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也来了?元宇宙究竟是互联网船新版本还是资本泡沫?

因为Facebook改名的原因,「元宇宙」这个概念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自今年年初Roblox上市起,关于「元宇宙」的争议就没有停过。


一边笃定地认为,元宇宙将是互联网的下一个重要篇章,另一边则认为这只不过是资本炒起的另一个泡沫罢了。


但不管怎么讲,作为一家诞生了17年,坐拥29亿月活跃用户的超级巨头,扎克伯格all-in元宇宙,甚至不惜更换公司名字和Logo的行为,绝对是一场豪赌。


罗永浩也来了?元宇宙究竟是互联网船新版本还是资本泡沫?

Facebook改名为Meta



加之其他巨头的跟进,元宇宙即使是一个泡沫,也必然是一个值得好好分析的泡沫。


恰好我在五年前,VR概念最兴盛的时期,深度接触过一家VR公司。所以就结合自身经验来聊聊对元宇宙的看法。


另外本期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于新兴事物,我始终认为普通人以旁观为上策。




01



首先我们来聊一聊当时火热的VR,最后为什么凉了。


简而言之就是,缺乏应用场景,尤其是针对普通消费者。


其实虚拟现实这个概念,很早就有了。1935年的时候,科幻小说《皮格马利翁的眼镜》里,戴上全息眼镜,主人公就可以沉浸于有着嗅觉、味觉、触觉的虚拟世界。


后来的VR硬件设备,核心基本都是围绕着「眼镜」,也就是所谓的「头显」来发展的。原因也很简单,沉浸感的第一要素肯定是解决视觉问题。


罗永浩也来了?元宇宙究竟是互联网船新版本还是资本泡沫?



当时那波风潮,其实也是Facebook炒起来的。


2014年的时候,扎克伯格斥资20亿美元收购了Oculus,和当时的HTC算是头显方面的第一梯队。随后就是资本热钱涌入,到了2016年就被称为VR元年了。


但是,要让使用者真的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很显然只是视觉体验是不够的。


什么是虚拟现实?我认为核心其实是欺骗大脑的感官。


比如你在虚拟世界看到一个特别真实的榴莲,你闻起来是榴莲味,摸起来是尖尖的,即使明知是假的,大脑也会告诉你,这就是榴莲。


所以除了戴在头上的视觉设备外,可穿戴设备就变得很重要。比如手套可以给你一个力反馈,当你去摸一个看着、闻着都像榴莲的东西时,能给你一点尖锐的刺痛感。


但欺骗五感并不是最大难题,当时最难解决的,其实是移动和交互问题。


大家想象一下,你戴上了VR眼镜,来到了奇幻世界,一切都特别逼真,听觉、嗅觉甚至触觉都很真实。这时,你接到一个任务,要去十公里以外的地方斩杀一条恶龙。


问题来了:你该怎么去?


很显然,在真实世界里,你是需要移动的。但是你的房间只有10平米啊,所以虚拟世界再大,你的物理空间是有限的。


大部分的解决方案是,直接让你传送过去,至少你不能像《塞尔达》里一样游山玩水了,开放世界也就不存在了。


即使是传送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大家都听说过3D眩晕症,这个的原理,主要就是因为你在视觉上感受到了移动,但你的身体没移动,如果你的大脑恰好很敏感,恭喜你,你就晕了。


而视觉上越真实,这种眩晕感就越重,你在电脑上玩3D游戏未必晕,戴上VR眼镜可能就吐了。


在《头号玩家》里,主角之所以能在小小的车厢里还能实现移动,靠的就是VR跑步机,或者叫万向跑步机。就是说你在这个跑步机上可以向任何一个方向移动,这确实是目前虚拟现实的解决方案之一。


罗永浩也来了?元宇宙究竟是互联网船新版本还是资本泡沫?



交互就更加复杂了,这里面包含了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交互问题。


比如说扎克伯格在他的Horizon Home中演示的开会场景,你总得有把椅子是不是?可穿戴设备即使给你屁股一个椅子的力反馈,你也不能扎马步,现实世界里,你还是得有一个能坐的东西才行。


罗永浩也来了?元宇宙究竟是互联网船新版本还是资本泡沫?



以此推导,你还得有张桌子对不对?不然虚拟会议里,你看见前面有桌子,手伸过去,摸到的却是空气,很尴尬。


然后这个虚拟社交场景,当你们会议结束,要握手怎么办?要拥抱怎么办?换个场景,你要和朋友们组队打怪,牧师递过来一瓶加血药,你怎么接?


