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里横”,竟然是原生家庭问题的“后遗症”?

“窝里横”,竟然是原生家庭问题的“后遗症”?

“窝里横”是中国的一句歇后语,它形容了这么一类人:在外人面前,他们畏畏缩缩不敢表达自己的不满,在家人面前,却克制不住地挑刺。时间长了,他们在外面吃了不少小亏不说,家里的小矛盾也连续不断。

我的来访者O女士就有这样的烦恼。是一位全职妈妈,她总担心4岁的孩子可能有问题,每天都在纠正孩子的“小毛病”。最近,孩子性格突然变腼腆了,见人不爱打招呼,O女士非常着急,多次纠正孩子无果后,O女士认为是孩子的心理出了问题。一定是因为丈夫对孩子陪伴不够,孩子才出现问题的。跟丈夫沟通后,丈夫也做出了很多改变,但总达不到O女士的要求,为此夫妻俩频繁发生争吵。丈夫认为,不管自己怎么努力O女士都在挑刺,从不肯定自己;不管孩子怎么表现,O女士也都觉得他有问题,从不肯定孩子。

与此同时,在与外人面前O女士则完全相反,她总无意识的讨好别人,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家里请的阿姨做事不认真,她不好直接跟阿姨指出,装作很满意,等丈夫回家后跟丈夫抱怨,让丈夫去批评阿姨。孩子的兴趣班退费,她明知道老师多扣了钱却装作无所谓,回家跟丈夫抱怨,让丈夫去投诉机构……等等,类似的事情很多。O女士自己也知道这种讨好毫无必要,但就是害怕冲突,似乎自己的挑剔和不满只敢在家人面前表达,而在外人面前只能压抑和讨好。为此,O女士也常常自责,觉得自己活得太怂,只敢“窝里横”,在外太胆小怯懦了,但就是难以改变。

O女士的情况我们称之为“向内指责、向外讨好”型的人格特点。那么,这种人格特点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需要向原生家庭寻找答案。

在O女士的记忆中,从小到大妈妈一直在指责。小时候妈妈总骂爸爸没出息,说不该嫁给他。每次只要O女士犯了错,她就会一直数落,爸爸从旁劝解两句,妈妈就会转而数落爸爸,说“养不教父之过”,“有其父必有其女”,生个孩子也像他一样没出息。

O女士记得有一次自己考试得了第2名,开心地拿回去给妈妈看。妈妈第一反应就怀疑她是抄的。她委屈得大哭,说自己没抄。妈妈不以为然,反指责她小气,说“我是你妈,我生你养你,说你几句就不行了,考了第2名有什么了不起,这么来劲,有本事你考第1名啊!”后来高考O女士考上了北大,妈妈说“有什么好骄傲的,考上北大的人这么多,将来也不一定都有出息。”O女士一直知道,不管自己怎么做都得不到妈妈的认可,心里却难以自制,总忍不住讨好妈妈。

有了家庭以后,O女士发现自己的一些行为和妈妈很像,也总挑剔丈夫挑剔孩子,对外人却忍不住讨好。O女士自己也想改变,却似乎无法自控。

O女士的“向内指责、向外讨好”的人格特点是在其指责型家庭氛围中形成的。“指责型”原生家庭氛围指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以指责、打击、否定或嘲讽为主,缺乏认可和鼓励。在“指责型”原生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人,往往性格压抑敏感,容易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他们因长期自我压抑,承受着心理压力大,往往焦虑水平很高。由于原生家庭中常年经历指责,很容易让我们内化这些“攻击”而形成“自我指责”的模式——即总关注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得不好、不对、负面的地方,并以此为证据来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甚至自我攻击。

想要走出这种困境,最直接的办法是--把负面关注的角度逆转过来,专注于去寻找我们在每天生活中、每件事当中做得好的、积极的部分,去寻找身边的人身上好的、积极的特点,并基于这些积极的素材来对自己及他人做出积极的评价。

你可以为每天的生活做一个“积极复盘”——把做得好事情或者每件事情中做得好的部分一项一项都记录下来,把周围人的优点和好处也记录下来,作为呈现给自己的“证据”,并基于这些积极内容对自己和周围的人做出积极正面的评价。记住,在“复盘”的时候,只能关注那些你做得好的地方,不可以写那些你做的不好的地方或你不够满意的地方。当你察觉到自己又被“负面关注”的惯性所绑架,又开始写不好的方面了,没关系,用笔把它们划掉,在旁边重新写你做的好的地方。多多练习,你就会逆转负面关注的心理惯性,你的自信心以及安全感都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在养成这个“积极关注”的习惯后,你的自我怀疑和否认、以及由此引发的焦虑,都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作者:唐婧,张昊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窝里横   家庭   后遗症   负面   女士   面前   丈夫   自我   妈妈   孩子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