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泰斗毛泽东

世纪伟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是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更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他不仅仅是诗人,是大文豪,更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自从夏商周以来,中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敢于向黑暗势力和旧秩序挑战的革命者,受历史背景的局限性和阶级地位的局限性,他们发起的革命往往逃脱不了历史的周期率,最终会沦为某一个局部利益的代表,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唯有毛泽东,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敢于通过实践来探索真理,勇于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来创造性地探索革命之路,逐步在生与死的斗争中,在血与火的磨难中锻造出自己光辉的军事思想体系,从而引导我党我军逐步从弱小走向强大。最终,让一个积贫积弱的民族雄踞于世界东方,将一支很少有人看得上的、破破烂烂的军队,锻造成海陆空立体、多兵种协同、任何力量都不容小觑的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军。

兵家泰斗毛泽东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

“对军事方面,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介石)、唐(生智)都是拿枪杆子起的,我们独不管。现在虽已注意,但仍无坚决的概念。比如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的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湖南这次失败,可说完全由于书生主观的错误,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痛心于大革命失败的血淋淋的教训,本次会议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反抗国民党新军阀的屠杀,决心武装暴动。作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的毛泽东受命组织秋收起义,决心组织工农革命军攻打湖南省会长沙。秋收起义是在毛泽东直接领导下的一次武装起义。毛泽东还专门为本次起义填了一首词《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兵家泰斗毛泽东

但区区几千农民军终究敌不过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力量,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本次起义失败了,但却锻炼出了一支坚强的革命队伍——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毕竟是第一次起义,走弯路在所难免。但毛泽东敏锐地看到了敌人势力相对较薄弱的广阔的农村。这得益于他此前在农村地区长期的社会实践,对中国农村、农民的现状了如指掌(详见他的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因此,秋收起义失败后,部队在浏阳文家市休整时,他向全体指战员们动员:

现代中国革命没有枪杆子不行,有枪杆子才能打倒反动派。这次武装起义受了挫折,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当前力量还小,还不能去攻打敌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应当先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保存力量,发动农民革命。

熟悉毛泽东生平的都知道,他是靠笔杆子走上革命舞台的。参加党的“一大”时,他因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被推举为会议的书记员。不论是在湖南一师范求学期间,还是在湘军短暂的入伍时光,他并没有系统地、完整地接受过军事教育和军事操练。

作为一个文人,却能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样振聋发聩、满座皆惊、醍醐灌顶至理名言,这不是偶然,这是历史的必然。这句名言,不仅是对大革命失败、秋收起义失败的经验总结,也是五千年中国社会革命史的高度概括,更是毛泽东代表苦难的中国老百姓向历史做出的振臂高呼。

兵家泰斗毛泽东

在这句名言的指导下,尽管革命依旧走过许多弯路,但从未有过妥协;在这句名言的指导下,无数出身寒末的普通理想主义者,逐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将帅,进而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勋。这句名言把一个贫穷落后疮痍满目的旧中国改造成一个初步富强彻底独立的新中国。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毛泽东将余部带到了井冈山,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红色割据的开始,是土地革命战争的开始,也是毛泽东政治和军事生涯的真正开始。如果说以前的毛泽东是作为一个配角登上中国革命的舞台的,那么,井冈山的斗争是毛泽东从一个中国革命的边缘人物逐渐走向中心人物的开始,是毛泽东辉煌事业的真正起点,也是毛泽东从一个文人走向兵家的开端。

在井冈山建立工农武装割据之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做了深入的思考,在《毛泽东选集》中,井冈山的斗争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如《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等。毛泽东针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和土地革命战争的特征,在那特定的时空里,执着地探索者除在中心城市发动暴动之外的革命之路,最终在“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战略。就是在敌人势力薄弱的农村建立割据政权,在夹缝中求生存,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毛泽东认为: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若只有地方性质的赤卫队而没有正式的红军,则只能对付挨户团,而不能对付正式的白色军队。所以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所以‘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