所以如果你去过一些线下VR体验店应该会发现,想要完成这样的游戏,你还是得和朋友们在事先搭建好的场景里一起玩。


罗永浩也来了?元宇宙究竟是互联网船新版本还是资本泡沫?



正是因为这些问题,导致只有在一些特定场景里,你才能获得比较好的沉浸体验。


我个人获得过最好的沉浸体验就是赛车,只要你坐在设备里,后面给你一个推背感,加之场景变化和风扇,确实有疾驰的感觉。


所以想要获得完全的沉浸感,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不是一般多。即使是目前残缺的体验感,也不是单单一个VR眼镜能解决的,你还需要定位系统、动作捕捉系统等等各种可穿戴设备。这远不是消费端能承受的。


结果就是市场的不看好,到了2016下半年VR行业就迎来了倒闭潮。活下来的公司,很多也转型为B端提供解决方案了,比如展会、游乐场等等。


我想说明的是,虚拟现实或许确实是未来,但短期内它还停留在概念阶段,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包括最简单的,设备重量问题,你戴着那么重的设备打游戏,迟早颈椎病。




02



而元宇宙,不过是这一概念的重新包装。


众所周知,「元宇宙(metaverse)」这个概念最早出自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


对于这个名字,很多人是这么解释的:metaverse是将前缀meta(超越)与universe(宇宙)相结合。


这个解释显然过于简洁,如果这么翻译,就变成了「超越宇宙」,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到底什么叫超越宇宙?


这里必须搞清楚meta(元)是什么意思,Facebook改名为meta,或许正是说明在扎克伯格看来,元宇宙中的「元」才是核心。


其实在中文中找到一个和meta完全对应的词汇比较困难,所以只能意会。meta来源于希腊语,比起元或超越,我认为理解为「关于xx的xx」是更接近词义的,比如metadata就是「关于数据的数据」。


这个概念用于文艺作品中,常见的就是「元戏剧」和「元小说」。比较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读一读,叙事结构和我们常看的小说有很大的区别,有助于了解meta的词义。


或者我和朋友的一个段子也能帮助理解。在上海实行垃圾分类的时候,我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买了一个分类垃圾桶,结果这个分类垃圾桶坏掉了,变成了垃圾,那么这个属于什么垃圾?朋友的回答是元垃圾(meta-trash)。


搞清楚「元」以后,我们再来看看「宇宙」这个概念。


在造词学泛滥的今天,文娱和互联网行业口中的宇宙,实际上跟物理意义上的宇宙完全不是一个东西。


打比方说最有名的「漫威电影宇宙」,其实是指漫威一系列电影组成的世界。


再包括同类型的DC扩展宇宙、怪兽宇宙甚至是所谓唐探宇宙,都是一个公司旗下多个IP所构建的统一世界观。


我认为这个宇宙指的,其实是「多个领域资源的总集」。


所以当我们说元宇宙是基于真实世界的平行虚拟宇宙时,我们要先搞清一个问题:


元宇宙到底是数字化的真实世界,还是数字世界的真实化?我倾向于后者。


我们来看看元宇宙第一股Roblox的CEO,给元宇宙总结的8个特性:


1.身份:用户用化身的方式参与到元宇宙中,其实就是一个ID。


2.朋友:可以在元宇宙中结交朋友,或者与现实中的朋友互动,其实就是社交。


3.沉浸感:通过技术手段,让人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甚至与真实世界难以区分,这是虚拟现实技术。

4.任何地方:不管你身处哪一个物理空间,都可以通过接口登入元宇宙,也就是移动设备。


5.低延迟:保证元宇宙中行动的流畅性,目前是通过5G技术来实现。

6.内容多样:必须有丰富的内容供用户去体验,只要技术OK,这个不是问题。

7.经济:有稳定的经济体系、货币系统,任何人都可以挣钱,可以使用虚拟货币。

8.安全:保证一定程度的监管,只要与现行的法律接轨就可以了。


发现什么问题没有?元宇宙所需要的一切要素,其实当下都已经具备了。


无论是社交、VR、5G或者加密货币、NFT等等,都不是新鲜玩意儿,问题只出在技术是否成熟。


所以站在资本的角度,我不是很相信元宇宙是什么虚拟世界,它更像是一种解决方案,能将现有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并模拟真实世界的解决方案。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一些巨头公司,尤其是社交巨头,对于这个概念如此推崇。


因为在移动互联网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后,他们亟需一种方案,能将旗下所有资源打包,形成新的市场,重新洗牌,并继续维持自己的巨头地位。




03



大一统是非常美好的概念,当你的公司手上掌握多项技术的时候,你必然会想,有什么的方式,能把它们统一到一起呢?


