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儿时有何天赋?恩师毛宇居:这孩子不同凡俗,将来必成大器

1908年,14岁的毛泽东再度和父亲毛贻昌争吵起来。毛贻昌要求他去米店当学徒,可毛泽东整日捧着“破书”看,像是“魔怔”了一样。

毛泽东却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错,因此经常与父亲怄气。毛贻昌见儿子不听话,便态度强硬,坚决要把他送去米店,日后老老实实当个农民或是商人。

然而,得知此事后,毛宇居比毛泽东还急。当他找到毛贻昌时,语重心长地劝道:“三伢子不同凡俗,将来必成大器!

毛宇居是韶山出了名的“文化人”,因此也有一些威望,所以毛贻昌听了他的话后,思索再三,最终还是将儿子送去书院。

毛宇居的一番话,可以说是改变了毛泽东一生的命运。那么,毛泽东儿时究竟有何天赋竟让他如此看重?毛宇居又为什么会断定毛泽东日后必成大器?

毛泽东儿时有何天赋?恩师毛宇居:这孩子不同凡俗,将来必成大器

毛泽东回乡探望毛宇居

私塾里的“牛司令”

1902年,8岁的毛泽东正在家里学习算账,父亲毛贻昌突然拿着积蓄走到他身边:“三伢子(毛泽东乳名),算算这里有多少钱。”

毛泽东一手数钱,一手快速拨动算盘,没一会儿就回答:“一共是两千八百九十七文钱。”

“嗯。”毛贻昌满意地点点头,指着桌上的钱说,“三伢子,整个韶山可以拿出这么多钱送孩子上学的人家不多了,你知道了吗?”

毛贻昌愿意送毛泽东去上学,本意是让他长长见识,有利于日后经商和务农。可他怎么都没想到,去了南岸私塾以后,儿子就开始“离经叛道”起来。

毛泽东儿时有何天赋?恩师毛宇居:这孩子不同凡俗,将来必成大器

毛贻昌

毛泽东的启蒙老师是邹春培,他在教育学生时仍旧采用“老学究”那套。先是学习《三字经》,后来教授《孟子》、《诗经》和《论语》等名著。

尽管大家学习的内容都一样,但毛泽东却表现得与众不同。当时,先生要求学生在读书时不仅要大声朗读,还要摇头晃脑。但毛泽东却不这么做,显得格格不入。

邹春培很是纳闷,就点名让他站起来背书。

“春培阿公,您老人家不要点我背,省的费累。”毛泽东不紧不慢又不失礼貌地说道。

邹春培有些生气:“学生背书天经地义,不然你来学什么呢?”

“这些书我全都背得来。”

邹春培很是诧异,8岁学习如此晦涩难懂的古文,怎么可能这么快就背下来了?他认为毛泽东在撒谎,便严厉地说:“那你背早上新学的文章,背不出来我要打你手板!”

谁知,毛泽东不慌不忙地开口,竟然真的将文章顺畅地背完了。原来,他一入学就自己学会了使用《康熙字典》,加上过人的天资,早就先一步把学堂上的文章背会了,而且还搞懂了其中的含义。

毛泽东儿时有何天赋?恩师毛宇居:这孩子不同凡俗,将来必成大器

毛泽东(右1)与父亲毛贻昌(左2)

从这以后,邹春培就开始关注聪明机灵的毛泽东。他发现这个孩子总是在走“新路子”,别的学生练字都是在描红,可毛泽东却不愿意依样画葫芦,非要自己动手写。

面对这样的情况,邹春培刚开始并不乐意,可当毛泽东把写好的字放到桌子上时,他再次惊讶地发现,这个孩子写字水平比同龄人高了不少。

邹春培被毛泽东的才情折服,对于他这些不循规蹈矩的习惯逐渐逐渐习以为常。

正是因为毛泽东天赋异禀的记忆里,在学校读书他几乎不费什么力气,同学们就给他取了个“省先生”的雅号。与此同时,小小年纪的毛泽东就在同伴里表现出了天生的领导能力。

每次他去放牛时,小伙伴都要跟着去,听他讲书中的奇闻异事,或者一起在山野中游戏。但这样一来,牛就没人照管了。要是把牛儿拴在树上,它就吃不饱没力气耕地;可若是放任牛儿乱逛,庄稼就会被踩坏。

正当大家思索一个万全之策时,毛泽东想出来一个好主意。他将伙伴分成两个班,一班负责看牛,一班负责割草,等割好草,便可以把牛拴在一起吃草,这样小伙伴就可以放心玩耍了。而且这两个班的工作隔天轮换,大家都很满意,给毛泽东取了个“牛司令”的称号。

毛泽东儿时有何天赋?恩师毛宇居:这孩子不同凡俗,将来必成大器

青年毛泽东

除此之外,他在读书时期就表现出了“反抗”精神和“革命”精神。

进入南岸私塾两年后,毛泽东再次和老师“对抗”起来。在私塾里,学生被挑中背书时,要走到先生的讲桌前站好,面向旁边,以免正视先生,然后再开始背书。

但是有一天,当老师叫到毛泽东背书时,他却在座位上纹丝不动,开始了对繁文缛节的反抗:“春培阿公,既然我坐着背书您也能听到,为什么一定要我站起来背呢?”

