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地、中关村,竟然都与“坟”有关?

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北京近郊区内有很多带“坟”字的地名,较有名的如索家坟、英家坟、铁狮子坟、八王坟、公主坟等等,这些地名都是由明清时代贵族人家在城外修建的家族墓地演化而来的。除了“坟”字外,西山脚下还有一些带“府”字的地名,也和坟墓有关,如娘娘府、西小府、四王府等等。

新发地、中关村,竟然都与“坟”有关?

坟冢

曾见报端发表外地人来北京旅游时所写的文章,称北京地名中坟字太多,有碍视听和观瞻,建议有关部门能否对这些地名作适度的更改。殊不知这种观念,是由于对北京传统历史知识的匮乏而产生的。可以说,带“坟”字地名的众多正是北京长期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反映出北京作为六朝古都史地文化的丰富和深厚。据笔者统计,北京地区至今仍存的“坟”字地名尚有一百余处,“府”字的地名近二十处,而由“坟”字地名转化而来的和与坟墓有关的地名更是数不胜数,大约已占到近郊区地名总数的1/5。

那么如此众多的“坟”字地名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明清时代,人死之后是不能葬在城里的,因此有权有势的人家就在近郊或远郊寻找风水较好的地方修建家族陵墓。封建社会末期,这些坟地越来越多,据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记载:“环城百里之间,王侯、妃主、勋戚、中贵护坟香火等地,尺寸殆尽。”可见,当时郊区中到处散落着贵族人家的家族墓地。

在这些坟地中,除了官府所设的漏泽园(埋葬无主尸体的地方)、公私捐立的义地(公共墓地)以外,大多是王公贵族的墓地。由于害怕他人偷盗或挖掘,他们就专门派家里的奴仆或雇人驻坟地看守,这些守坟人被称为“护坟户”,又称为“看坟户”。明代时曾将“看坟户”的来源划分为5类:一是“扫北”的亲军,即元末跟随徐达、常遇春攻占元大都的军兵;二是“靖难”的兵丁,即明初帮助明成祖朱棣夺取皇位的军士;三是王府的拨役,即原王府的奴仆;四是租地户,即在此租地耕种的农民;五是代为照料的附近居民。这些护坟人在墓地中或墓地附近建房居住,形成了单门独户的小居民点,并以墓主的姓氏或身份命名墓园,如马家坟、周家坟、草家坟、闻家坟、王爷坟、十王坟、瑞王坟等等。随着护坟人家代代繁衍,逐渐形成了小型的村落。村落名称没有改变,因此作为地名流传了下来。但其中也有少数用护坟户姓氏替代原墓主的姓氏,如海淀区的李家坟等等。

“府”字地名主要集中在北京的西山脚下,府即“冥府”,也就是坟墓。这些坟墓多是元代各个达官显贵的。因为元代时权贵们认为北京的西山为宝山,风景秀丽,蕴涵灵气,因此多选择在这里建造自家的坟地。据传,从红山口向东,第一座为下道府,第二座为老府,第三座为韩家府,第四座为小府,第五座为娘娘府,第六座为道光府,第七座为西小府,第八座为秀府,第九座为刘娘娘府,第十座为牛奶奶府……,至四王府,山道共二十里。其中最著名的有七十二座坟墓,因而被称为“一溜边山,七十二座府”。清代乾隆年间修建静宜园时有人上奏七十二座坟地占去西山王气,于是乾隆皇帝下令将这些坟墓全部挖掘,只剩下董四墓和元代几座名臣的坟墓未挖。

其实,现今近郊中还有很多地名也和坟地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一些是将原来地名中的“坟”字直接换掉:如朝阳区北部的高家园,原称高家坟丰台区南部的新发地,原称新坟地。也有一些地名是将原来的地名谐音更改:如海淀区中部的中关村,原称中官坟;朝阳区西北部的立先村,原称李县坟。更有一些是直接用墓主的姓名或封号命名的:如朝阳区东部的咸宁侯,因葬有明代咸宁侯仇钺而得名。还有一些是得名于坟地中地上的建筑物或附着物:如海淀区西南部的四统碑,得名于附近坟地中的四座石碑;朝阳区中部的大山子,得名于清车登巴咱尔及其子达尔玛亲王坟后的土山,当地人俗称为大山子海淀区五棵松,本是清代提督邵英墓前的五棵松树,后被人用作此地的代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西山   朝阳区   坟地   海淀区   中关村   元代   地名   墓地   王府   北京   坟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