,同时还有书、办画展、卖瓷器等,明代的《上元彩灯图》中就有展示。

《上元彩灯图》是明代中晚期的画作,作者不详,画中描绘的是南京夫子庙门口一场元宵花灯与古董贸易相结合的集市活动,您瞧瞧,古时候的商家已经学会了“抱团”,联合行动来“洗劫”你荷包。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钱”的?

《上元彩灯图》 局部

看到这幅画的时候,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种熟悉感,这像不像五一、国庆等黄金周出行的我们!哪哪都是人!(估计人多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之一)画面上,商贾云集,店肆林立,张灯结彩,民众摩肩接踵。(这攒动的不是人头,,是商机呀,是钱啊!)

宵灯会吸引了如此多的人流,当然也是做生意的好场合。许多店家直接将货物搬到了街道上售卖。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钱”的?

有卖字画的,横幅、竖轴应有尽有,几位顾客聚在一起对字画品头论足。有卖屏风的,有座屏、折叠屏,这位卖屏风的店家,似乎也在卖瓷器,旁边桌子上有几摞瓷盘子。此外有卖家具的、卖乐器的等等。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钱”的?

这灯市是在夫子庙门前举办的喔,当然少不了书籍了。那蓝色的外壳不正是我们古代线装书的经典造型吗?

另外,在元宵灯会上,平时大门不迈二门不出的深闺少女是可以出门的!在这个“明月何皎皎”的夜晚,除了可以约见那鲜衣怒马的少年外,还可以买买买!无论现在还是过去,都不要低估女性的购买力哦!

03

清明节:踏青消费两不误

在我们的认知里,清明节是一个缅怀逝者,祭祀祖先的肃穆日子,怎么会跟这热闹喜乐的购物节挂上勾呢?

其实,在古代清明节是一个快乐指数超高的节日,因为他们有长达二十几天的假期!这快赶上现代学生的寒假了,能不快乐吗?(我酸了/手动柠檬)

假期这么长,当然要找事情来打发呀!除了祭祖,古人还会趁着假期出行,安排一系列的户外活动,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的乐趣。

恰逢黄金月,游人出行,少不了吃喝玩乐。这时候聪明能干的商人又上线了,秉持着“狠捞一把”的信念,在郊区的空地上早早支开了摊子,上新时令的吃食糕点以及各种款式的风筝。

“节日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各携枣锢、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刍,谓之‘门外土仪’。……节日坊市卖稠饧、麦糕、乳酪、乳饼之类。”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看见郊外的同行这么努力,城内的商人也都“卷”起来了。

宋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中,商贩的小摊都摆上桥面,马路都被小摊占去了一大半。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钱”的?

集市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热闹非凡。这种热闹程度,跟元宵节有的一拼了。

04

七夕节:听说买个“磨喝乐”,来年会更手巧哦

七夕节,在古代并不是情人节,是年轻女子向织女星祈求保佑自己心灵手巧的日子。在这天姑娘们穿上新买的衣服,将亲手制作的小玩具,小东西或拿出去卖,可以说七夕节也是姑娘们“炫技”的节日。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钱”的?

明人仿仇英《汉宫乞巧图》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宋时期经济繁荣,在不知不觉中,已然成为了一场商业盛会。每逢七夕,笙歌鼎沸,城里车马来往不绝,到处都是衣着华丽的人们。

都说,女人和小孩的钱是最容易赚的,古代的商人也深谙此道理啊!

在宋朝,有一种叫做“磨喝乐”的泥塑娃娃,风靡了整个宋朝,寻常市民家、富室乃至皇家之中,都有“磨喝乐”的忠实粉丝。

一到七夕,大街小巷都在卖“磨喝乐”,除了“磨喝乐”这种宋朝人的“芭比娃娃”,商家在乞巧节,还会隆重推出其他玩具,如以黄蜡铸成的“凫雁、鸳鸯、龟鱼之类,彩画金缕”,叫做“水上浮”。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钱”的?

