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抱起来

1

看到一个朋友发的朋友圈,说小婴儿之所以总是动不动就哭闹,是因为惯的,你只要不理他就好了。

不知道他从哪里得来的“知识”。

华生当年的理论,早就被搁在架子上,早就弃之不用,早就落满历史的烟尘,怎么又倒腾出来。

华生曾经大放厥词:“只要给我一打健康、发育良好的婴儿和符合我要求的抚育他们的环境,我保证能把他们随意训练成医生、律师、商人、乞丐、小偷,不论他们的才智、嗜好、倾向、能力、秉性以及他的宗教如何。”

华生认为,环境和教育是儿童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他忽视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把人当成机器一样去训练,想训练成什么样的就能训练成什么样的。

把孩子抱起来

他曾在1920年做过一个著名的试验,小艾尔伯特试验。他在几个月大的艾尔伯特前面放了一只小白鼠,艾尔伯特很开心,当艾尔伯特用小手去摸小白鼠时,华生就用工具重击阿尔伯特后面的铁棒,发出巨大的响声。艾尔伯特吓得放声大哭。

经过反复几次试验,艾尔伯特每次看到小白鼠都会哭,最后泛化到只要看到所有毛绒的动物都会哭。

这一结果令华生很是兴奋。就这样,他的理论华丽丽地诞生了。直到心理学家哈洛的恒河母爱剥夺试验才彻底将他的理论推翻。

恒河母爱剥夺试验,是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做的一系列试验。概述一下就是,将刚出生的小猴子与猴妈妈分开,给小猴子提供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铁丝做的妈妈,一个是裹着绒布的妈妈。铁丝妈妈身上绑着奶瓶,可以无限制地给小猴提供奶水,但是绒布妈妈身上没有。研究人员以为小猴会待在有奶瓶的铁丝妈妈那里,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小猴子只有在饿的时候才会到铁丝妈妈那里喝奶,然后还会回到绒布妈妈这里,依恋这软的暖的感觉。并且小猴子在受到惊吓时,一定会依偎在软妈妈这里。


把孩子抱起来

试验中,虽然小猴经过喂养也长得很好,但是行为上却出现了一系列不正常的现象,包括成年后无法交配,情感冷漠等等。

2

一个小婴儿成长中,必须要有情感的互动,要有沟通和交流,即便孩子啥也听不懂,也要和孩子罗里吧嗦,跟孩子逗乐,做运动。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仅是身体发育的成熟,还包括情感上的发育成熟。

一个小婴儿在哭泣时,表达的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需要,还有情感上的需要,养育人一定要及时回应孩子,不可置之不理,否则孩子会陷入巨大的绝望之中,这对小婴儿是件无比残忍的事。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在情感上就比较冷漠,未来一定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就如同被抛弃在一个旷野里,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小婴儿感到自己被无边的黑暗所吞没。

有的年轻父母觉得这个理论很好用,孩子哭就不理呗,或者过一会儿再理会,感觉如此训练几次,孩子确定哭闹的次数减少了,殊不知,这是孩子的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并非孩子“懂事”啊。

把孩子抱起来

习得性无助,就是当一个人求助无望的时候,就不再求助了。不再求助,是因为有了巨大的创伤。这个创伤造成的后果是,孩子未来会有精神问题。

好用的理论,不一定是好的理论。人是复杂的动物,人不是冰冷的机器。

越小的孩子,越容易造成创伤。在小婴儿的成长中,一定要不厌其烦地回应孩子,只要有回应,孩子的世界里就及时点亮了光,孩子在黑暗中停留的时间就会短些,最好没有黑暗。

很多年轻的父母只依靠某些育儿书来养育孩子,这无可厚非,扯淡的是,现在依然还有一大堆的育儿书在鼓吹这种育儿理论,有的父母或爷爷奶奶不假思索地就接纳了,即便有新的理论进来,他们也不愿接受。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这种理论简单粗暴,好执行,在某种程度上也解放了抚养人自己。所以,如果在两种未知的方法中,哪种简单好用,人就倾向哪种。

3

回到华生那里,华生的理论那些年在美国曾风靡一时,美国的很多家庭深受该理论的毒害。在美国五十年代社会中出现的一批不修边幅,不承担社会责任的年轻人,他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可能和华生的理论有一定的相关性。华生自己的孩子也是这么养育的,他的大儿子出现了精神问题,在三十多岁时自杀了。女儿也出现了精神问题,曾数次试图自杀。小儿子成了乞丐,流落街头,一直靠父亲接济度日。

最后,我给我的朋友发去了信息:把孩子抱起来,否则,我和你断交。


何向群,一个刚柔并济的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实体机构创办人。

#育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恒河   孩子   都会   绒布   铁丝   创伤   婴儿   理论   妈妈   情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