邹春培被他的大胆发言气得要晕过去,脸色煞白,命令毛泽东服从这个老规矩:“这是从古至今传下来的,你难道还要‘欺师灭祖’?”

这个10岁的孩子无言站起,搬着凳子走到老师面前,然后坐在凳子上,以平静、挑战的目光望着他。怒不可遏的邹春培用力拉起他,却被毛泽东挣脱了,然后跑出私塾,躲进了山里。

三天以后,他被毛氏家族的一个人发现,这才不情不愿地回了家。

本以为到家后免不了一顿打,可毛泽东却惊讶地发现,父亲比过去体谅他一些了,就连先生也比较温和。若干年后,毛泽东回忆起这一创伤时感慨道:“这是一次胜利的‘罢课’。”

毛泽东儿时有何天赋?恩师毛宇居:这孩子不同凡俗,将来必成大器

毛泽东少年时的照片

不久后,邹春培深感自己的知识难以满足毛泽东的强烈求知欲,于1904年夏天找到他的父亲毛贻昌,郑重其事地说道:“三伢子的才学了不得,我不能再教他了。”

“不同凡俗,将来必成大器”

在家呆了半年后,毛泽东于次年春天再度进入私塾上学,他先后转到桥头湾、钟家湾私塾,拜周少希为师。也正是在这一期,毛泽东开始致力于书法,初习欧体(欧阳询,为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后习钱体(钱沛),为他日后独创“毛体”打下了基础。

毛泽东儿时有何天赋?恩师毛宇居:这孩子不同凡俗,将来必成大器

毛泽东课堂上的笔记

1906年秋,毛泽东转到了堂兄毛宇居的私塾里上学。这位堂兄比他大13岁,精通四书五经和诗词歌赋,作的一手文章,被大家尊称为“韶山一支笔”,也有人称他为最有学问的“纯儒”。

毛宇居严禁学生在课堂上看教课书以外的“闲书”、“杂书”,可毛泽东偏偏爱看《西游记》、《三国演义》,就与这位“先生”产生了矛盾。

加之,毛宇居与毛泽东是同辈,年龄也差得不多,因而毛泽东只称他为“哥哥”而非“先生”。所以,面对“大哥”下的禁令,毛泽东有时也就不“从命”了

有一次,毛宇居正在传授《左传》中《曹刿论战》一文,细眯着眼抑扬顿挫的向学生们背诵着文章。讲桌下的毛泽东早已读过此文,能倒背如流。于是,他悄悄从自己的书桌里拿出一本《水浒传》,轻轻地用《左传》巧妙压住

刚开始,毛泽东还能看一段就观察一下“敌情”,可看着看着,他就被书中的情节完全吸引了,连先生走到身后,他也没有发觉。

毛泽东儿时有何天赋?恩师毛宇居:这孩子不同凡俗,将来必成大器

毛主席与毛宇居

正在讲课的毛宇居发现,毛泽东似乎在埋头看什么,便不动声色地走到他身后。一看,这个“弟弟”居然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地看“闲书”,气得青筋暴起,一把将书抢了过来:“三伢子,你给我站出去!”

毛泽东也不反驳,走到教室外。

“站住!”毛宇居见他不满的态度,顿时大手一挥,“你违反塾规,经常在课堂上偷看闲书、杂书,今天,我一定要对你重罚,以惩前毖后!

毛泽东仰着头看天井上的白云,对老师的惩罚并不在意。

“你给我背......”话说一半就戛然而止,毛宇居根据之前的多次经验,知道用背书是难不住记忆力惊人的毛泽东了。于是,他望向天井说:“你给我作一首赞天井的诗,作得好,我让你回来坐着听课,作不好,你就站在天井里听课。”

毛泽东低下微昂的头,只见天井里游着几尾小鱼,忽然灵机一动,脱口而出几句诗:

天井四方方,四周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困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虽然这首诗的水平还稍显稚嫩,但却表现出他超出年龄的文学和才气。屋内的同学们纷纷为其鼓掌,就连毛宇居都佩服不已。