佚名《七夕风俗图》


古代商人也会打广告

如今,我们的生活被广告包围,手机、电视、报纸、杂志、大街等媒体,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广告。在频繁出现的广告洗脑下,顾客的购买欲望会受到引导和刺激。比起现代广告,古代也有很多广告,不仅形式多样,而且韵味十足。

01

吆喝

最原始的,存在时间最长的广告形式大概就是——吆喝吧!真不开玩笑,咱们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文章中就有写,“师望在肆,鼓刀扬声”,说的是姜太公姜子牙,曾经还是屠夫时,在铺子里卖肉,故意“鼓刀”,也就是把刀剁得当当响,嘴里还不忘高声吆喝,卖肉了,卖肉了。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钱”的?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商贩 也是利用响板造势,吸引人们注意

古代的行商走贩,一般都是采用“吆喝”这种口头广告。要卖什么就喊什么,附近听到热闹的人如果有需求自然会来问价。

商家还会精心编写“广告词”,往往是好听易记,朗朗上口,并且会配上一下“乐器伴奏”拨浪鼓、小铜锣等(Drow the beat!),一段freestyle就诞生了!

可是古人没有喇叭和音响,单靠喊是很累的,传播距离也有限。怎么办呢?于是,一种新的广告形式出现了。

02

幌子

您还记得武松打虎前,在景阳冈的酒家门前看到什么吗?门口有一面旗帜,上面写了五个字:三碗不过岗。这样的旗帜就是幌子。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钱”的?

幌子,又名“望子”是我国古时店铺用来招引顾客的布招,也就是用布缀于竿头,悬在店门口,作为商业的标志。

最初的幌子只是在酒店中使用。古时候的酒店在布写上“酒”字,制成酒旗,挂在门口,以便招徕客人,而这些酒旗就是幌子了。随着时间的发展,凡商店招徕顾客门面上展示的标志,统称为“幌子”。据说只要看幌子,便知一家店是做什么生意的。看一下这些幌子,大概能猜出它们是哪种店铺呢。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钱”的?

明 仇英《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局部画面中 一条条白色的就是幌子,是不是很打眼!

光靠幌子招揽生意,还是不太得劲。一些店家为了显示自家店的排面,提高商品的档次,就开始包装自家的店铺。通过装点门面,增加豪华感,以求打进高端市场!

善于经营的宋人,就开始在自家店前扎起了三层楼的“彩楼欢门”,高大的“彩楼欢门”在街市中十分引人注目,这绝对是吸引眼球且高调的营销方式!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钱”的?

《清明上河图》中孙羊正店和脚店的欢门彩楼

广告,古人也会玩,而且还很时髦。


古今套路如出一辙

每当大促的时候,最令人顶不住的是商家大力度的优惠,不买好像错过一个亿一样。其实,这些也是老祖宗玩剩的套路啊!

有句古语叫作“贪三廉五”,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大概意思是作为商家要大气,贪图利润的人只能赚取30%的利润,而讲究薄利多销的人,却能赚50%,所以很早之前就有了“削价”,又名“降价”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钱”的?

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图》中已经出现“倾销”的字样

陶朱公也曾说过,“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意思是商品在价格高,人气旺的时候,要赶紧出手,别等到商品贬价后,砸在手里了。前面说到古代商人都是做一些时令的生意的,为了在限定的时间里将商品推销出去,于是他们就想出了五花八门的促销方式。

其中最有趣的莫过于“关扑”,其实是一种带有赌博性质的游戏,在宋朝时很是流行。

关扑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抽签转盘摸奖,用预售商品作为彩头,按照约定的方式,如转盘、抛铜钱、套圈,只要投中了就可以免费或低价得到商品。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钱”的?

左下角的就是关扑,这不就是古代版的幸运大转盘吗!

这种游戏就是抓住了大众贪小便宜的心理,因此能吸引到许多前来碰运气的人。这些游戏都是涉及到概率问题,很多时候可能商家什么都没卖出去但攒得盆满钵满,这简直是空手套白狼!

除了打折、抽奖外,有一些商家还会发放红票(赠券)。为了促进销售,古代商家也支持信用卡、花呗等付款方式,也就是传说中的赊账。

而在古代的餐饮行业也和现代一样流行“试吃”,古人称为“撒暂”。不管客人买不买都先分发一些吃食免费品尝,但凭顾客品尝后的满意程度进行出售。

在疯狂扫街过后,购物车满了,商家嗐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也就是“送利”

纵观古人的购物节,不禁感叹:改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人性啊!老祖宗还是老祖宗,剁手那股狠劲一点不输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商人   古代   灯市   圈钱   花灯   幌子   集市   古人   春节   商家   广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