毫无疑问,就当时的现状而已,中国反革命的力量是强大的,他们组织了中央政府,占据了中国绝大部分国土,垄断了大部分资源,并且用手中掌握的力量来绞杀中国革命;而中国革命的力量是微弱的,微弱到反革命的力量一开始根本没有放在眼里,他们只能在偏僻的山区立足。兵不过万,地仅数县,没有外援。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毛泽东领导红军初战茶陵,再战宁冈,屡败白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而越战越强,红色区域不断扩大,红军不断发展。面对强敌,毛泽东总结出对敌斗争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红军各级指挥员将其作为克敌制胜的法宝,将这一从丰富的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灵活运用到对敌斗争中去,打破了敌人对中央苏区的四次围剿。

兵家泰斗毛泽东

随着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在1931年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它对内先后颁布了各种法律,使各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有着共同的章程可循;对外可以用国家政权的名义进行对等的交涉或发出公开号召,初步实践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一科学论断,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毛泽东对敌斗争十六字诀,通俗的讲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这种军事思想的指导下,红军成功打退了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四次围剿。但随着1933年1月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来到中央苏区,毛泽东被排除出红军领导层,“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中央苏区全面推行开来。

博古、李德等人否认红军的游击战的灵活性与流动性,抨击行之有效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战略战术为“游击主义”,照搬马列主义教条,在敌人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时,放弃了毛泽东认真总结的久经考验的正确战术,一味死打硬拼,企图拒敌于国门之外,结果屡战屡败,“白区损失百分之百,苏区损失百分之九十”,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漫漫长征路。

兵家泰斗毛泽东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被党内军内重新推举上了军事领导岗位,有了毛泽东的领导,红军重新拿起“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利器,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两占遵义,四渡赤水,攻陷娄山关,冲过腊子口,终于甩掉了追兵,在敌人的重兵包围中灵动脱出,进入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保存了最宝贵的精华力量。红军失去了毛泽东的领导,只能是屡败屡战,红军有了毛泽东的领导,从此屡战屡胜。所以肖华将军在《长征组歌》里代表广大红军将士发出由衷的赞叹:“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进入陕北后,当时中国革命面临着新的形势,日本侵略者正步步紧逼。为了避免再走左倾弯路,更好地应对抗战新局面,毛泽东开始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1936年12月,他在红军大学的讲演中指出:

“我们现在是从事战争,我们的战争是革命战争,我们的革命战争是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的。因此,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

那么中国革命又有哪些特点呢?毛泽东强调:

第一个特点,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又经过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 “第二个特点是敌人的强大。” “第三个特点是红军的弱小。” “第四个特点是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基于这四个特点,中国革命的战略战术必然要走运动战这条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像一句粗俗的乡村俚语。可就是这样一句登不了台面的、透着一股农民式的机智的话,却无数次挽救中国革命于危难之中。

《论持久战》:日本必败!中国必胜!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人感于民族大义,为了挽救危难的祖国,和国民党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和新四军,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领导,渡过黄河北上抗日。初战平型关,打破了日寇不可战胜的神话。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以“论持久战”为题作了历时九天的讲演。实际上,此前毛泽东已就中日之间的战争局势以及中国应采取的战略进行了长久的思考。早在1936年,他在回答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时,就提出坚持持久抗战初步构想。

兵家泰斗毛泽东

斯诺问: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


毛泽东答: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


问:你想,这个战争要延长多久呢?


