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出现前的中生代爬行动物

恐龙是2亿5千万年前地球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灾难后的生物,出现于大灾难后1千6百万年的晚三叠世。在恐龙出现前的1千6百万年中,爬行动物已经开始逐渐占据了陆地和海洋的霸主地位。

恐龙出现前的中生代爬行动物

恐龙复原图

大绝灭后陆地爬行动物主要是单弓类的二齿兽类、犬齿兽类和双弓类的初龙类。

在早三叠世末-中三叠世初所有的海生爬行类群--湖北鳄类、鳍龙类、海龙类、鱼龙类和长颈龙类相继在海洋中亮相。它们在中三叠世达到辐射发展的顶峰,大部分类群在晚三叠世走向衰落,只有鱼龙类和幻龙类的后裔蛇颈龙类一直生存到白垩纪末期。

恐龙出现前的中生代爬行动物

蛇颈龙复原图

湖北鳄类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点,目前只发现于湖北省南漳县的下三叠统。像鱼龙类一样,身体呈侧扁的纺锤型,与体躯庞大的鱼龙类不同,湖北鳄类的体长仅为33-85厘米,属小型的海生爬行类。它的头骨具伸长但不长牙齿的吻部和下颌。颈部和身体上方有纵列的膜质骨板。四肢呈桨状,但仍保留了许多陆生祖先的特征。它们以身体和尾部的侧向摆动来推动身体前进。目前仅记述了南漳湖北鳄和孙氏南漳龙两属种。

胡氏贵州龙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它是一类生存于中三叠世的个体较小的肿肋龙类,它有短的吻部和小的颞孔,长而灵活的颈部,它的前肢长于后肢。研究表明胡氏贵州龙与其他的肿肋龙不同,它不完全靠尾部和身体的侧向摆动推动身体前进,它的前肢在运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它的四肢结构适于水中运动,尺骨的肘突未骨化,很难设想它能吃力地爬上海岸去产卵,怀孕的化石显示胡氏贵州龙为卵胎生。

恐龙出现前的中生代爬行动物

贵州龙化石

楯齿龙类是非常奇特的中生代海洋爬行动物,尤其是这一类群中的豆齿龙,它们不仅具有长在颌部和腭部的豆状牙齿,而且还有龟壳一样的背甲。楯齿龙类颌部肌肉强壮,可以压碎坚实的物体,主要以海生介壳类为食。它们不是快速游泳的动物,只能在浅海环境中,用四足在水中划动推动身体缓慢前行。

恐龙出现前的中生代爬行动物

鱼龙类是高度适应海洋生活的爬行动物,它们的身体呈流线型,头骨后部与躯干连成一线,外表见不到严格意义上的颈部,这种长纺锤形的体形是对高速游泳生活方式的适应。由于借助于水的浮力支撑身体,脊椎已失去绞合的关节,简化成带髓突的扁平的碟状体。四肢已转变为桡足。尾鳍大,呈半月形。推测它像鱼类一样凭借身躯的有韵律摆动推动身体前进。四个桡足起平衡的作用。鼻孔位置靠后,与现代的鲸鱼类似,位于额顶,便于到水面呼吸。由于无法在陆地行走,鱼龙为卵胎生。它的长吻上有许多锥状的牙齿,食物可能是菊石或鱼类,在中生代的广阔海洋中四处游曳、追捕食物。鱼龙在早三叠世突然出现,既使是最原始的种类也已十分特化,以至于人们至今还不能确定其祖先。侏罗纪时鱼龙达到最大的分化,有更多的属种出现于欧洲及北美,白垩纪后这些活跃于中生代海洋中的爬行动物就像它们的出现一样骤然地从地球上消失了。

恐龙出现前的中生代爬行动物

鱼龙复原图


恐龙出现前的中生代爬行动物

鱼龙化石

海龙类是海生爬行动物中的一个单系类群。它们的体长可达3米以上。它有主要由前颌骨组成的窄而长的吻部,缩小甚至完全关闭的上颞孔,前凹的枕面。头后骨骼仍然保留了陆生四足类的原始特征,几乎没有什么适应水生生活的改变。这暗示着它们不具广海生活习性,活动的范围可能局限于浅的陆表海和近岸的陆缘海盆地。海龙类有着长长的尾部,在水中就靠身体的侧向摆动前进。嘴里长着尖尖的牙齿,有的种类还长有钮扣状的腭齿,可能以鱼类和双壳类等为食。欧洲和北美的海龙类有7属8种,但是化石大多保存不完整。我国贵州关岭和黔西南地区的中-上三叠统产极为丰富的海龙类化石,数量很多,保存精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爬行动物   南漳   海龙   中生代   鱼龙   贵州   湖北   化石   恐龙   牙齿   海洋   身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