以Facebook为例,本身是社交巨头,旗下还有Instagram、WhatsApp、Messenger等丰富应用,又有Oculus这样的VR设备,还有自己的加密货币,当然想要有这么一个场景来打包,即使这还只是一个概念。


我在过去的内容里提到过,Facebook是很焦虑的,它的焦虑主要体现在正逐渐被年轻人抛弃上,还有负面新闻缠身。


大肆炒作元宇宙的概念,也被很多人视为扎克伯格转移焦点的机会。


一方面,这个概念逻辑上说得通,可以很好地囊括母公司所有的数字资产,指向未来。


另一方面,改名和提出新的愿景,有助于缓解公众的反感。


至少目前来看,元宇宙最好的应用场景还是社交和游戏。作为社交帝国,在日薄西山之前,Facebook必须把王权牢牢握在手里,元宇宙就是扎克伯格心目中的钥匙。


提到社交和游戏,想必大家已经想到另一家公司了,对,就是腾讯。


说巧不巧,国内目前对元宇宙这个概念最热衷的,正是腾讯。只不过换了种说法,叫全真互联网。


马化腾在内部刊物上写了这么一段话:一个令人兴奋的机会正在到来,移动互联网十年发展,即将迎来下一波升级,我们称之为全真互联网。


对比下小扎说的:我相信,元宇宙将是互联网的下一个重要篇章。为了反映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希望构建什么,我们决定重塑我们的品牌。


是不是感觉很像?


我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说法,说腾讯就是最正宗的元宇宙,因为腾讯手握社交、内容、IP、游戏和云计算,完美符合。


这个逻辑乍听之下,确实很有道理,但其实是「拿着锤子找钉子」。元宇宙的概念本就是Facebook、腾讯这类社交巨头打包旗下资源的一个方案,量体裁衣,那能不符合吗?


其实腾讯如今碰到的问题,跟Facebook是很像的。


王牌产品微信的老化,来自对巨型互联网公司的反感,对短视频风口的错失。如果路上有个障碍,实在没法一脚踢走,最好的办法当然是绕过它,并向大家许诺这不是终点,你看未来还有更好的东西。




04



那么这个概念是否能成?


和现在一些通稿吹嘘的,元宇宙,抑或虚拟现实是人类的终极想象相反,我认为这个概念,恰好是人类贫瘠想象力的体现。


这些概念早在几十、甚至上百年前就被人提起过,只是今天有了几个还不成熟的技术,就被人忙不迭地从历史的尘埃中扒拉出来,重新装裱一番。


而事实是,消费电子技术的进步,很多时候并不按照人们预想的那般发展。


比如在iPhone诞生之前,掌上电脑的概念已经被吹了无数年了,并没有人预知到最后是移动互联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我是不相信技术吗?不是,我对技术的进步有绝对的信心。我是不相信人,不相信公司,不相信人和公司披着技术的皮的商业解决方案。


或许有一天,平行于现实的数字世界真的会诞生,但它大概率不会按照我们预想的路线到来。


换句话讲,它如果真的是当下互联网环境的另一种表达形式,这个世界真的美好吗?


想象一下,当你漫步在数字世界,你所见之处是两座高耸的大楼,一栋是阿里,一栋是腾讯。


你的朋友疯狂地给你递过来一件件商品,让你帮忙砍一刀。


街上的喇叭里,传来的全是抖音神曲。


无数个弹窗广告袭来:「性感荷官,在线发牌」、「我系古天落,我系渣渣辉」。


微博广场上,这边的粉丝,又和那边的粉丝扭打起来了。


小红书社区里,准备了一个个让什么东西都能变好看的镜子。


人们聚在知乎酒馆,一起听人分享刚编的故事。


你问百度 xx 官网路怎么走,百度说跟我来,然后把你带到了一家假店。


到处都有扛着锄头挖比特币的矿工。


脏话刚说出口就变成了「哔 ——」。


无数个头秃的up主朝你走来,祈求一键三连。


远处有栋昏暗的烂尾楼,一看,草,是TM乐视。


我们本想逃离现实,最后发现,处处是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4

标签:宇宙   虚拟现实   腾讯   社交   这个概念   泡沫   场景   资本   概念   设备   世界   技术   罗永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