答:要看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实力和中日两国其他许多决定的因素如何而定。即是说,除了主要地看中国自己的力量之外,国际间所给中国的援助和日本国内革命的援助也很有关系。如果中国抗日统一战线有力地发展起来,横的方面和纵的方面都有效地组织起来,如果认清日本帝国主义威胁他们自己利益的各国政府和各国人民能给中国以必要的援助,如果日本的革命起来得快,则这次战争将迅速结束,中国将迅速胜利。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很快实现,战争就要延长。但结果还是一样,日本必败,中国必胜。只是牺牲会大,要经过一个很痛苦的时期。

不论战争多么残酷,时间走势如何,毛泽东依然得出无比坚定的结论:战争的结果,日本必败,中国必胜。当中国军队连连失利时,毛泽东始终认为:“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抗战初期,国内出现了“速胜论”与“亡国论”各种错误的论调,为统一军民思想,提振抗战信心,明确战略方向,1938年5月期间,毛泽东废寝忘食、奋笔疾书近10天,写出洋洋洒洒长达5万多字的《论持久战》。他用辩证法的观点对中日两国的矛盾特点和战争走势进行了全面分析:

日本强大,但它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虽然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


兵家泰斗毛泽东

毛泽东强调,面对日本侵略,中国不会亡国,也不可能速胜。“亡国论”者过于强调敌强我弱,没有看到日本战争的非正义性、资源匮乏、地少人寡的根本短板;“速胜论”者忽略了敌强我弱的现实矛盾,没有看到日本的短处和中国的长处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展现出来。因此,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毛泽东认为抗日战争必须经过“防御,相持,反攻”这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论持久战》处处闪耀着辩证法的哲学光辉,对敌我双方面临的矛盾以及矛盾和双方地位的转化进行了全面分析,回答了时人最关心却又看不准的问题,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方向,大大提振抗战必胜的信念。同时期发表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可以说是《论持久战》的姐妹篇,提出了抗日战争的主体是游击战,也是有条件下的运动战,八路军和新四军依据这一理论深入敌后,开辟了抗日的第二战场,放手发动群众,展开了大规模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敌后战场和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极大的杀伤了敌人,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相比于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同时期的国民党蒋介石,面对日本侵略提出了过激的“焦土抗战”理论,虽然也大量杀伤了敌人,但也给自身造成了极大损失。当蒋介石和白崇禧读到毛泽东所著《论持久战》这一军事著作后,才提出了“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这一概念,吸取了共产党人的游击战理论,在湖南南岳开办了游击战训练班,邀请共产党人叶剑英作教员,可见毛泽东的军事理论影响之深远,连从前的对手都深为折服了。

十大军事原则,炉火纯青的军事艺术

经过十年内战、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洗礼,毛泽东的军事智慧以及斗争艺术以及臻于化境。1947年12月,毛泽东发表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系统总结了人民军队特别是解放军战争初期取得的经验,并提出了解放战争的十大军事原则:

一、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

二、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

三、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四、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

五、不打无准备之仗;

六、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

七、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

八、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

九、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十、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


兵家泰斗毛泽东

十大军事原则,是根据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初期的经验,在解放战争进入反攻时期提出来的,高度总结了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胜利的经验,其核心内容是如何处理攻打弱敌和强敌,歼敌与占地,休整和作战三大关系,同时涉及军队的作风建设。邓小平在运用了这十条后深有体会地说:“打得好的仗都是依靠了这十条,不依靠这十条,仗就一定不会打好。”

十大军事原则迅速传导全党全军,此后人民解放军各部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千军,国民党军此后再也没有还手之力,直到新中国建立。 十大军事原则有效的指导提高了人民解放军各级指挥员的指挥艺术,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准备了理论依据。

后记

从土地革命战争的“十六字诀”到解放战争的“十大军事原则”,从抗美援朝对美军的“零敲牛皮糖”、中苏珍宝岛之战的“小战而屈人之兵”到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止戈为武”,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始终跟着时代在发展和升华,经过历史的沉淀,依旧厚重无比,经过岁月的洗礼,依旧熠熠生辉。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指引着党和军队奋斗的方向,放眼当今时代,依旧是我们前进的基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革命战争   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   枪杆子   兵家   泰斗   日本   红军   中国   政权   战争   军事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