毛泽东儿时有何天赋?恩师毛宇居:这孩子不同凡俗,将来必成大器

毛泽东与毛宇居(左2)等人在中南海合照

一年后,毛泽东辍学回家。毛贻昌想让他去镇里的米店当学徒,或者是跟着家人学习务农知识。毛泽东选择跟着父亲学习种田,可他仍旧放不下读书一事,一有空就捧着书

毛贻昌最看不惯儿子这一点,他认为在这样的乱世里,只有踏踏实实学会种地或者做生意才能养活一家人,读书能填饱肚子吗?因此,毛贻昌心里窝了一团火,父子俩常常争论不休。

一次,毛贻昌安排毛泽东给地里挑肥料,却看见儿子聚精会神地坐在古墓旁看书,身边的担子空荡荡的。他怒不可遏地说道:“你真是鬼迷心窍,中了这破书的魔了?把你爹的话只当耳旁风吗?

“不是,爹。我还是听你的,你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我叫你别再看这些破书!我要你一门心思扑在田里,规规矩矩地干活。”

我会规规矩矩地干活,但我也要看书。我保证先干完地里的活再看书,这样总可以吧。”

“可是,小子,你才挑了几担就躲到这里看书?”

“吃过午饭后,我已经挑了15担肥了。”毛泽东平静地回答道。

这话让毛贻昌目瞪口呆,一早上挑15担可是够辛苦的。如果儿子真的干了这么多活,那还有什么话呢。从这一天起,父子之间虽然没有明确达成协定,但只要毛泽东按规矩干完农活,毛贻昌也不会再干涉什么。

毛泽东儿时有何天赋?恩师毛宇居:这孩子不同凡俗,将来必成大器

1919年春,毛泽东(右1)与母亲文素勤、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在长沙合影

两年后,父亲再次提及去米店当学徒的事情,并且态度强硬。毛泽东极力反抗,希望可以重新读书,但无论他怎么说,父亲都不答应。

得知此事的毛宇居则安奈不住了,毛泽东有那样的聪明头脑,怎么能一辈子困在这个小地方呢?他连忙找到毛贻昌,对毛泽东的才华大加赞赏,并说:“这孩子不同凡俗,将来必成大器!

毛宇居在当地有些威望,所以毛贻昌也愿意听他的意见。在毛宇居连续劝了几天后,他终于改变主意,打消了要毛泽东到湘潭当学徒的念头,决心送他到山东学习读书

“以文服人”的毛主席

毛泽东先后从师五位私塾老师,经过老师的指点和自己的摸索,有了超出常人的水平,他也经常“以文服人”,得到许多文化人的许可。

毛泽东儿时有何天赋?恩师毛宇居:这孩子不同凡俗,将来必成大器

1925年,毛泽东在广州

1934年2月,毛泽东带领同志们到乌石垅,帮助红军家属耕地。休息时,一位有学问的的老者想向其讨教,便作出上联:

雾锁高山,哪个尖峰可出?

毛泽东听后,凝视着田野里迎风招展的红旗,灵感顿上心头,应声答曰:

火烧原野,这杆红旗敢行。

众人听后,齐声喝彩。一位私塾先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对大家说:“我出一联给大家对对。”他沉思了一下,看见路边的溪流,有所触动,于是出联:

涓涓小溪,岂能作浪?

毛泽东看了看群众点燃的火堆,即生灵感,对到:

星星火炬,可以燎原!

这一联,既对的工整,又饱含革命哲理,气势磅礴。大家听了,忍不住伸出大拇指赞扬。

毛泽东儿时有何天赋?恩师毛宇居:这孩子不同凡俗,将来必成大器

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领袖,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人”,就连柳亚子都曾赞叹过:“毛润之《沁园春·雪》一阙,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意思是,毛主席的诗词水平之高,甚至超过了苏东坡和辛弃疾。

在毛主席的诗词中,最为出名的当属《七律·长征》和《卜算子·咏梅》

《七律·长征》是在红军长征途中所做,其中“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一句,便道尽艰辛。红军共翻越了18座大山,途经14个省,行程约有两万五千里,而这么遥远的路程,都是走着度过的,可见我军战士的毅力与决心

而《卜算子·咏梅》则产生于全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期。当时,全国都在想办法解决温饱问题,而毛主席这首词的发表,无疑是为人民注入巨大的力量。尤其“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句,更是极大地鼓舞了受灾的人民。

毛泽东儿时有何天赋?恩师毛宇居:这孩子不同凡俗,将来必成大器

有这样的领袖引领新中国,我们何其幸运!人民永远怀念毛主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8

标签:凡俗   韶山   伢子   米店   私塾   天井   恩师   学徒   儿时   天赋   将来   父亲   儿子   老师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