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长津湖》背后的在粤抗美援朝老兵:当战斗结束汗已成冰

近日,电影《长津湖》热映,重现了七十一年前发生朝鲜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这只是持续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个片段。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出兵朝鲜,为援助朝鲜、保卫中国安全,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生战争。几十年过去,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已至耄耋之年。

近日,南方都市报、N视频记者寻访了多名在粤抗美援朝老兵。他们对那场战争中的片段,依然历历在目。

“那年的雪积到膝盖那么深”

在电影《长津湖》中,战士们在零下35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啃土豆的情节,让不少观影者泪目,这也是抗美援朝老兵陈福安曾经的亲身经历。

寻访《长津湖》背后的在粤抗美援朝老兵:当战斗结束汗已成冰

战士们跨越雪山向长津湖挺进。图片来源:抗美援朝纪念馆网站

陈福安1927年出生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从小经受战乱与贫穷。1948年,他加入解放军,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1950年10月,他随所在部队主动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当时鸭绿江封江了,有些冰块,我们过江的时候把全部衣服都穿上,棉被折成的袄子也穿上了。南方部队没有经历过这么冷的天气,我都想着没有命回来的了。”

那一年,陈福安参加了为长津湖战役的胜利奠定基础的黄草岭阻击战。

“我们负责插到敌人后尾方,切断他们的退路。他们怕了,就往后缩,我们阻止他,不给他退。”陈福安曾在黄草岭山顶守山,到换防时大家发现一个班的副班长不见了,“大家觉得没理由啊,敌人又没上山来,怎么会不见啊。”他想,很可能是大风把山上的雪吹下来时,把人埋了。

寻访《长津湖》背后的在粤抗美援朝老兵:当战斗结束汗已成冰

陈福安(左)。

1950年的冬天,是朝鲜50年来最冷的冬天。

陈福安向南都、N视频记者回忆,由于战事紧迫,他所在的志愿军从南方出发,没有抗寒衣物,只有很薄的棉衣和不防寒的草鞋。“在战役中许多战士被冻伤,手脚都冻僵了。土豆被冻得像石头一样硬,我们用胳肢窝将马铃薯捂热后才能咬得动。”

“那年的雪积到膝盖那么深。” 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之中,冻伤冻死的人不在少数。陈福安还记得,与他相识的一位战地通讯员从雪地里赶回阵地后,受伤的脚上全是脓血,和鞋里的冰交织在一起,紧紧黏住,难以脱下,只能用剪刀把鞋和袜子剪掉,再把脚取出。

寻访《长津湖》背后的在粤抗美援朝老兵:当战斗结束汗已成冰

董桂义。

这样的严寒,96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董桂义当时也感受到了。

他向南都、N视频记者回忆,零下四十多度的天气里,当他远远听见敌方打枪的声音时,心里扑腾得厉害,“但是没有过害怕的感觉,当枪炮打起来,更不害怕,战斗起来以后浑身是汗呐。”但是当战斗的火力消退,战场温度骤减,“结束了战斗以后什么滋味?那个汗就成了冰。”他说,当时身体抖得像筛糠一样。

“没有想过能活着回来”

除了极端酷寒天气的考验,抗美援朝战士还要面对强劲的对手——当时拥有先进武器的美军。

来自山东淄博、现居广东深圳的董桂义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27军81师241团机枪连班长,曾参与长津湖战役战事最为激烈的新兴里战斗。在美军行军路线上迂回作战,切断前后连接,各个击破歼灭,是他们当时采取的战术。

作为重机枪手,董桂义的职责是瞄准敌方开火的地方,掩护志愿军战士冲锋减少伤亡。他们曾遭遇美空军的炮火猛击,看着汽油弹爆炸形成两米的大火,着火的战友用大衣蒙着头跑出火海后迅速脱掉衣物自救。

陈福安所在部队使用的武器则是步枪,一个军插入了美军陆战两个师之间。“美军开着飞机坦克,他们的冲锋枪可以连发数十发,我们只能一发一发地开。”

寻访《长津湖》背后的在粤抗美援朝老兵:当战斗结束汗已成冰

在新兴里战斗中,机枪手痛歼敌人。图片来源:抗美援朝纪念馆网站

后来,第9兵团在这片战场上同美军浴血奋战十余昼夜,共歼敌13916人,予美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一部歼灭性打击,打开了东线战局,并有利保障了志愿军西线部队的侧后安全。

1950年12月15日,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联合向第9兵团全体指战员发出祝贺电,祝贺第9兵团歼击长津湖地区美军部队的胜利,对负伤的同志表示慰问,向牺牲的烈士致哀:“你们在冰天雪地、粮弹运输极端困难情况下,与敌苦战半月有余,终于熬过困难,打败了美国侵略军陆战一师及第七师,收复许多重要城镇,取得了很大胜利。这种坚强的战斗意志与大无畏的精神,值得全军学习。正由于东西两线的伟大胜利,基本上改变了朝鲜的局势,迅速地转入对敌反攻。”

“虽然敌人有着先进的武器,但我们是怀着保家卫国的决心战斗的,我们有着无所畏惧的勇气。我自己当时没有想过能活着回来,所以我们能赢。”说话时,陈福安眼睛里泛着光。

“187人的连队只剩下28人”

“我所在的连队,上去的时候187个人,打下来剩下28个,我是28分之一。”回忆起几十年前的那场战争,目前在深圳居住的老兵罗达仁对南都、N视频记者直言,在战场上见过太多生死。

寻访《长津湖》背后的在粤抗美援朝老兵:当战斗结束汗已成冰

罗达仁。

他曾是45军135师405团的文化教员,1953年3月5日随队入朝,负责向战士宣读文件、抢救伤员、输送弹药等工作,曾参与金城战役——这场战役的全面胜利,迫使“联合国军”方面向朝中方面作出实施停战协定,有力地促进了停战的实现。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后,罗达仁随部队留在了朝鲜,为朝鲜战后恢复和建设做了大量工作。1958年10月,罗达仁作为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撤离朝鲜。多年以后,他与指导员重逢,对方把一本封皮暗红色、巴掌大小的老式笔记本交给他,委托他作为团史资料上交部队。那是当初的战士名册——连里活着从朝鲜回国的战士仅有28人。

目睹战友的离去,也在老兵董桂义内心留下深深的伤痕。

董桂义还记得,当时为了躲避美军轰炸,每人要为自己挖出一个长、宽、深约半米的坑洞,当炮火来临时,蜷缩在里面相对安全。

但由于长时间的行军劳累不堪,他的副班长没能挖到预定深度,躲进去时脸还露在地面高度之上。当轰鸣的炮火渐消,弥漫的硝烟散开,董桂义和他的战友站起来时才发现,副班长的头部已经血肉模糊。在战场上,他们痛哭了一场,用棉被将副班长包裹后埋葬。

如今,董桂义右腿仍然残存5枚指甲盖大小的迫击炮碎片,但他坚持“能动就动”去公园打门球。94岁高龄的陈福安,手臂被坦克机枪的子弹穿透后再也无力举起任何重物,他在广州的家中向南都、N视频记者感慨,祖国的强大让他可以平静地度过晚年。

电影《长津湖》片尾有这样一段话:“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牺牲在战场,他们当中有千千万万个雷公、伍千里、伍万里……”

当被问及想和后辈说的话时,陈福安沉默了一会儿后说:希望他们记着先人的牺牲,珍惜今天的生活。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林子沛 余毅菁 实习生 陈丽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向南   朝鲜   志愿军   炮火   陆战   战役   美军   战士   部队   记者   结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