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催的甘地:一生跨越两次世界大战,目睹印巴分治的悲剧发生

甘地虽然被尊称为“圣雄”,但他其实是很悲催的:一生跨越两场世界大战,见证印度“独立建国”,而后者已经和甘地当年为之奋斗的印度不一样了——在终于赶走了殖民者之后,是印巴分治的悲剧。

悲催的甘地:一生跨越两次世界大战,目睹印巴分治的悲剧发生

1947年6月2日,蒙巴顿召开了国大党、穆盟和锡克教徒领袖参加的会议,为接受印巴分治方案做心理上的准备。

当晚,国大党主席克里帕拉尼写信给总督,表明国大党接受这一方案。

蒙巴顿担心甘地反对该方案,再次向甘地强调接受分裂方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那天是甘地的沉默日,但他在5个旧信封的背面写道:“在演讲中,我说过一个反对您的字吗?如果您承认我没有说过,那么,您的警告就是多余的了。”

甘地的悲催在于,在非常需要甘地利用其道德威望、维护印度统一的时候,他却没有利用它。不是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利用他所掌握的力量和他在群众中的声望反对分裂,而是故意成为了分裂者的伙伴。

在印巴分裂之后,更让甘地悲催的是,他晚年所面对的是独立之后充满暴力的印度。

当时的印度究竟有多暴力?一个例子是:印度独立之后的第一任总统尼赫鲁曾经不得不自己拎着棍子上街与暴乱分子对抗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那时候冲突和暴力的直接与普遍。

而这一切就发生在甘地和平主义抗争的近旁,那时候甘地只能一次又一次用绝食来感化他们。与此同时,伴随民众强烈的崇拜与爱而来的,还有大量的辱骂、攻击。

悲催的甘地:一生跨越两次世界大战,目睹印巴分治的悲剧发生

印度的分割也并没有停止,巴基斯坦之后便是斯里兰卡,再接着是克什米尔地区不断地纷争,以及直到今天为止依然处于军事对峙之中的印巴边境。

英国殖民者从印度撤离时留下了两根“权杖”,直接制造了印巴分治。英国殖民者给出的理由是民族冲突与宗教冲突不可平息,所以要把两大信教民众分别放到两个国家。

然而今天只要到过印巴分界区域的人都知道,这种理由完全是胡说八道,因为即使在印度,YSL教徒也超过了40%,同样在巴基斯坦也有大量的印度教教徒存在。所谓的“避免冲突”完全是制造灾难的借口。

甘地的伟大正在于曾经用他的理念动员了整个印度民众。当时的印度和今天的印度有两个重要的事实是其他国家无法类比的:

一是到今天为止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印度都没有统一的国家语言,广泛使用的国家语言大概有7种,官方宗教也超过7种,另外还有两千个以上的政党,以及难以计数的民族,按照任何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的理论都不能解释印度。就是如此复杂的宗教、民族、文化构成的国家曾被甘地用他的思想、形象和行动动员起来,共同抵御殖民者。

二是印度到今天为止依然存在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相比欧洲的贵族血统制度和中国的阶级阶层制度都要严酷得多、顽固得多,就连英国殖民时期,对印度做了大量野蛮的“现代化改造”的英国都没能触动种姓制度。

悲催的甘地:一生跨越两次世界大战,目睹印巴分治的悲剧发生

在这样的情况下,甘地主义中包含了一个并非西方式的平等理念,他尝试用自己的力量去实践一种社会平等——他与“贱民”们在一起,深入“贱民”的社区,接纳“贱民”在自己家中居住,并且使自己保持在“苦行僧”的生活状态之中。

当我们说甘地是伟大的民族主义者时,我们其实在说几件事,一是甘地用他的行动、思想和自我牺牲成就了印度的民族独立,同时作为印度的国父,他也是现代印度的缔造者。

甘地在成长的过程中非常缓慢地意识到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的事实,并且否定了西方式的道路。

悲催的甘地:一生跨越两次世界大战,目睹印巴分治的悲剧发生

甘地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其实都非常平凡,他青年时代唯一了不起的事情是不顾家族的反对,冒着被开除种姓的风险独自前往英国学习法律。但作为一名律师,他的成绩也乏善可陈,直到他到南非为一个印度人辩护,他在南非直面了种族隔离制度的残酷。因为肤色不同,他在白人政权统治下的南非体会到了“贱民”的位置,那个时刻他的思想开始转变。

不过,对于当代的印度人来说,甘地已经对他们非常遥远了,更别说非印度的人。可是另一个层面上,甘地又被通俗流行化,跟当代中产阶级追求某种心灵的依托联系在一起。所以甘地的苦行、自我牺牲变成某种时尚的标志,比如说素食、沉默日、打禅七等等。甘地如果泉下有知,一定会感到十分悲哀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甘地   南非   种姓   贱民   殖民者   印度   英国   世界大战   悲剧   民族   发生   制度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